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鼓之衍生与变迁述略(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曹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将从“鼓之产生”、“鼓之质地”、“鼓之名称”、“鼓之星象”以及鼓在军事中的应用等角度,对鼓的衍生与变迁进行分类考述。由于篇幅稍大,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考述“鼓之产生”、“鼓之质地”;中篇考述“鼓之名称”;下篇考述“鼓之星象”以及鼓在军事中的应用。
    今日,汉阳陵博物馆组织元宵节秦汉战鼓表演活动,现刊此文,以示祝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鼓之产生 
    鼓产生于上古。少皞作《大渊》,颛顼作《六茎》,帝喾作《六英》,唐尧作《大章》,虞舜作《大韶》。于是有磬有鼓产生。
    《礼记正义》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如同《礼器》曰:“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均举事在其时,为名在其功也。偕,犹俱也。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均“言圣王制乐之名,与所建之功而俱作也。若尧之《大章》,舜之《大韶》。尧章明之功,舜绍尧之德,及禹、汤等乐名,皆与功俱立也” 。
    虞舜作《大韶》,注曰:“韶,继也,言舜能继尧之德”。《周礼》曰《大磬》。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由于刚失之虐,简失之傲,故应教之以防其失。教子之法应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因为八音能谐,理不错夺,神人才能相和。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敔。 ”从此有了鼗鼓。
    鼗鼓就是装有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所谓鼗鼙,就是指鼗鼓和鼙鼓。《说文》:“鼙,骑鼓也”。《周礼•大司马》:“旅帅执鼙。”《六韬•虎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铎。”这里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又名骑鼓。鼗鼓和鼙鼓一样,都是手持的小鼓。
    《历代乐制》“夏禹作《大夏》”。注云:夏,大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禹命登扶氏为《承夏之乐》。有锺、鼓、磬、铎、鼗。“钟,所以记有德;鼓,所以谋有道;磬,所以待有忧;鼗,所以察有说”。理天下以五声,为铭于簨虡(悬挂钟磬的架子) 。
    商汤作《大濩》。言汤以宽理人而除邪恶,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言尽护救于人也。《那》:“猗与那与,置我鼗鼓”。鼗鼓者,乐之所成也。笺云:植鼗鼓者为楹,贯而树之,美汤受命伐桀,定天下,始植我殷家之乐鼗与鼓也。鼗虽不植,贯而摇之。所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
    周武王作《大武》,美其以武功定天下也。言武王伐纣之时,忧病不得士众之心,故先鸣鼓以戒士众,久乃出战。故孔子曰: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却未尽善也。舜之德,性之也,以揖逊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以征诛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
    到成王时,由周公作了弥补。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所谓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作导,言舌以训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此周所存六代之乐也。黄帝曰《云门》、《大卷》,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人得以有族类也。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所谓六律者,合阳声也。六吕者,合阴声也。此十二者,以铜为管,转而相生。黄锺为首,律长九寸,各因而三之。上生者三分益一分,下生者三分去一分焉。《国语》:“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占者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锺,言以中声定律,以律立锺之均也。大合乐者,谓遍作六代之乐也。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祗,物魅,动物羽裸之属。《虞书》云:“夔曰:戛击鸣球,抟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又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此其于宗庙九奏而应之。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飨,以祀,分享其用。以此,遂使周代成为中国最早的礼乐礼仪之邦。
    由此可见,尧舜禹,夏商周,得天下,治天下,都与鼓有关。鼓以载德,鼓以戒众,鼓以凝聚人心。祭天神,祭地祗,祭祖先,咸以鼓为令。《说文》曰:“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释文》曰:鼓是“用皮包廓蒙覆的乐器。是春分时节的音乐,万物包廓着皮壳长出来,所以叫做鼓”。有人说:“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来自“互动百科”网》。我说:鼓是物质的利用,鼓声是精神的体现。舞是力量的展示,鼓舞结合是力量与物质的共鸣,是精神与物质、精神与力量的凝聚。关于鼓的产生,并不是上述所列那么简单,而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军事活动中,逐步发现、发明产生的。
