方原 秦汉 作为封建社会之首的秦代,其祚虽短,但所开创的制度却为后代延续继承,所谓“百代皆承秦制”。也正由于秦代存在时间较短,许多制度在文献中较少反映,需要后世学者通过艰辛努力去梳理。政区地理研究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断代政区地理研究目前可知有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等著作,但对于首开郡县制度的秦代政区地理,尚无专人系统研究,殊为遗憾。新近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后晓荣博士所著《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秦代郡县制度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有力推动了秦代乃至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 《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一种,全书共41万余字,分为绪论、正文八章、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作者阐述了秦政区地理研究的意义、资料的搜集与运用、研究路线和创新点三方面内容,提出要综合利用考古资料研究历史地理的观点。第一章“秦政区地理研究简史”是对研究课题的学术史回顾。作者对秦政区地理研究的三个阶段——文献集撰期、乾嘉考据期、考古研究期中的重要著作和学者进行了探讨,对研究的每一阶段特点进行了概述。第二至八章为该书的主体部分。第二章“秦疆域发展概况”对秦的发展简史和疆域状况进行叙述。第三章“秦置郡新论”按时间顺序对秦统一初期及统一后新设、分置的郡级单位设置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终秦一代,共置郡五十四个,加上秦都城咸阳所在关中地区设置的内史,“秦区划全国,共设置有五十五个郡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第四至七章,作者分别对秦代关中地区、山东南部诸郡、山东北部诸郡、淮汉诸郡等置县情况进行了考释。第八章“秦置县相关问题”列出秦置县地望待考者,对秦置县数进行估测,得出“有秦一代所置县数为八九百更为准确”的结论。全书结语部分阐述了秦代郡县制度形成的过程以及郡县制度深远意义,指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史料丰富。 先秦秦汉史研究过程中,史料充实与否是困扰学者的较大问题。由于先秦秦汉史文献资料的缺乏及后人注释的歧异,使学者在研究中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可喜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秦汉考古成果的大量出现,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补充资料。后晓荣博士曾系统接受过考古专业训练,对考古资料运用较为熟悉。《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中,作者综合利用秦封泥、金文、陶文、玺印、简帛以及城址考古资料等,有效弥补了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此外在具体考证过程中,作者对传世文献的使用也达到娴熟地步,所使用资料异常丰富。 内容翔实。 《秦代政区地理》一书重点是对秦代郡、县设置情况的考证。在著作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文献、考古资料对秦54郡、756县进行了考述,对郡、县设置的年代、范围、治所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作者在考证郡县设置过程中,坚持从史料出发得出结论,所得出的观点令人较为信服。通过作者的探讨,为读者构建起一幅较为完整的秦代政区图。这部著作的面世也使研究者在对秦代进行研究时有了一本较为翔实的政区参考资料,极大方便了秦史研究者。此外,作者对秦政区地理研究简史、秦疆域发展概况等问题的有益探索也使该书结构更完整、充实。 新意迭出。 学术著作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无创新性。《秦代政区地理》一书注重学术创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作者注重综合利用考古资料对历史地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秦代政区地理的研究;作者不拘于陈说,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秦代置郡方式和阶段入手,得出秦置54郡新结论;在秦置县标准上提出“考古资料所能确证西汉初年已置县者,基本上都可确认沿袭秦置县”的观点,以及对九原、恒山等郡和戏县、横山、中阳等县地望的具体考证,处处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也正是这些创新点使《秦代政区地理》成为当前秦代政区研究的一部力作。 《秦代政区地理》一书主要利用秦代考古、文物中所涉及的历史地理资料,结合历史文献,探讨秦代政区地理。而在研究过程中,由于资料未公布等原因,使作者对某些具体问题研究略显不足。此外,对某些郡县具体情况表述亦有再商讨之处,这些问题值得学者进一步关注,继续促进秦代历史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