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 [800读书网] 有关格调和品位的书越来越多,从《格调》到《情调》《香烟》《垃圾之歌》《一只狗的生活意见》《有关品位》等等,翻翻聊聊,它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错,作为指点生活的准则就大错特错了。 1、关键词的缺席 --是"品味"、"品位"、还是"生活作风"? 我是在广州一家极其没有格调的书店见到《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的。最起码,按照作者保罗·福塞尔的标准是这样。买下这本书的原始冲动,是因为它在封面上正确使用了"品味"这两个字。 人们大谈品味,却总爱把这个词写成"品位"。"品味"与"品位"是两个无关的词,前者常用于珠宝鉴定,后者指的是一个人的鉴赏能力。这两个词,1977年《辞海》语词分册均未收入,10年后吕叔湘先生主编的《新编汉语词典》将"品位"释为: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其他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越大,品位越高。"品味":尝试滋味,仔细体会。及至199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品味"进一步简化为"品尝"二字。老毛病,吃字当头。 关键词的缺席,倒也如实反映了"品味"问题在中国的"不成问题"。当然,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有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例如"趣味"、"生活作风"等等,与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多少有些关联。 2、一个伪问题 --没有一种模式的格调,格调不可比 "品味"与"品位"的混淆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格调》这本书值得讨论的地方,绝不止于它对"品味"二字的规范使用。 "格调"的英文原名是:Class: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阶级:美国等级制度指南)。把本义是"阶级"的Class 硬译成"格调",本身就很成问题,更何况"American"一词又不知何故地被略去。对于"阶级"问题上的苦衷,一个厚道的中国读者通常都能体谅,但是后一种忽略(或是商业技巧),在厚道的中国读者中却业已形成了预期的或无法预料的误导--它被当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格调和品味指南。带着问题学,自我对照同时品评他人。美国最热门的网站之一Amazon.com(亚马逊网上书店)贴出了一封罕见的发自广州的读后感,称此书在考察中国社会的等级品味上有参考指南作用。在北京,有评论说《格调》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土改运动--重新划分阶级成分。我认为这一点多半是由于American被省略所造成的。在不同的文化传承下,格调和品味尽管具有普遍性,但是其不可通约之处亦俯拾皆是。正如毛主席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并不能套用于同时代的美国。 这样,格调就变成了一个伪问题,而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沦为最没有品味的行为之一。格调不是GNP(国民生产总值),也不是空气污染指数,不可比是它的特点。 3、因为他可以 --这是能力的事,与品位无关 福塞尔教授的研究方法,是依据某人的外在品味来准确地判断出这个人所属的阶级。此外他还有一个噱头--虽然品味的高下有阶级决定,但是很有钱的可能没有品味,没有多少钱的却不一定没有品味。正是这个噱头,吸引着正在努力把自己变成中产阶级的那部分读者。福塞尔实际上要告诉读者的是:没有品位可以是富人的一种选择,穷人则别无选择地只能有一种格调。 美国人说:Why dogs lick their balls ?--为什么狗会舔自己的睾丸?答曰:Because they can.--因为它可以。它可以,你不可以。这就是有关阶级/品味的全部真理。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都不太清楚中国现在究竟有没有阶级,不过贫富差异肯定是有的,但是这种差异并不能完全从品味上体现出来。勉强地就品味而言,富人和比较不富的人之间值得一提的区别并不太多,例如前者可购买较大的住宅,可以在客厅的墙上挂一幅比这所房子还要贵的画,可以穿名贵的服装,可以包二奶--如果愿意的话。有些事关品味,有些无关,有些则属于坏品味。这不说明别的,只说明富人有这个能力,但并不一定有品味。 