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观点 >

涟水中上游地区古民居考察简报(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湖南考古 刘颂华 参加讨论

    三、古民居概况
    总体分布
    涟水中上游地区现存古民居,集中分布在涟源市南部(涟水一级支流的孙水和侧水中上游区域)、双峰县西部(涟水一级支流的侧水中上游区域)两个区域(图一),娄星区和湘乡保存下来的古民居极少。
    图一 涟水中上游古民居分布图
    选址与朝向
    涟水中上游地区为丘陵地貌。建筑多数选址在依山傍水之处,少量建筑因受到微观地形的局限,选址在仅依山或仅傍水之处。建筑朝向一般随地势而定,坐北朝南的建筑约近半数。
    形 制
    绝大多数为四合院式建筑(极少数为三合院式)。多数为一次建成,平面规整,多严格对称。
    全院一般由倒座房、正房(及其左右的耳房)、两侧的厢房、后罩房、院墙(多数无院墙。而是由倒座房、左右厢房、后厅所在的正房和耳房围合,其后檐墙兼具院墙功能)、内宇坪组成(图二)。近半数建筑门厅前有半月形塘,但水塘的位置不固定。几乎全为二层,极少数为三层。
    图二 典型平面布局(涟源市云桂堂)
    民居一到六进,绝大多数为三进;正房较高,面阔一般为三、五、或七间,多数为三间,为前短后长的双坡硬山顶。正屋左右各有1-3列纵长的厢房。
    绝大多数古民居有屋宇式门厅,且多数为凹入式(图三)。门厅罕见使用抱鼓石,台基全为垂带踏跺,兼具院墙功能的外墙一般不开窗,叠落山墙全为墙顶成水平面尽端带翘角(图四),绝不见曲面墙脊。
    图三 屋宇式门厅(涟源市西壁堂)
    图四 墙顶为水平面的叠落山墙(涟源市回春堂)
    结 构
    全为砖木结构,几乎全为硬山搁檩。
    多数情况下,四合院的前、后部均为硬山封护檐墙,左右两端使用硬山封火山墙,带单独院墙的四合院后檐墙则挑檐出廊;极少数正房的明间为抬梁式(图五);正房脊檩下都有脊枋,其余檩下无随檩坊,但挑檐檩下都有坊;流行挑檐出廊,院内各向普遍使用挑檐出廊。正房前檐一般用抱头梁加月梁的形式出挑(极少数月梁的端头没于檐柱内不出头。图六)。耳房、厢房一般用挑枋的形式挑檐出廊,又分有檐柱和无檐柱两种,悬挑约占1/3。
    图五 正房明间抬梁式构架(双峰县源泉堂)
    图六 不出头的月梁(双峰县家训堂)
    材料和工艺
    屋顶都为木檩加小青瓦;大多数承重墙为下部砌青砖、上部砌土砖,墙体砌法多为平砖顺砌错缝。承担院墙功能的檐墙及封火山墙则多数为通体青砖。夯土墙或竹筋土墙极其少见。墙体下身的转角流行使用角柱石(图七);内宇坪内连接门厅和前厅的道路一般使用方砖或条石,室内地面多数使用三合土,其中正房地面的三合土多被划成仿方砖的网格状;约半数门厅、前厅的大门为石质门框;柱子全部使用石质柱础。
    图七 角柱石(双峰县厚德堂)
    装饰和装修
    几乎全为砌上露明造。装饰装修重点部位是门厅、正房明间、兼做院墙的对外檐墙、对着内宇坪的檐墙和山墙、月梁、柁墩、撑拱、门楣、窗楣、山墙墀头、角柱石。不见砖雕。
    正脊多为清水脊,其端头用白灰和破碎瓦砾堆塑龙凤孔雀等,中央部位用白灰堆塑宝瓶、瑞兽等;门厅和前厅的大门门额和立颊的夹角处一般饰有雀替;门厅和前厅的大门门楣常石雕双狮滚绣球、双凤朝阳;前檐廊罕见卷棚轩装饰。两侧山墙的檐头作墀头,前后对称。墀头上分两坡水,盖小青瓦,檐口安瓦头、滴水,中间作垛头脊饰,做工讲究。山墙墀头墨绘山水或泥塑人物。总体来说,现存有泥塑彩画的古民居约占2/3。
    少数古民居在正房后厅装饰有挂落飞罩(图八),在该处还能偶见长达4米多的“神凳”(此为当地人称呼。实质为长的条凳。图九)。完整保存下来的太师壁极少(图十);窗户式样以直棂窗、步步锦居多;用于挑檐出廊的挑枋下的撑拱、挑枋间的柁墩装饰多样,富于变化(图十一、图十二)。本次调查有一栋古民居使用了藻井(图十三)。
    图八 挂落飞罩(双峰县哨子堂)
    图九 神凳(涟源市福养堂)
    图十 太师壁(涟源市白马堂)
    图十一 撑拱(双峰县家训堂)
    图十二 柁墩(双峰县柏荫堂)
    图十三 八角藻井(双峰县绍子堂)
    命 名
    本地流行在门厅和前厅的门楣处题字,内容为始建者对该建筑的命名。无论建筑体量大小,绝大多数始建者将建筑取名为“某某堂”(图十四),偶见“某某庐”、“某某屋”。
    图十四:门厅门楣上的题字(双峰县树德堂)
    时 代
    集中在清代中晚期,少量建筑晚至1940年代。另有少量清代早期建筑(新发现有纪年铭文的建筑三栋。图十五至图十七)。
    图十五 纪年铭文砖(1721年,涟源市三吉堂)
    图十六 纪年石刻(1773年,双峰县源泉堂)
    图十七 纪年铭文砖(1906年,双峰县永锡堂)
    始建者身份
    有少数古民居的现今居民因并非宅子原主人的后裔,故不清楚民居的始建者。本次考察的古民居中,其始建者身份包括三种:靠租佃田土致富的本土地主、曾任职于政府后回乡建宅的官员、外出经商致富的商贾。其中多数为商贾。
    本次考察中,身份为普通农民的古民居极少,且保存状况很差,一般为不带院墙的三合院形制,砖木结构,悬山搁檩,几乎全部使用土砖作为承重墙。
    保存状况
    从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角度来判断,本次实地考察的古民居中,除极少数破损非常严重外,绝大多数建筑的倒座房、正房仍保存了下来(该两处也是使用青砖最多的部位)。其中的1/3的建筑格局尚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