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刘意青:断代文学史的成功尝试——简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上海图书馆 佚名 参加讨论

    杨慧林、黄晋凯著、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是一部富含新意,集文学史、基督教早期发展史和文化、思想、社会历史于一炉的优秀作品,出版质量也堪称上乘:严肃、精美、大方。 
      断代文学史原本是世界上相当普遍的一种文学史编纂路数。中国文学史编写中也常见断代作品,但是在我国的西方文学史编写历史上还是相对稀少的,优秀的更不多见。这可能与我们习惯于求大求全有关,也因为断代史在精细、深入和准确上要求更高,在某个意义上难度也更大。目前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比较流行把整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史分历史阶段(或国别)成书,再合成一套书,以取其既大而全又比较自由、灵活的优点。但严格来讲,这种编写法不算真正的断代史。真正较优秀的、独立的断代文学史在我的记忆里就是已故的杨周翰先生编写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它以其史料翔实,评介精到而著称。因此目前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杨、黄二位先生编写的这部《欧洲中世纪文学史》代表了我国近年来文学史编纂工作的一个新势头,它可以集中把一个阶段文学的发展,它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原因等方方面面讲得更精辟透彻,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专门学科人员进行深层研究的需要。因此,我以为是应该倡导和鼓励的。 
      《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的第一大革新体现在它的编写体例上。一反通常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学潮流、作家和作品,而把时代背景、宗教、思想等影响糅入梳理之中的惯例,这部文学史,特别是它的前两编,基本抛开了上述这种文学史套数,把重点放在了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哲学、宗教和语言等这些造成它文学态势的至关紧要的因素的分析和评介上。比如它单立章节来讨论希伯来传统与基督教的关系、两希传统的关系和演变、“一”与“多”以及“有限”与“无限”等这些影响中世纪文学产生的哲学和宗教背景知识,突出了过去文学史缺少的分析与思辨成分,大大增加了史书的深度。这种率先改变文学史编写体例,加强哲学思想、宗教和宇宙观影响的讨论,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具体来说,《欧洲中世纪文学史》首先把握了基督教生成与发展在中世纪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作用,相当准确地评介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关联的最初形态。我本人特别欣赏该书对为什么基督教最后能成为整合欧洲原有的希腊传统和北欧蛮族传统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分析。该书第一章在讨论欧洲的文化品格时,揭示了希腊人体现于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时代分类上的历史观(即认为人类一代代逐渐衰败,道德、精神和业绩上成递减势态的看法)与基督教的原罪说在人类犯罪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因此它们首先就具备相遇相合的认识基础,有整合的可能性。但是与原罪说同时,基督教又提出了人类最终通过救赎可回归本真,因而形成了比希腊和日耳曼民族一味走下坡的善恶理念更胜一筹的U形宇宙观。这个给予人类以救赎希望的基督教宇宙观便最终成为整合欧洲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通过类似的分析,我们除去了解一般文学史和历史著作介绍的基督教如何传教,如何渗入一个个地区和国家的史实之外,还深入一步认识到欧洲文化和思想背景内部存在的与基督教认同的可能性,以及基督教所提供的宇宙观的吸引力所在。类似这样的精辟见解,《欧洲中世纪文学史》中还有许多,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两位作者对两希文化、欧洲宗教以及哲学、美学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并成功地通过体例革新把它们融入了文学史当中。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们做到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这些复杂又深奥的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取得了生动和清晰的效果。把希伯来和希腊文化传统的冲突概括为一方以其“原罪感、苦难感、平民意识、一神崇拜以及对救赎的期待”向另一方的“乐观、舒展、多神和贵族化”挑战,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精彩例证。 
      与更新体例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该文学史的跨学科姿态和努力,这在我国文学史编写中不多见,体现了文学史编写与时俱进,顺应后现代拓宽文本和打破文类界限的潮流,值得大力提倡。在书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中世纪有什么作家和作品的知识,我们还读到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发展史、中世纪历史和语言史。所有这些非文学本体的内容并不是作为胡椒面撒在作者和作品评介中,而是以单立章节的领先叙述地位来统领文学史,使读者能获得对该阶段的文学深入和全面得多的认识。当然,因篇幅所限,这些讨论只能比较简明扼要,而且在语言发展方面的讨论,像语法和诗学的关系,修辞学与诗学的互动等的分析就显得仓促些,不够系统和明晰。尽管如此,《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在体例的改变和跨学科尝试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当成功,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个优点主要体现在它包括了不少其它文学史没有的新作家和作品,形成了新的亮点。比如它介绍了早期基督教代表作家罗丝维萨,她既是个修道院院长,又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著有圣徒传奇、史实和戏剧;又比如拜占庭文学、对基督教文学批评、对奥古斯丁的美学思考,对托马斯·阿奎那在“真、善、美”问题研究上的贡献等等的评介,都进入了我国过去尚未深入的一些研究支派。这部文学史对但丁的讨论也比较彻底,甚至对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作者和作品也做了初步的介绍。 
      《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的编写想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人文社科发展规划座谈会。会上人民大学黄晋凯教授提出了加强断代文学史编纂的建议,会后由译林出版社的章祖德和施梓云先生为主策划了编写这部断代文学史,为我国文学史编写留下了佳话。▲《文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