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的西歐﹐經濟上先進與落後生產方式並存﹐政治上新舊制度搏鬥﹐思想上發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而其城市建設也進入脫胎換骨式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歐洲城市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其經濟基礎在於商業貿易促使財富增長並集中於城市﹐如1688年英國全國財富的80%藏于城市﹔其政治基礎在於民族國家強化君主權威﹐以及天主教會強調自己的精神地位。現今令人流連忘返的歐洲城市景觀與風貌﹐大多是近代早期留下的遺產。 其一﹐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商業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大西洋岸邊一批國際商業中心人口聚集﹐商業貿易的大量財富投入城市建設。這些中心城市後來一直居於歐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 倫敦。以它為核心形成了英國國內市場網絡﹐並在此與國際貿易體系連接﹐控制了英國進出口貿易的80%以上。倫敦在1500─1750年間膨脹性發展﹐人口從5萬人增至65萬人。1700年﹐倫敦超過巴黎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忙﹑最富有的都市。時人有言﹕“厭倦倫敦亦即厭倦生活﹐因為倫敦提供了所有的生活。” 阿姆斯特丹。它作為西歐最大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維持了一個世紀之久。以阿姆斯特丹為首都的荷蘭﹐被馬克思稱為17世紀的“模範國家”。阿姆斯特丹的經濟利益主要在海外貿易。荷蘭人作為“海上馬車夫”﹐驅動著世界總噸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阿姆斯特丹商人積累的資本財富後來大量借貸于英國﹐成為後者工業革命資金的重要來源。 里斯本。新航路開闢後﹐里斯本迅速成為西歐至印度洋航路貿易體系的中心﹐是東方產品輸入歐洲的主要口岸﹐每年運往里斯本並轉運至西歐各地的東方香料多達7000噸。1500年裡斯本有6萬至7萬人口﹐1700年發展到近20萬人。 塞維利亞﹐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貿易中心和行政中心。它離瓜達爾基維爾河出海口僅百餘公裡﹐16世紀西班牙航海探險活動多從這裡出發﹐如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艦隊就是從塞維利亞啟程的。隨著大西洋貿易興旺以及美洲金銀礦開採﹐塞維利亞成為西班牙貴重商品貿易的唯一港口﹐其財富令人艷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矗立的“黃金塔”以及巨大教堂﹐是其極其富有的歷史見證。 其二﹐歐洲城市進入有規劃建設時期﹐以中心廣場等公共建築和王宮建築為主體﹐輔之園林﹑雕塑﹑噴泉等﹐並拓寬或新修街道﹐講求街區佈局。新航路開闢後﹐意大利城市從事的地中海貿易衰落﹐資本大量轉向城市建設﹔經過文藝復興洗禮的意大利﹐追求美好生活成為城市社會中上階層的共同價值指向。故16世紀意大利的城市建設形成了高潮﹐廣場是其城市建設和改造的主要標誌。以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為例﹐它連同北面小廣場以及南面海灣廣場﹐可容納這座近20萬人口城市的市民集會需要。廣場四周聳立著聖馬可教堂﹑近百米高的方錐形鐘塔﹑總督宮﹑圖書館﹑新舊市政大廈等﹐氣勢宏大。意大利各主要城市都建設有這樣的廣場及街道﹐如羅馬的諾沃納廣場和威尼斯廣場﹐佛羅倫薩的西格諾利亞廣場和烏菲齊大街﹑斐拉拉的亞里奧斯梯亞廣場等。羅馬波波羅門內的橢圓形廣場﹐與三條筆直的大道相交﹐成放射狀通向城區。17世紀法國對盧浮宮進行了改造。新修宮殿則以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為代表﹐路易十四所建﹐集王宮﹑園林﹑雕塑﹑噴泉於一體﹐場景宏大﹐力圖展現民族國家的強大和君王威嚴﹐其中富麗堂皇的鏡廳更張揚了奢華氣派。