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工作在黑暗的旷野 作者:庞雅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从棺椁到盗洞的幽深通道里,一路散落着他刚才送出去的若干珠宝,仿佛漆黑天幕上明灭不定的星辰。他突然决定,要为她保留那串项链——大唐最美丽的小公主不能没有项链;也为自己,保守住最后一点贵族的尊严。他倨立在甬道中央,气贯丹田,仿佛再次荣立在雪白的云阶之下,守卫着他所深爱的永泰公主:她面若桃花,雾鬓风鬟。
    ‘傻瓜,天要亮了,你想要陪葬,哥们还等着发财呢!’粗鲁的声音再度响彻墓室。一个肥胖的身体咕咚一声跳了下来,照着他劈脸就是一斧子,他登时血流满面。然后,胖子经直走到棺椁眼前,一把扯下永泰公主脖子上的项链。
    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疯狂地咆哮,抱住胖子的腿,死死地抓咬,仿佛传说中复活的镇墓兽,一边去夺那项链,好像去夺他的命。
    胖子慌了,急了,怕了,拖着伤腿半爬半跑,好不容易抓到绳子骂骂咧咧地爬了出去。
    他艰难地找了个地方,靠墙坐下来,一坐竟是千年。”
    这是网络上一篇小小说《一个盗墓贼的瞬间爱情》中的一个片段。文中的“他”曾经是一位拥有宝马轻裘的贵族少年,但命运多舛,却沦落为一个工作在黑暗旷野中的盗墓贼,而这次还恰巧偷盗的是他曾经倾慕过的永泰公主之墓。最后,小说以唯美的手法结局:“他”永恒地守候在了他心爱的人身边。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虽极富戏剧色彩和美感,盗墓者也不似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形容委琐,面目狰狞。然而,故事中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实际上和真实情形有诸多相似之处。1960年考古人员在陕西乾陵发掘永泰公主墓时,发现了一个早期的盗洞。盗洞是从最靠近墓室的第六天井东壁开凿下去的,范围极大。在第六天井内还发现了一付直立的人骨架,骨架之北有一铁斧,在甬道的淤土中还发现了一个人头骨,其位置恰和甬道券顶盗洞口上下相对。于头骨之北1、19米处,发现有金,玉,鎏金饰品。在第六天井内接甬道的砖券顶部东、西、南三壁有盗墓人挖的钁痕。
    考古人员由这些现象推测:“铁斧”是盗墓工具,头骨左边的“金,玉,鎏金饰品”是所盗宝物。骨架和人头骨,是一位不知为何未能够与同伴一起离开这死亡之穴的不幸盗墓者的遗存。
    在这里,真正的盗墓贼也许不像小说中那样原本身为公子王孙,也许没有如小说中那样描述的还与墓主人有过爱恨情仇,但两者却有很多是相同的:历史上的确有盗墓贼出入过永泰公主之墓,而且事发甚至还有可能就在墓的主人入葬后不久;盗墓贼技术高明,很准确地找到了通达深16米、长87、5米的永泰公主之墓的核心部位——墓室的捷径;盗墓是一门高风险的职业,盗墓者不仅要极力避开历代对盗墓行为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和惩罚,还要通晓墓中设计的重重机关,以防对自身的杀伤。除此之外,盗墓者之间因利益不均、意见不和发生的伙拼或自相残杀,更使这种诡谲的职业多了一丝血腥。
    一、    历史上的盗墓者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行为,是和人们起初随葬生活消费品乃至发展为厚葬的情形同时发生的。视死如视生的信仰导致了厚葬,厚葬又导致了历朝历代众多的盗墓者。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被盗时代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10个字,当时竟没有人认得。而截至目前发现盗洞最多,也即被盗墓者光顾得最多的一座墓葬则首推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指挥村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秦公一号大墓共发现盗洞247个,盗洞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不管是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秦公一号大墓都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当然也是厚葬的典型。可能也正为此,秦公一号大墓才多次成为盗墓者垂涎的目标。
    最为普通的盗墓动机,就是劫取墓主的随葬物品,有的盗墓贼以此为营生,更有以盗墓发家致富,从此“世世乘车食肉”的例子。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上就记载了一位名叫田叔的人,以盗墓起家,位列于行贾的雍乐成、卖浆的张氏等人之间。在司马迁笔下,“掘冢”虽也被看作奸事,但却不影响其将盗墓视为工商货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诸种致富方式之一。
    历史上其他更多的盗墓者则没有田叔这样幸运,他们有的盗墓行为虽也青史有名,但更多留的则是骂名。如东汉末年盗掘东汉帝陵的董卓,盗掘梁孝王陵、并于军中设立专门指挥盗掘陵墓官职的曹操,发掘历代帝王及先贤陵墓的后赵高祖明帝石勒和太祖武帝石虎,五代时期盗掘唐代诸陵的关中军阀温韬,以至民国时盗掘清东陵的孙殿英等。这些人被称之为官盗,他们往往在社会动荡时期,动用自己属下的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盗掘大墓,集敛钱财。
