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北京100010) The Importation to Varieties of Agriculture and Medicinal Materials of Arab In Tang —Song Periods Han yi Abstract:There are frequent contacts with economy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of Islam in Tang—Song periods.With the hui nationality ancestors arriving in the easten , oversea varieties of agriculture and medicinal materials are imported to China by way of the silk-road.This economy breeds ,which the hui nationality ancestors are introduced and imported, do not only raise the breeds of agriculture and medicinal materials but also enrich peoples life of substance and culture.It play a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xploitation of social economy in ancient times. Key words :Tang —Song Periods;Arab;Agriculture;Medicinal materials;China;Importation; 摘要: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伊斯兰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交流。随着回回民族的东来,阿拉伯珍贵的农业和药材业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到我国。这些由阿拉伯民族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业和药材业的种类,而且也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唐宋时期 阿拉伯 农业 药材业 中国 传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小淳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韩毅,男,1975年9月生,甘肃省临洮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伊斯兰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交流。随着阿拉伯民族的东来,海外珍贵的农业和药材业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我国。随着它们的推广,我国古代的农作物结构在唐宋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经济性作物的比例在农业生产中明显增加。这些新输入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业和药材业的种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的传入,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随着中世纪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突厥文、回纥文文献的出土与面世,以及国外法文、英文、俄文资料的发现和汉文史料的整理与刊布,国外学者得·胡耶(M·J·de goeje)、巴拉兹(St·Balazs)、马斯伯乐(H·Maspero)、巴托尔得(V·Barthold)、米诺尔斯基(V·Minorsky)、波义耳(A·Boyle)、葛兰尼(M·Grant)、费琅(G·Ferrand)、劳费尔(B·Laufer)、夏得(Fr·Hirth)及我国学者张星烺、陈垣、冯承钧、白寿彝、季羡林等人,对中世纪阿拉伯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1]]但对于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在中国的传入,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外文献,对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业和药材业品种在中国的传入,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传入 据汉文史料《酉阳杂俎》、《岭表录异》、《诸蕃志》、《岭外代答》及穆斯林史料《药草志》(Traite des simples)、《博物志》(Histoire naturelle)、《东域纪程录丛》(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阿拉伯舆地丛刊》(Bibliotheca Geographorum Arabicorum)的记载,唐宋时期输入到中国的阿拉伯农业品种,数量众多,品种各异。[[2]]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里,保存了大批唐代从阿拉伯引进、传入的农业新品种,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Laufer)在《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一书中, 对《酉阳杂俎》的农学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段成式在大约公元八百六十年所写的《酉阳杂俎》里,提供了许多关于波斯和拂林植物的很有用的材料。”[[3]]南宋时期,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又记载了从阿拉伯传入的、数量更多的农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种类繁多,在中国分布甚广,其中大部分作物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品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据汉文史料和穆斯林史料的有关记载,对部分农业新品种的输入,列举如下: 阿月浑子 波斯语agozvan的汉译,为漆树科的一种树或灌木,约有六种,原产于伊朗和亚洲西部。唐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阿月浑子的果实是波斯和中亚人常见的食品。《酉阳杂俎》云:“胡榛子、阿月生西国,蕃人言与胡榛子同树,一年榛,二年阿月。”[[4]]《本草拾遗》亦云:“阿月浑子,气味辛温,清无毒。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5]] 葫荽 又名芫荽,波斯语gosniz的汉译,原产于亚洲西部、波斯及埃及一带,唐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孟洗《食疗本草》和陈藏器《本草拾遗》对这种植物的属性、生长周期、水文环境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胡椒 波斯语pilpil和阿拉伯语filfil的汉译,主要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印度及东南亚一带,唐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6]] 回回葱 原产于波斯和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食治》,称为“胡葱”。