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秦始皇陵考古三十年的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秦汉文化网 袁仲一 参加讨论

    今年是秦俑发掘30周年,秦俑博物馆开馆25周年纪念,受馆里的委托让我把秦陵秦俑考古30年的情况,向与会的专家作简要的汇报。
    (一)   秦始皇陵的考古沿革及主要收获
    秦始皇陵科学、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陕西省文管会与临潼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墓的封土、内外城垣、门阙及一些附属建筑基址进行调查和钻探,对陵区历年出土的文物进行访查和征集,并绘制了秦始皇陵园布局的历史上的第一张平面图。此次调查的收获整理成《秦始皇陵园调查简报》一文,刊于《考古》1962年第8期上。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后,秦俑考古队一方面对兵马俑坑进行勘探、发掘,另一方面对秦始皇陵园作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到1985年底因故停工,前后历时12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计发现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约600座,以及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数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宫殿建筑基址,另外还有石料加工场、窑址、鱼池遗址、丽邑遗址等许多附属建筑基址。对上述发现中的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上焦村陪葬坑、赵背户村修陵人墓地等进行了试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在上述调查勘探工作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对一度中断的勘探工作又逐步恢复。此项工作先由陕西省考古所的秦陵考古工作站主持,后来考古所与秦俑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勘探。在此期间又先后发现了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禽坑及一些府葬坑等,并进行了局部试掘,又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另外,对地宫周围的排水设施及城垣的门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钻探,获得了一大批新资料。关于秦始皇陵的勘探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对几十年来考古勘探所取得的成果,如何估价其在始皇陵园考古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有一些新闻报道说:“这仅是冰山的一角”。也就是说对陵园的整体格局还不清楚。这一估价带有一定夸张的色彩。我认为以往大量遗迹、遗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始皇陵园的建筑格局的认识已大体清晰。当然由于勘探工作尚未结束,许多陪葬坑和陪葬墓上尉全部揭露,对始皇陵地宫的情况还不清楚,因而对始皇陵园葬制、葬仪等文化内涵目前所获得的认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必将进一步深化、补充或修正。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知: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是围绕一个中心、一条轴线、沿着内、中、外三个不同的层面布的。一个中心,即始皇陵冢。一条轴线,即一陵墓的封土为中心向东、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垣的东、西门阕、独立双阕、司马道等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陵园的方向坐西面东。三个层面:内层为内城垣以内的区域。此区又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陵冢所在处,陵冢的四周分布着一些大型陪葬坑;北区又分为东、西两半,西半部为寝殿、便殿等地面建筑区,东半部为陪葬墓区。
    中层为内外城垣之间的外椁城区,此区又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小区。东区分布着一些大型和小型的陪葬坑;西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一些陪葬坑、陪葬墓、园寺吏舍基址;北区发现大面积的附属建筑基址;南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
    外层为外城垣以外的陵域。外城垣的东侧发现百余座小型马厩坑、17座陪葬墓、一组兵马俑坑。外城的北侧发现有铜禽坑、府葬坑及鱼池建筑群基址。外城的西侧发现有石料加工场遗址、窑址及修陵人墓地等。外城南侧有防洪堤。
    从上可见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中心突出、中轴明确;内、中、外三个层面的布局,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整个陵园的布局“若都邑”。今后再有新的考古发现又会补充其内涵,大的格局不会有重大的变化。
    (二) 始皇陵园对先秦葬制的继承与发展
    秦始皇陵园是在继承先秦陵园的葬制、葬仪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不同于前代的封建帝王陵的建制,对汉代帝王陵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略举数例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1)陵墓:秦始皇陵的地宫有四出的墓道,这与殷周帝王陵亚字型的形制其渊源关系十分清楚,但其地宫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殷周时代的陵墓是不封不树,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流行冢墓制。秦始皇陵继承了冢墓的葬制,但又与传统冢墓的形制不同。先秦的冢墓中腰无阶梯;而始皇陵封土的中腰有两个阶梯,整个呈三层台状截尖的方锥体,类似中山王陵堂下部的三层台基。这种形制是模拟多层台榭式的高层建筑,也就是说它象征着是座高大宏伟的宫殿建筑,用以作为始皇灵魂的居处。始皇陵封土的规模、高度也超越前代。封土基部周长2000米,原高50丈(115米),像一座高山,呈现一种上扼天穹、下压黎庶的恢弘气势,用以显示千古一帝的威严。
