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留珠先生撰述的《传统历史文化散论》(三秦出版社,2005),是历史学领域里一部颇具学术个性的著作。这部书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的,是“2002年出版的《秦汉历史文化论稿》的姊妹篇”。全书共分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 史论”、“ 论陈直之学”、“ 周秦汉唐论”、“ 书论及其他”六个部分,由50篇论文组成。可以说是如实地记录了先生“年过不惑之后曾经走过的学术探索道路”。拜读以后感觉这部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部书虽然是一个论文集,但各个部分却都自成体系,全书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讲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第一篇论文概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影响,第二篇即有一“牟言”,提到管理中人才及用人之重要性,颇有承上启下之意。最后以《再论“历史与企业家对话”》作结,可谓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第二部分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以首篇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为基础,接着即将选官制度与现今人事制度改革和第三梯队建设相对照研究,以古鉴今。 第三部分为史论。首篇为《“史学危机”刍议》,接下来即就是先生对史学研究发展方向所作的一些探索:呼唤通俗史学、发展广义史学(大历史)、关注自然史研究、发展中国史学与国际的合作。 第四部分论陈直之学。系统介绍陈直先生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以及研究成果。最后又对陈直学做了定义,“所谓陈直学,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即以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主线而形成的一种研究中国古史,特别是秦汉史的科学方向。”“文献与考古合为一家,搞人民史,搞手工业史,是构成陈先生治学思想的既彼此区别又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 第五部分为周秦汉唐论,既有对具体问题的探索,如《周六遂“兴甿”试释》、《战国后期秦的职官与选官制度》,又有对周秦汉唐文化魅力的概要性论述。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以《文明·中国古文明·周秦汉唐文明》作为结尾对文明做出了新的诠释。“文明是与文化大体相同的一个概念,但更着重于表现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先进的文化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表现为物质文明;人与社会关系的进步,表现为制度文明;人与人本身关系的进步,表现为精神文明”。 第六部分是集结的书评、书序及学术述评文字,体现了作者对当今学术研究、未来学术发展的关心与期望。 以上六大部分,俨然是六个专题研究,交织而成文集的整体。 第二,该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学研究发展方向的一个深入探索,是先生长期从事史学工作的一个经验总结。 首先,将历史学与管理学接轨。论述古代管理并不局限于罗列事实,而是将其与现代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注重世界范围内汉学的影响,以及现今史学的古为今用。例如日本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依靠《孙子兵法》使得濒于倒闭的企业复活,日本企业家提出来的《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模式,等等。 考虑到史学工作者和管理者不同的知识基础,有关文章的文字力求通俗化,尽量避免“之乎者也”及大段引文的出现。即使有所引用,也必将引文解释清楚,以便使传统历史文化有更大的受众面。例如引用“我(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世家》),紧随其后的则是解释,“这里的‘三’时表示多数的意思‘一沐三捉发’,即洗澡时多次停止洗澡;‘一饭三吐哺’,即吃饭时多次终止吃饭”。深入浅出,将复杂的道理用简约朴素的文字表述出来,既能适应普通读者的需要,又具有学术价值。例如《我国古代用人之道》“商王朝的兴起与其开国之君商汤经多次周折,把一个当炊事员的贤者伊尹请出来做宰辅,有极大的关系”。将伊尹写成“当炊事员的贤者”,给人感觉特别轻松! 其次,探索出一种历史与管理相结合的通俗形式,即“历史与企业家对话”。采取对话式的体裁,形式新颖,使得历史上的管理经验与当今企业管理实践相联系,为历史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找到了一个发展方向。正如先生所说“‘历史与企业家对话’的实质,就是把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注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使现代化具有民族的特色。这与‘寻根’ 文化意识的世界潮流完全相吻合。具体而言,这一切并非抽象的、不可操作的,而是建立在企业家学习、吸收、借鉴历史文化——确切地说,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这个基点之上。” 再次,为陈直学正名。“陈直学”的概念虽然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但对其解读,却由黄先生率先做出。黄先生强调,陈直是继王国维后旗帜鲜明地倡导二重证法的“又一重要人物”。实践表明,陈直学所昭示的治史方向,是古史研究的一条光明大道。 行文至此,忽然感到,此书虽然名为《传统历史文化散论》,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涉及了如何解除当前史学疲软的尴尬处境,读后令人只感任重而道远!此乃治史者必读之书也!不仅对于治秦汉史者大有裨益,即便是对其他时段的史学研究者亦会有不小的启发! 第三,该书注重补学术之缺,补学术之薄弱环节。例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即避开学术界多有论著的具体细节问题而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个贯通性的研究和总体性的探讨。《周六遂“兴甿”试释》对于基本已达成共识的“六乡”的选举贤能仅寥寥数语带过,而重点探索薄弱环节“六遂”的选举。在释“兴甿”时,既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将问题的焦点聚集在对“甿”的解释上,同时又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发现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材料,说明所谓“六遂”的选举贤能实际就是选拔“有如‘女×’及‘奚’一类由奴隶充当的最低级的公职(杂役)人员的制度”。如此在前人基础上推理、论证,得出新的观点,水到渠成。 第四,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首先,采取图表、大纲等形式使问题的陈述更加简明、扼要。例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世官制时代选官诸层次”,《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时代的官吏的选拔渠道”,《白圭经营管理补说》“‘史’‘汉’〈货殖传〉所记‘治生者’简况表”等,或为提纲或为表格,直观明了,比起平铺直叙的叙述更容易接受! 其次,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如《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古代多渠道选官模式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任用文官的基本形式和西方文官制度作了比较;把官本位与古代西方和罗马帝国的官吏相对比,来说明“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禁断形形色色的官本位主义”;“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即退免制度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连选连任、委任制相对照,等等。 再次,运用出土器物及竹简资料。例如《战国后期秦的职官与选官制度》中在讲到秦的保举制时就主要采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材料等。 第五,引入现代管理学相关概念或者观点。如《秦汉管理实践对企业家的启示——历史与企业家对话之一》将“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与“统一的思想”相对应。同时又引入行为学派以及现代管理学科的观点等。 第六,论及研究专著、综述及学术发展趋势,不仅仅限于罗列研究成果,而是有所评论。这与先生一贯的主张一致,学术界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学术评论不能变成相互吹捧,有益的批评会对史学研究有所裨益。例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就用率直的眼光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总体性的概述与适当的评价,并将其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简洁地展示给读者。最后一部分所收录的书评都忠实地陈述各个作品的特色及优点,同时提出自己认为不妥或者有所欠缺的地方。 最后,从行文中可见感受到一个真正史学家的风范:不仅仅拘泥于作学术研究,关怀现实而不限于死读书。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以史实说话的原则,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 当然,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这部书编排中也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其最后一部分主题明显不如前五部分那样鲜明、集中,而比较庞杂。对此,作者似也有所察觉,在《自序》中称这是一部内容“庞杂”的书。如果将第六部分单独成册,效果无疑将会比现在更好一些。另外,该书版权页所标出版时间为2005年12月,但实际出书已是翌年的4月,亦令人深感缺憾。然而,这些瑕疵并不影响该书的学术价值。正如前文所说,此书乃为治史者必读之书也!不仅对于治秦汉史者大有裨益,即便是对其他时段的史学研究者亦会有不小的启发!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