    但实际上,盗墓者在历朝历代最普遍的还是分布各地,人数众多,二、三人或数人一伙,在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挖开墓室,撬开棺材,从中取出随葬财物珍宝的民间盗墓者。这些民间盗墓者大墓大盗,小墓小盗,只要有利可图,甚至邻居家才死不久、只随葬了几件好衣裳的阿婆新坟也会成为他们觊觎的目标。由于盗墓本身就是为律法、道德、习俗所不容的“奸事”,再加之民间盗墓者往往人单势薄,盗的可能就是乡里乡亲的祖坟,发的是不义之财,因此,他们这种黑暗中的营生手段自然要隐蔽一些,方法也会高明一些,而且对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像董卓之流那样大肆张扬,而更多的时候则是秘而不宣。可能也正因为此,在历代典籍文献中,大多民间盗墓者似乎都隐去了身影,而盗墓行为却通过各种奇怪灵异现象显现于我们面前。
    最奇怪的莫过于盗墓贼打开棺椁之后,发现墓主竟然还活着的传奇故事。《博物记》上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末年,有人盗发了霍光女婿范明友的家奴墓,发现家奴还活着。家奴说起很多当年霍光的家事,大都与《汉书》所记载的相符合。这类故事不仅见于像《博物记》、《太平御览》、《醒世恒言》等文献小说中,也见于像《汉书》、《晋书》、《新唐书》等正史中。对于这类故事,一般的看法是有墓主“假死”,终得苏醒的情况,但更多的恐怕还是盗墓者编造和传播的。盗墓能起到使死者复生,因而就变成了“善功”,这也许是盗墓者面对强大的道德和习俗压力下精神需求的产物。
    除过掘墓再生的传奇故事之外,还有打开棺椁,发现已埋葬经年、甚至千年的死者尸体还骨肉尚存、俨然如生的故事;发现死者已虽死近百年,指甲居然还在生长,而且都长到后背的故事;还有盗墓者因打不开墓椁,请来僧人念咒,僧人正念着,石椁自开,从里面伸出来一个青色的僵尸胳膊,长大约一丈,一下子就把念咒的和尚拽了进去,劈成两半吃了起来的故事。诸如此类故事的产生各有其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说明民间有大量的盗墓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河北平山网墓盗墓者遗留的几件工具和兵器
    二、    高明的盗墓者
    大量的盗墓使得筑墓者不得不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常见的反盗墓方式,包括设置疑冢、虚冢,以求隐蔽墓址;设置石椁铁壁,以求防范坚固;设置机弩、伏火、毒烟、储水、积沙等,以杀伤盗墓者。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利益的追求和安全的考虑,使历代盗墓者竭尽全力发展盗墓技术,从而也使得盗墓技术日益完善娴熟。以至于当现代考古工作者看见历代那些探位准确、便捷省力、直抵墓穴的盗洞时,都不得不惊叹三分。
    对于盗墓者来说,首先要找到墓。这看起来也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墓上原本没有封土,或虽有封土但却经多年风侵雨蚀,很难辩其形迹的墓来说,就存在一个首先要找到墓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盗墓者一般采取“望”和“问”的方法。
    所谓“望”就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一般大墓或重要人物的墓,都一定位于风水宝地。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之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在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壁、漆器、金饼等物。后来他们将这些文物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所谓“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一旦探听到古墓的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确定了盗掘目标后,如果是小墓,则无须费多大功夫,用一、二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为了掩人耳目,在古时候盗墓者往往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在墓近旁盖间房子,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二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然后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内;三是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梁等高杆作物,以青纱帐掩盖其盗墓活动。
    确定了盗掘目标并接近了目标之后,就是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室或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切”功。擅长此道者往往能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以及各朝代各地区不同的墓葬结构,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墓室或棺椁的位置。除了“切”功,还有所谓的“嗅”功。有些盗墓者有此奇术,他们往往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是否有金属气息,是否被盗过,甚至是哪一个朝代的墓葬或其它遗迹。据说嗅功最好的可以用鼻子分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确定打洞位置应该说是盗墓最为关键的一步。除了靠丰富的经验,即所谓的“切”功和“嗅”功之外就是要靠工具。