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川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中学历史教材难编吗?很难! 远的不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多少同行朋友,包括一些前辈先贤,都在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他们的水准和经验,都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他们呕心沥血的付出,更是今天“市场”上一片浮躁的氛围中难寻的。但编来编去,总还是不如人意。改来改去,问题仍然不少。如此,还能说不难么? 然而,明知其难,还要知难而上。因为这件事看上去虽然不那么“时尚”,无论怎样的高明炒家也难以将它炒热,但它确确实实关乎子孙后代,关乎民族传承。 《历史教学》挑起了这副义不容辞的重担,令人感动。有一点建言,也就在这感动中油然而生。 第一,全国有上亿的中学生,这些中学生都要上历史课,学习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但是,我们在这亿万中学生当中,希望有多少人将来成为历史学家,或者说史学工作者呢?我粗粗想了一下,总不到万分之一吧。这就是说,日后将以历史学为业的,至多不过四位数,也就是几千人而已。就说咱们是泱泱大国,又是文明古国,这方面的人才需求,理应世界第一,那也不过上万而已,总不能满街都是学历史的吧! 这样一来,事情明摆在那里,上历史课学习历史的少年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将来同历史学没有关系。他们上完你的课,考完你的试,今生今世,大约就同历史学“拜拜”了。 这样一来,事情更明摆在那里,如果你的教材不编得叫人觉得生动、有趣、感动、难忘,让它积淀在人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就不算成功。将来,那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走入社会,你的课、你的教材、你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通通忘个干净,对他一点儿也没有用。到他老了、退休了,他的孙儿孙女、外孙外孙女绕膝纠缠让他讲故事,他不是脑海中一片空白,就是讲出一堆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让人笑掉大牙的东西。我们的教材,岂不会落下个历史的埋怨?! 所以我以为,中学历史教材一定要请历史学家来编,却一定不要编出历史学家笔下常见的那种文学。枯燥是中学历史教材的第一大忌! 第二,既然你说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中学生将来都要同历史学“拜拜”,那么我们来讨论如何编写历史教材,岂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完全白做工么? 不然! 一个人,可以不以历史学为业,可以上完中学历史课、考完试便从此同历史学“拜拜”。 然而,实际上,他不能同历史“拜拜”。既不能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拜拜”,也不能同我们人类发展的历史“拜拜”。应该让每一位中学生弄清楚,人一辈子是不可以同历史说“拜拜”的。这不仅是关乎到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而且也是关乎到他本人和他的家庭命运的大事。 这样讲,绝不是危言耸听。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全国人民都在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见识。 21世纪,人类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或者称为“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说,在自然经济时代的竞争是靠人手,在产业经济时代的竞争是靠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为主要标志,那么,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人的大脑将占有显要地位。这就是讲,哪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占有的高级人才多,“高级大脑”多,哪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就将在21世纪居世界领先地位。 未来的高级人才或“高级大脑”,应该具有下列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特别是很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学养,很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第二,具有不断更新的知识架构;第三,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很强的创新能力。 这样,中学的历史教学,就绝不是可有可无或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课,它清清楚楚地属于高级人才应当具备的第一项基本条件:很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学养。因此,历史学得好不好,绝非一门功课的成绩,它与国家、民族复兴大业有关,也与每一位青少年的个人前途、命运有关。在21世纪的人才激烈竞争中,历史学不好,国家要吃亏,个人也是要吃亏的! 第三,中学历史教材到底应该怎么编呢? 我主张借鉴《三国演义》。 中国十三亿人口,读过《三国志》的没有多少,可是不知道曹操、刘备、关公、张飞的也没有多少。这应该感谢《三国演义》。即便是穷乡僻壤、文盲老太太,读不了书,但根据《三国演义》编成的评书。戏曲,还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自古文史不分家,这是一个好传统,大可借鉴。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死记硬背,便可如数家珍。何乐而不为? 光是生动,光是故事,那么思想呢?观点呢?其实,教材编得生动,让人感动,那思想和观点早就寓于其中了嘛!《三国演义》一部书中,要灌输给你的早就灌输给你了。那里面哪一页不是充满了、浸透了儒家的忠、孝、节、义?!哪一个情节不是深深打动着你的心,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在你的骨髓中,融化在你的血液里?!还需要一个“教师”跳出来教导你说,“通过什么什么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下列观点”么?!况且,只要教材总体上编得生动活泼,叫人兴趣盎然,偶然加上几句“臣光曰”之类,却也无伤大雅。 第四,要不要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的学习课程呢? 很有必要。 中学生学习历史,重要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而且更在于历史启迪。这种历史的启迪,首先应体现在教学中适当提倡一些讨论上面;其次,就某些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读一些教师指定或个人搜集的参考书,写出中短篇的有心得的论说文。研究性的学习课程,可以将学生们思考、思辨能力向深层发挥。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做重点培养,及早发现培育青年史学人才。 第五,新世纪的历史课本确立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渗透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但一定要避免短期效应,避免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时尚”。我们不可能没有时尚,更不应无原则地抹煞时尚。今天的优秀时尚,可能成为明天的辉煌历史。但是,历史就是历史,那条长河里有着我们永远汲取不尽的宝贵财富。 第六,中学历史教材,绝不能编成干巴巴的几页纸。只要编得好,厚一些就厚一些。一味追求教材字数的限制,并不可取。说实话,教材的厚薄与学生的负担没有绝对的关系。教材编得好,再厚,学生也兴致勃勃地看,废寝忘食;编得不好,就是再薄,学生也会将它随手一扔,弃之不顾的。 2003年2月3日,大年初三 于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学中 《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