    二、关于鼓之质地
    就鼓的质地而论,有土鼓、瓦鼓、木鼓、铜鼓、石鼓、玉鼓之别。
    土鼓瓦鼓:最初之鼓,击土为鼓。陈氏《乐书》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明堂位》曰:‘土鼓蒉桴,伊耆氏之乐也。’盖乐以中声为本。土也者,于位为中央,于气为冲气。则以土为鼓,以土蒉为桴,所以达中声者也。伊耆氏之乐,所尚者土。鼓则中声作焉。所击者蒉桴,则中声发焉。礼之初,始诸燔黍捭豚以为食,污尊抔饮以为饮。然则蒉桴土鼓有不为乐之初乎?《周官》籥章:凡逆暑于中春,迎寒于中秋,祈年于田祖,祭蜡以息老物。一一于击土鼓而已,有报本反始之义焉。……夫岂以声音节奏之末节为哉?此所以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也。然土鼓之制,洼土而为之,故《礼运》之言土鼓,在乎未合土之前,与壶涿氏炮土之鼓异矣。” 《周官》:“壶涿氏除水虫以炮之鼓。”郑康成以为瓦鼓也。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土鼓、瓦鼓还不是真正意义之鼓。但至少可以判定,原始先民已经有敲击舞蹈的行为存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击石为舞。陶器时代,先民们击陶为舞是完全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鼓当起源于原始社会。
    到了周代,土鼓已经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周礼》规定:“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诗经有《豳诗》、《豳雅》、《豳颂》篇。“豳”是一个古代的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先周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所谓“公刘居豳” 是也。周族重农耕,是当时农耕文化最发达的中华先民。周人专设“籥章”为官职,以掌管“土鼓豳籥”,分别在仲春、中秋以及在祈年祭祖、祭腊活动中,击土鼓,吹豳籥,为了取悦神灵,祈求丰年。
    关于蒉桴,《说文》曰:桴fú,形声。从木,孚(fú)声。本义:房屋的二梁。“桴”通“枹”。鼓槌也。如《左传•成公二年》“[却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词汇有:桴革(鼓锤与战甲)、桴鼓(鼓锤与鼓)等。《说文》又曰:“蕢kuì,形声。从艹,贵声。本义:草编的筐子。”又注曰:“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盛土”于“草编的筐子”岂能成鼓?从考古学的角度看,此释不妥。我以为,这当于陶器的发现、发明有关。原始先民定居之后,便有了半地穴式的茅草房子。为了保留火种,屋内灶坑之火常年不灭。他们居住在河畔,人人可趟河而饮水。但每遇老弱病残者,汲水回屋的需求随之而生。这便有了用枝条编框,内涂泥巴,再铺设大叶,成为盛水器具。这些内涂泥巴的枝条编框,由于长期放置在火塘之旁烘烤,编框的枝条被火无意间烤糊碳化脱落了,而泥巴却更加坚硬了。久而久之,陶器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发现、发明了。考古学发现的最早陶器,外壁印满蓝纹就是这一推理的直接证据。所谓“土鼓蒉桴苇草”,可能就是随着陶器的发明而产生。
    以陶为鼓,尚可信焉。鼓盆,即击覆缶也。“古之缶制,形如覆盆。缶类也。庄周鼓盆而歌,以明哀乐不入于焜次,齐景公饮酒,去冠披裳而鼓盆,晏子责之。 ”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又“土音缶,立秋之音也,古者盎谓之缶。则缶之为器,中虚而善容,外圆而善应,中声之所自出者也。唐尧之时,有击壤而歌者,因使质阝以糜革各冥缶而鼓之,是以易之。盈缶见于比,用缶见于坎,鼓缶而歌见于离,《诗》之击缶,见于《宛邱》,是缶之为乐,自唐至周所不易也。昔秦、赵会于渑池,赵王为秦王击缶,亦因是已, ”由此可见,击陶鼓可信,击土鼓何为?有一条关于“击壤”的记载,可供参考:“壤之为器,以木为之,形如覆节,长一寸余,前广后锐,童子之乐也,与尧时击壤而歌者异矣。 ”可见土鼓为何物,是何造型,如何击之,《乐考》也说不清,道不白。
    铜鼓种类很多,以体量可分大、中、小三款:
    大铜鼓  “铜鼓,铸铜为之,作异兽以为饰,惟以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出于南蛮、天竺之国也。昔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式,此其迹也。今秘阁所藏颇多,特其大小异制耳。 ”今广西博物馆收藏铜鼓量最多。
    中铜鼓  铜鼓之小者,或大首纤腹,或容体广面,虽以铜为体,要须待革成声也。
    小铜鼓  唐《乐图》所传天竺部用之,盖以革冒其一面,形如腰鼓,面广二尺,面与身连,遍有虫鱼草木之状,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唐贞元中,骠国进乐,亦有是鼓。咸通末,龚州刺史张直方因葺城池,掘得一铜鼓,舍于延庆寺,以代木鱼。僖宗朝,林蔼守高州,乡墅牧童闻出闲蛤鸣,欲进捕之,一蛤跃入穴中,掘而取之,得一铜鼓,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岂鸣蛤乃铜鼓之精邪?
    石鼓  《传》称“八方之荒,有石鼓焉,蒙之以皮,其音如雷。”零陵有鸣石二,其状似鼓,亦谓之石鼓,磬之类也。晋时吴郡临平有石鼓出焉,考之无声。张华谓武帝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扣之。”卒如其言,声闻数里。郭缘生《述征记》曰:“逢山祠有石人石鼓。”《临海记》曰:“白鹤山有石鼓如金石之响,《后秦记》曰:“天水冀地,石鼓鸣野,群雉皆雊。”《齐地记》曰:“城东祠山,有石鼓,将有寇难则鸣,所以豫警备也。”《吴兴记》曰:“长城有夏架山石鼓,盘石为足,声如金鼓,鸣则三吴有兵矣。”《郡国志》:“吴王离宫在石鼓山,南有石鼓。”宝鸡出土有先秦石鼓,通体篆刻铭文。要之,皆感应异器,鼓鸣即兵起,非乐器之常也。
    另有神钲,其状如鼓  《郡国志》:“洞庭山有宫五门,东有石楼,楼下两石鼓,扣之其声清越,世所谓神钲也。”晋孝武乐章曰:“神钲一震,九域同来。”
    玉鼓  《春秋孔演图》:“有人金卯兴于丰,击玉鼓,驾六龙。”然则鼓盖有以玉为之者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