旧时的盗墓者一般使用的工具就是镐、斧、铲等,明代盗墓者开始使用特制的铁锥,民国时洛阳盗墓者发明了洛阳铲。用铁锥,特别是洛阳铲进行探测,大大方便了盗墓者确定地面无明显标志墓的位置,以及墓葬的内部结构等其它情况。洛阳铲刃部呈月牙形,剖面作半筒状,铲上部装长柄。此铲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者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扰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含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等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者仅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基本判断地下的基本情况。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得力的工具,盗墓者很快就能确定盗洞开在那里以及开什么样的盗洞。像商代那种没有封土的墓,盗墓者就直接在墓室正中开一圆形大盗坑,坑口紧贴墓室四壁,似一内切圆。盗坑直达墓室椁顶,那时墓内椁室尚未腐朽坍塌,故盗墓者可直接进入椁室内,把室内之物席卷而去。而像唐代那样既有高大封土又多过洞天井的墓,盗墓者则往往开一竖井式的盗洞,而且将盗洞选在最靠近墓室的天井和过洞上面。顺天井过洞而下,往里一拐就是墓室了。本文开头所讲述的永泰公主墓就是这样被盗的。
    为了节省工时,一般的盗洞大小一米见方。解放前,长沙的盗墓者,人称“土夫子”,盗墓时挖的盗洞长宽大小以容纳两个畚箕为限,然后笔直向下。当挖到一人高的深度,就在盗洞的两壁挖两个马蹄形的足穴来踏足,双手将洞内装土的畚箕举上来。而再向下挖时,就采用搭人梯的方式。这是最传统的方式。现代的盗墓者则是在测出古墓的大概大小及中心位置之后,在棺角上方用洛阳铲之类的工具打下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细洞,然后把炸药倒入洞中,利用挤压式定向爆破一次性炸开一个1米宽的盗洞。
    至于盗洞的深浅,一般视墓的深浅而定,但一般盗墓者会打一个比墓要深的盗洞,目的是为了处理打盗洞打出来的土。2000年偷盗老山汉墓的那些盗贼,就是因为不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于是才将盗洞打出来的土,堆成了一个个假坟。一个地方很快冒出来这么多新坟,当然很快在他们还没将盗洞打成时便被捉拿归案了。一般大墓的盗洞都在几十米深。1米左右的盗洞口或者被盗墓者经心伪装,或者由于被盗数年,杂草丛生遮掩了洞口,因此极不引人注意。所以,在分布有墓葬的野地里走着走着,就会出现有人失踪的现象。时间一久,人们才明白,原来这些人是不小心失足跌进了狭窄幽深的盗洞。如果跌下去时,周围没人,这一失足自然有去无回了。
    并不是说盗洞挖好,就肯定能直入墓室,如囊中取宝一样盗取财物了。盗墓者还经常会遭遇“伏火”。“伏火”也称“火坑墓”或“火洞子”,它是由于墓室里埋葬的有机物分解,形成一种可燃气体——沼气所引起的。有的还会遭遇“水银池”,水银挥发的气体也可毒杀盗墓者。面对可能遇到的这些情况,有经验的盗墓者往往不急于取宝,而是让毒气或伏火散发几日,或者“牵犬入中”,用狗带路,以避免伤亡。无经验者不仅会功亏一篑,还有可能招致非死即伤的悲惨结局。
    一切障碍排除之后,最后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就是取宝了。取宝并不是谁都能去取,谁都能取得了的。当接近棺椁部位时,就该有经验的师傅亲自下到墓穴去探索了。如果棺椁保存尚好,就用斧子砍,凿子凿,爬进棺室去摸文物。摸文物时,要细致、冷静、准确而没有遗漏。盗墓者一般从死者头上摸起,最后到脚。由于古代有怕死者精气外泄,用玉器堵塞七窍的习惯,因此盗墓者对死者的七窍也不会放过。老山汉墓的死者尸体被拖至椁外,估计是盗墓者考虑到空间和光线的需要,将死者拖止椁外仔细搜摸了一遍。如果棺椁已经腐坏,师傅就用竹签子在泥土里仔细探查,这样,既使再小的物件也能找到。
    以上所述主要都是古代的盗墓觅宝之术,当今的盗墓者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就更趋集团化、智能化和现代化。他们探测用军用罗盘、红外线探测仪;开挖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用汽车、摩托车、装有全球定位系统的移动电话,因而盗掘得更准确、更快捷、对文物的破坏性自然也大为增强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圈内所示为秦兵马俑二号坑的盗洞。这个盗洞正好打在甬道边、坑门外,显示了盗墓者高超的技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考古挖掘后的古墓,干净而明了。
    三、    盗墓技术的传承
    盗墓是一项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不懂技术就好似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因此盗墓技术的学习和传承就尤为重要。盗墓技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以老带新,师徒相传。一个人单独盗墓的很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数人则可以分工合作,而这数人小团伙的组织者一般就是“师傅”,就是有经验的盗墓者。《清稗类钞·盗贼类》记载了一位名叫焦四的广州巨盗组织的一次盗墓活动:焦四有徒数十人。一天,一行人马出了北郊。当时正值正午时分,雷电交作。焦四立即安排众人分别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并要求对任何异常现象都要记住并随后相告,而他自己则伫立于山岭之巅。过了一会儿,雨停了,东边的一个人汇报说:“打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焦四听后高兴地说:“得之矣”。这是因为焦四借雷震察觉到地下之空圹。发现墓穴之后,焦四召焦众徒,日夜兴工,力掘之。 深一尺,必细辨土质。墓穴掘开后,“焦乃选有胆勇者数人,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倘若有不虞,当振铃为号,以待救援。焦四的盗墓集团,各有分工。盗墓计划严密细致,行动步骤有条不紊。这样经验丰富的老盗墓者组织一次从发现墓葬到取完财宝的盗墓活动,就等于直接向徒儿们传授了从发现目标到实施行动的一整套技术。
