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学术“抢滩”不可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沈国威 [文汇报》]
    目前,为争夺学术课题,许多高校组织力量大干快上,搞大题目,出大著作,以抢得先机,赢得资金。沈国威通过对冯天瑜新著的批评,对此类现象做了抨击。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先生出了一本新著:《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笔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夙有兴趣,得知冯著的出版,难抑先睹
    为快之情。然而捧读之后,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匆忙赶制、了无新意的书。冯著中存在着如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原创性。可以不客气地说:冯著全书不过是在大量地复述前人的研究。例如,第三章的内容,你可以在顾长声、王晓秋、卓南生、熊月之、马西尼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类似的描述。二是疏于考证。如,在292页上著者说:“‘化学’这一汉字术语,首先由韦廉臣1856年编写的《格物探原》厘定”。但韦廉臣出版《格物探原》不是1856年,而是1876年。韦廉臣1856年使用“化学”云云的说法是著者抄用了他人十几年以前的并不正确的结论。三是体例失当。书末没有索引,参考文献也仅列了几本专书,几乎未列论文。对于研究文献,著者在正文里基本上是“按下不表”。
    冯先生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但以上种种都说明,他基本上不熟悉西学东渐和语言接触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必需的学术积累。那为什么要匆匆忙忙赶出这样一本极不像样的书呢?
    国内同仁告诉笔者,这叫学术“抢滩”。学术本为天下共有,“抢”它作甚?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无论何种研究,都不能不从基础做起,不能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一上来就抓大题目,写大部头著作,以此囊括某一学术领域,这不像搞学术,倒有点像“圈地运动”。冯著上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明中叶以降中国文化现代性研究(之一)”的字样,我不知这是否就是“抢滩”成功的一种标志。
    (《文汇报》1.29沈国威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