宋代的《开宝本草》称“蒜葱”或“胡葱”。 蔽齐 波斯语birzai的汉译,又称白松香,原产于叙利亚、波斯,唐时中国始知有此种植物。《酉阳杂俎》云:“蔽齐,出波斯国,拂林呼为玕勃梨他。长一丈余,围一尺许。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实。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腊月,更抽薪条,极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断其枝,有黄汁,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病。”[[7]] 无食子 波斯语muzak的汉译,原产于波斯、亚美尼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唐时传入中国。无食子内含百分之七十单宁酸,古代用于医药、工艺及鞣皮制革等。《酉阳杂俎》云:“无石子,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8]] 八担仁 原产于波斯,唐时传入中国,名为“婆淡”。《酉阳杂俎》云:“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胡谓之偏桃。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9] ] 波斯枣 原产于波斯,唐时传入中国。段成式据波斯语xurman译为“窟莽”,宋代译为“纥莽”。《酉阳杂俎》称波斯枣“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不凋。二月生华,状如蕉华,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有核,熟则子黑,状类干枣,味甘如饴,可食。”[[10]]《岭表异录》载:“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其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人呼为海棕木,三五年一着子,每朵约三二十颗,都类北方青枣,但小耳。”[[11]] 莳萝 波斯语zir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又名小茴香,葛缕子,唐宋时由陆路和海路分别传入中国。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莳萝出佛哲,李珣《海药本草》称莳罗出马来亚之波斯。宋代时,苏颂《本草图经》记载此种植物已生长于我国岭南。 齐墩 波斯语zeitun的汉译,即橄榄,原产于波斯、叙利亚一带,唐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云:“齐墩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也。”[[12]] 阿勃参 叙利亚语apursama的汉译,原产于阿拉伯南部,移植至巴勒斯坦一带,唐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云:“阿勃参,出佛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青,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者,其油极贵,价重于金。”[[13]] 芦荟 阿拉伯语alua或alwa的汉译,为非洲特产,尤以索科特拉岛(socotra)最为著名,唐时由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李珣曰:“芦荟生波斯国,状似黑锡,乃树脂也”。[[14]]《诸蕃志》曰:“芦荟出大食奴发国,草属也。其状如鱼尾,土人采而以玉器捣研之,熬而成膏,置诸皮袋中,名曰芦荟。”[[15]] 指甲花 又名海蒳,阿拉伯语hinn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宋时传入中国。段公路《北户录》云:“指甲花,细白色,绝芳香,今蕃人种之,但未详其名也。又耶悉弭花,白末莉花,皆波斯移植中夏。”[[16]]宋时阿拉伯人用此花制成染指甲颜料,《癸辛杂识续集》云:“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指,洗涤不去,可经旬,直到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17]] 阿魏 波斯语angnyan的汉译,原产于波斯和乌浒河、阿刺海和里海东岸诸地。可作蔬菜、调味品和药物,助消化、健胃,治皮肤红种。其根为“回回茶饭”所用香料之一,味辛温,主杀虫,去臭,淹羊肉香味甚美。[[18]]中国史书《隋书》、《旧唐书》、《酉阳杂俎》、《诸蕃志》均载此种植物。 胡芦巴 阿拉伯语huluba的汉译,原产于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和西亚,野生,药材用,宋时传入中国南方各省。掌禹锡《本草》载此植物已成功栽种于广东和贵州。《本草图经》云:“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船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19]] 押不花 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的汉译,原产于亚洲西部,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首见于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称之为曼陀罗花,茄科,一年生有毒草本,夏秋开花,花冠呈漏斗状,白色。宋代时,我国中医已用押不花治咳逆气喘、胃疼等病。[[20]] 婆罗德 梵语bhallataka、波斯语baladur及阿拉伯语beladur的汉译,原产于印度、南洋群岛、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宋时由海路传入中国。婆罗德“树似中华柳树,子如蓖麻子,方家少用之。”此树果被用于制墨水及染发之用,果皮可染棉花。[[21]] 从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各种农业史料来看,唐宋时期由阿拉伯民族引进、输入到我国的农业新品种,几乎含盖了海外农业种类的各个领域,尤以经济性作物和实用性作物为多。这些新的农业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园艺花卉、工艺产品的种类,而且也促进了农业、园艺业、工艺制造业及医药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一些新品种具有多种用途,因而便很快在我国安家落户,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必需品,对我国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B.Laufer)对于中国的此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人的经济政策有远大眼光,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这是值得我国钦佩的。”[[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