    也许因为焦四是“巨盗”,是“名师”,所以从者云集。一般的盗墓团伙经常是二、三人一起,这样一个人挖洞,一个人清土,有时还有一个人望风;间或互相再换换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为“师”的,还是为“徒”的,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重要,要么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要么是非常要好互相信得过的朋友。为什么团伙之间的关系这么重要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一般情况下,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然后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跌下去,骨折或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就会必死无疑。也有在洞下者整治在洞上者,虽然不能害其命,但却可独吞财宝。在洞下取货者,有的见到值钱的小玉器,偷偷将之埋在地里,等洞子清完后,又回头下洞去取。有时见到零碎金箔,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将之吞进肚里,第二天又从自己的大便里找出来。
    盗墓技术也有世代前后相承的,所以才有“世代劫墓”的“ 恶行户”。从《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记载的朱真盗墓故事,就可以看到一个子继父业的传承关系。故事是这样的:朱真要盗墓,其母劝阻道:二十年前时,你爷去掘一家坟园,揭开棺材盖,尸首觑着你爷笑起来。你爷吃了那一惊,归来过得四、五日,便死了。孩儿,切不可去,不是耍的事!朱真不听规劝,去床底下拖出其父所遗留的盗墓工具,那是一个皮袋,里面盛着些挑刀斧头,一个皮灯盏,和盛油的罐儿,还有一领蓑衣。那蓑衣很是特殊,是十来条竹片编成,穿在身上,却又带一片,走一步,后面竹片将地面扒平,不见了脚迹。朱真行事时注重隐秘,盗墓技术自然也很娴熟。盗完墓后,只见朱真爬上来,用石头将洞口盖得没缝,又捧些雪铺上。这是在伪作现场,掩盖踪迹。纵观朱真的整个盗墓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个盗墓世家子弟的“良好”素养。
    不管是师徒相传,还是世代相承,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盗墓者根据墓葬的不同情况,积累不同的盗墓经验。近代长沙的盗墓者,就是“因日久之经验,辨土色与山地即知其下之所有。对“伏火”,也称之为“火洞”的经验也是如此。“火洞则入葬至今仍保持原状,启之有火,殉物取出仅微润;然此种墓千百难得其一也。遇火洞,不能见明火,否则一引即燃烧,启时见青气外泄有声,发火,即此气。……日久始得此经验。”
    解放后几十年,盗墓活动曾很长一段时间得到了极大遏制。大的盗墓贼在解放初或被镇压或被改造,一般的盗墓者有的还参与了科学的考古工作。盗墓活动在新中国基本上销声匿迹了,盗墓技术在社会上也几乎失传了。但是,随着近一、二十年盗墓活动的猖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竟成了当今盗墓者的“老师”。一般考古队发掘时,都会使用当地的民工,有些用心且聪明的民工在跟着考古队发掘一段时间后,还会成为“技工”。所谓技工,就是掌握了比较好的钻探、发掘技术,而且也懂得一些文物知识的高级民工。这些人中的个别人在掌握了技术之后,受利益驱使,就会铤而走险,干上盗墓的不法勾当。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文化信息的府库。因此,历朝墓葬,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然而由于几千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盗墓活动,使得这一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库正日趋枯竭,中华大地到处“十墓九空”。如果说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那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却在不断地被盗、在流失,而现在还正愈演愈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陕西周公庙8号墓墓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周公庙遗址大墓M1墓口盗洞。周公庙遗址的墓葬,尤其是大墓,在建成后不久,最迟在西周中晚期,就开始被盗。最新的盗墓证据是盗墓者留下的2002年出厂的矿泉水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周公庙遗址大墓M18墓壁上的盗洞脚窝,盗墓者为上下方便而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