    (2)城垣: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这是对凤翔秦公陵园四周绕有堭壕形制的发展,对战国诸侯国君陵墓周围筑有城垣形制的承袭,尤其是与河北中山王陵铜版兆域图上的内宫垣、中宫垣的形制十分相似。但始皇陵的城垣不仅规模超越前代,在具体形制上亦有许多新的创造。例如,在内城墙的内外两侧发现筑有环廊;内外城的四边门上筑有高大的门阕建筑;在东、西司马道的两侧筑有独立的双阕,此双阕与内外城垣上的东、西门阙前后相应,形成重阕。司马道的两侧发现有廊庑式的建筑与门阕、独立双阕相连,使其成为一体,从而使司马道形成两侧封闭式的大道。此连接阕的廊庑,古名罘罳,又名曲阁。《汉书·文帝纪》:前元七年(前173年)“六月葵酉,未央宫东阕罘罳灾。”师古注:“罘罳,谓连阕曲阁也”,“一曰屏也”。《释名·释宫室》“罘罳在门外。罘,复也;罳,思也。臣将入请事,于此重复思也。”由此可见始皇陵城垣的形制是模拟宫城。
    (3)陪葬坑:在墓穴外设陪葬坑的葬制始于殷周,春秋战国时依然盛行。不过先秦时代的陪葬坑多为车马坑、马坑,且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车马多为真车、真马。秦始皇陵在继承这一传统葬制的基础上,把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主要特征:一是种类多,二是数量多,三是规模大,四是多用明器。截止目前,已在始皇陵区内发现陪葬坑180余座,其中大型陪葬坑24座,面积最大的达1.4万平方米。坑的种类有车马坑、马厩坑、兵马俑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各种各样的府葬坑等。反映了天子的乘舆制度及厩苑、苑囿、宫廷娱乐生活、京师的武备、各种仓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每个坑的埋藏物都与实物的大小相似,且数量众多。如兵马俑坑的陶俑、陶马多达近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这是传统的“事死如事生”丧葬礼仪的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了极至的程度。
    (4)陪葬墓:在始皇陵园内目前已发现四处陪葬墓区。据初步研究推断,上述墓区埋的是始皇的宗亲(公子、公主) 及后宫人员;未见像西汉帝陵区有莹域的勋臣国戚人员的墓葬。这与先秦国君陵域内有宗亲陪葬的葬制相似。先秦国君的陵园内多为夫妇同莹异穴合葬。而始皇陵园内不见皇后墓,也没给皇后预留下一定的莹域。始皇陵园内是一墓独尊,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5) 寝殿、便殿:先秦时代的陵墓在墓口的上部多建有享堂类的建筑。战国晚期的秦东陵在墓穴附近发现有建筑基址,是否为陵园内的寝殿遗址尚不敢骤断。而在始皇陵封土的北侧发现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基址,即寝殿、便店遗址。蔡邕《独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陵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从陵墓上建享堂变为在陵侧建寝殿、便殿,在帝王陵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把死者生前居住的宫殿仿写于墓侧,并由宫人每日“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日上四食”,像生前一样侍奉其生活起居。这是把死者的亡灵进一步的“活化” 、“人格化” ,把“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进一步人间化。这是丧葬礼制的一个重大变化。
    (6)陵邑:陵邑的设置不见于前代,为秦始皇陵的首创,并为西汉的帝陵继承。秦始皇陵的陵邑名曰丽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六年(前231年) :“秦置丽邑”;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陵邑设置的目的:在陵园修建过程中主要是用来为陵园的工程服务;陵园建成后用以奉侍陵园。
    (三)陵园的设计理念
    秦始皇陵园的设计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二是国君的陵园“若都邑”的设计理念,三是皇权至高的理念。前两条是先秦已有的传统观念,后一条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全国确立后的新时代下,反映在陵园葬仪上的新的理念。这三条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登上皇帝的宝座。自以为功盖三皇、德逾五帝,成为千古之一尊。因而反映在陵园的建制上,一切设施模拟生前,并追求至大、至多、至真、至尊,显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葬制、葬仪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殷周春秋时代实行公墓和邦墓制,墓葬不封不树。到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出现了以一个国君为中心的陵域,并筑起高大的陵丘,“设阕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到秦始皇时代,出现一墓独尊的帝王陵园,其陵丘高大若山,陵园的建制模拟都邑,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模拟于地下,俨然像一座地下王国。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园发展史上,秦始皇陵是承上启下奠定了封建帝王陵的基本格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对其勘探、发掘和研究是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艰苦不懈地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今后必将还会有新的重大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作为秦陵考古的一个老队员,预祝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在秦陵考古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此文系袁仲一先生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的报告提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