在分裂的德國﹐各大小諸侯為了自衛而致力於將領地內城市建成設防城堡﹐南德意志大量城堡式城市基本是在這個時期湧現的。 其三﹐藝術風格精彩紛呈﹐使這個時代的歐洲城市建築千姿百態﹑爭奇鬥艷。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達到高峰時﹐英法仍有哥特式遺風﹐如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威斯敏斯特亨利七世禮拜堂﹐法國則出現了哥特式修正形式﹐即有兩面斜坡的“曼薩爾德式”屋頂。17世紀意大利盛行巴洛克風格時﹐法英則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以穹窿頂為一種基本建築樣式﹐如巴黎的索邦教堂﹑倫敦的聖保羅教堂。17﹑18世紀﹐法國一方面出現了巴洛克藝術的昇華──更加細膩的洛可可風格﹔一方面又見證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復興﹐強調秩序和規範﹐同時也含有巴洛克元素。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是巴洛克風格作為藝術主流的時代。 “巴洛克”的西班牙語原意指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的珍珠﹐歐洲人認為是過分﹑變形﹑反常﹑怪異﹑荒誕和不規則的同義語。建築上的巴洛克風格一反以往呆板﹑劃一的模式﹐喜愛奇形異狀的裝飾﹐追求活潑怪誕﹐講求曲線和動勢﹐而且往往將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諸種風格融為一體﹐兼收並蓄。複雜的建築配以複雜的裝飾﹐是巴洛克建築最典型的特點﹐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巴洛克建築雕塑和裝飾最為繁雜。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有教堂﹑宮殿和公共建築等。它們的共同點是突出中心建築的地位﹐讓其他建築元素圍繞它﹑烘托它﹐這反映了天主教會要求居於中心﹑讓世俗社會服從它的意志。羅馬的彼得大教堂及門前的橢圓形加梯形廣場﹐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是最經典的巴洛克建築。在大量的城市民居中﹐注重個性裝飾的巴洛克建築式樣亦隨處可見。 其四﹐近代早期是“原工業化”時代﹐在鄉村工業發展與集中的基礎上﹐誕生了一批新型工商業自由城市。典型者如英國蘭開夏紡織區的曼徹斯特﹑利物浦﹐西密德蘭鐵工業區的伯明翰﹐約克郡西萊丁毛紡區的利茲﹐約克郡南部鐵製品工業區的設菲爾德﹐東北部採煤區的紐卡斯爾等。它們作為近代早期西歐最引人注目的工業城市﹐具有許多過往城市所沒有的新品質﹐如經濟專門化﹑開放化﹑自由化等。由於沒有行會等保守性組織﹐市政當局也不干預經濟活動﹐因而吸引了大量的資本財富和人力資源。工業革命前夕﹐它們均已進入英國人口最多城市行列。城市建設也適應了人口增長的需要﹐城區不斷拓展﹐面貌日新月異。如利物浦是蘭開夏鄉村棉紡區對外窗口﹐輸入原料棉花﹑輸出產品棉布﹐又介入了大西洋貿易包括奴隸貿易﹐城區範圍在17﹑18世紀持續擴大。1650年﹐利物浦僅6條街﹔1677年為18條街﹔1708年﹐34條街﹔1725年﹐44條街。18世紀中葉開建的利物浦市政廳大樓﹐至今仍是其地標建築。 其五﹐市政設施建設﹑市容改造﹑市政管理等提上日程﹐歐洲城市開始擺脫臟亂暗印象。城市普遍注意道路規劃和鋪設﹑街道佈局及照明﹑供水排水管道的鋪設和維護﹑消防設施建設和滅火工具購置等。市容改造方面﹐禁止違章建築﹐禁止街道兩側房屋和商店舖面侵佔街道﹐規定屋檐滴水方式﹐將污濁行業如牲畜屠宰﹑皮革硝制等從鬧市區和居住區移開等。市政管理和市容維護走向日常化﹐包括清掃街道垃圾﹑建立專業消防隊﹑組建維持市容市貌的專業隊伍等﹔也包括成立專門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機構﹐負責街道路面的修理﹑鋪設以及供水和照明等工作。如英國到1760年時﹐共有20多個城市設立了這類機構。 (作者﹕劉景華﹐單位﹕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