阶级差异是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如萧伯纳《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威廉.田纳西《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等等。这类文本虽然触及到体现在生活品味上的阶级差异,例如《窈窕淑女》中有关下层阶级的英语发音的纠正,不过始终不是核心部分。这是福塞尔获得成功的终点,也是中国读者误读产生的起点。 4、什么人什么鸟 --中国特色的符号辨识系统 老一辈的中国人说:"什么人玩什么鸟",这并不等同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格调",我相信这里讲区别主要还是在于个性,因为有些人可能会穷的什么鸟都玩不起。因此,"鸟"差异是存在的,玩鸟的人却并不一定只能以阶级来划分。而且,在"什么人"和"什么鸟"的关系上,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鸟谱"--中国特色的符号辨识系统。例如: 室内摆设:福塞尔认为,若在客厅里出现了"盆栽结了小果实的柑橘",主人的品味值能加8分,与挂一幅世界名画家的油画原作得分相同,然而,这种"盆栽结了小果实的柑橘"广东人只是过年时在家里摆摆,讨个"好彩头",过了年就扔。更何况这种东西在热卖季节里往往于公路两侧堆得满坑满谷,价格也一年比一年贱,很难跟什么"品味"扯上关系。 汽车:按照福塞尔的划分,一辆普通的、略带风尘的、干净而且比较乏味的福特或道奇,是最有品味的美国人开的;等而次之者,开高级美州豹或宝马。劳斯莱斯或者奔驰最没有品味,千万要避免。此外,只有贫民阶层喜欢用玩具装点他们的汽车。国人的玩"鸟"标准,显然与美国大相径庭。与此同时,用玩具装点汽车,是宝马和夏利的车主们的一项共同爱好。 外语:福塞尔认为在美国若持有西班牙语读物,将笃定被视为坏品味之至。这是因为美国的西班牙语系移民,绝大部分处于美国社会的低下阶层。可是,同一种外语在我国的遭遇就截然不同。西班牙语除了令人联想到塞万提斯、巴伯罗.聂鲁达等绝对有品味的大师,因其冷门,甚至比英语更够格调。 服装质地:福塞尔认为天然纤维(棉、麻或其混纺)最有品味,"对其真正的中上阶层,尤为重要的是完全摒弃人造纤维"。而化学纤维则是中下阶层特有的服装标准。此外,"粗俗和教育不良之辈都崇拜和偏爱机器制造的日用品"。简而言之,品味随着衣料中化学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向下递减。 不过,读了以下这一阐明所谓成长中(或曰被想象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与化学纤维之关系的文字,你就会发现福塞尔的判断准则在我国应用上的无所适从。 (中国)中产阶级的衣着有以下特点:化学纤维日益排挤天然纤维,它有很多长处和优点,它远比天然纤维结实,它的品质均匀,稳定,不怕虫蛀,不怕受潮,容易保存。凭着这些优势,化学纤维从天然纤维手中抢得更多的销售阵地,从而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服装向成品化、一次性的方向发展,一切衣料商品都将销踪匿迹,相当部分的服装朝着一次性使用的方向转化,穿脏即扔,不再洗涤。"(《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2月) 有关国人的生活品味无法体现阶级差异的例子,方方面面,不胜枚举。例如,大部分工农群众的起居室里,常置有大型组合柜一具,展示着洋娃娃、瓷器,以及若干家庭纪念品,去年在上海,我碰巧在朋友家里的一本专谈文化品味的杂志上见到余秋雨教授起居室的一辑彩色照片,包括展示类似物品的类似大型组合柜之特写。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文章判断出余秋雨教授在格调上的高下,但是要根据这件家具去推测他的社会阶层,显然是徒劳的。 5、超越《格调》 --环保,福塞尔意识不到的品味 追随福塞尔,严格按照《格调》所做的指示,该扔的扔,该置的置,永远保持高尚的品味,也算是知耻近乎勇。另一方面,一个误读者在认真对照考察了自己和亲朋、同事之后,还可能得出另一种结论,即一个人的所谓格调和品味,往往产生在他表现得最像他自己的时候。 个性难以超越,但是,由于《格调》书成于70年代末期,福塞尔丝毫未能触及环保问题,这个漏洞可供完成依次更有现实意义的超越。今天,没有人能把个人的品味与环保割裂开来。环保主义深刻地影响并且左右着时代的审美和品味,例如对大排量汽车及一次性消费品的鄙视,简约主义在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的伸张。无论如何,一个空气污染、水质恶化的城市,都将使一切品味或格调沦为笑谈。沪-杭高速公路的开通,上海人去杭州购买春茶成为一时的风雅。卖茶人赚得笑逐颜开,背地里却满心鄙夷--黄浦江的水,能泡什么好茶?当然钱塘江的水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