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秦始皇陵又有考古新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秦汉文化网 徐卫民 参加讨论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帝王陵墓,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在古今中外陵墓史上也是罕见的庞大。迄今为止,已在陵园内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这众多的陪葬坑、陪葬墓是秦人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为秦始皇建造的死后归宿,即秦始皇生前享有或者奢望享有的,在陵园中均有所表现。有象征生前狩猎的珍禽异兽坑;有象征生前出巡的铜车马坑;有象征生前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兵马俑坑;有象征生前养马的马厩坑;有象征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坑;还有反映军事状况的石铠甲胄坑。特别是其地宫,据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充分说明秦始皇陵园中真是应有尽有,随着勘探考古工作的逐步进行,必定会有很多很多的震惊人心的大发现奉献给大家,这里给读者介绍的就是新近发现的一个陪葬坑。 
    形制特别
    该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侧,北距封土边缘20米,要不是历代对秦始皇陵封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个坑应埋在封土之下,秦陵铜车马就是在封土之西20米处发现的,反映出距离封土越近,其陪葬坑的藏品越好,精致的铜车马就是明证。因此,该坑的发掘势必引起人们的注意。 
    该坑平面布局特别,略呈“中”字形,东西走向,是由斜坡道和前后室组成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的建筑结构优于兵马俑坑,虽也是地下坑道土木结构,但坑内两壁面皆嵌厢木,地下铺木地板,坑上则覆盖着长方体的棚木。在秦俑坑中,地下为铺地砖,上面棚一般圆木,两壁则无厢木,只有立柱。可见该坑较秦兵马俑坑精致。在棚木之上加盖芦席,芦席上再覆土。斜坡道平面呈梯形,宽3至4.6米,长12米。在前室南侧有一长4米、宽2.9米的厢房,后室则呈矩形,长20.6米,宽3.8米,前室中出土彩绘陶俑,后室为活马的骨骼。 
    该坑未被火焚,这在秦始皇陵陪葬坑中是少见的。因为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众多陪葬坑中,大多被火烧过。至于被火烧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项羽焚毁说,即认为项羽入关后,曾火烧秦始皇陵;2.沼气自燃说,认为是地下沼气导致燃烧;3.秦代的一种葬仪,即史书记载中的“燎祭”。笔者觉得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第二、三种说法均有难以自圆之
    处。至于未被焚毁的原因还需进行认真的研究对比。
    陪葬坑中埋藏着什么
    该坑出土文物有十二件带有彩绘的陶俑和二十匹左右活马骨骼、青铜钺等。 
    马是杀死后埋入的,在坑的东部,骨架看上去比较零乱,已清理出九匹马的骨架,其中一匹有阉割的迹象。中部是十二件陶俑,其中有10件是一字向北俯倒,倒向一致,一件位于前室的东壁,面西而立,另一件则独自站立于南侧厢房。这十二件陶俑高约1.8米,均头戴冠帽,身穿袍衣,双手拢于袖管内,作立姿状,脖子上均戴红色的“臃颈”(围巾)。头上戴的帽
    子均为单板或双板的长冠。与秦兵马俑坑出土的中、下级军吏俑所戴冠一样。这种类型的陶俑与20世纪80年代在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马厩坑内出土的“圉人俑”形象基本相同。有的俑则为御手。坑中还发现一辆车。 
    在南侧厢房,发现了四件铜钺,刃部锋利,有竹柄的痕迹。“钺”,据《汉语大字典》解释:“古兵器,形似斧而较大,圆刃,金属制,也有玉石制的,多用于礼仪,以象征帝王的威权。”《小尔雅·广器》云:“钺,斧也”。《字林》云:“钺,王斧也”。《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诸葛亮在《街亭自题疏》中云“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从上云可看出钺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器,用于指挥战争。在二号坑中曾发现过这种兵器,属礼仪性的兵器。 
    从所出土的陶俑来看,他们的右腋下都挂着模拟的陶削和长方形的袋囊,里面用以放置磨刀石。俑的左臂肘与腰间有一圆孔,原来应夹有东西。究竟夹的什么东西,有人认为夹的是竹简,有的认为夹的是“拌料棍”。在该坑的拐角处还有一个大陶瓮。 
    对于该坑的性质,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模拟秦始皇时的三公九卿中的廷尉所在;一种认为该坑同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马厩坑性质一样,仍属于马厩坑。笔者认为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合乎情理之处,但也有难自圆其说之处,因为类似的陪葬坑秦始皇陵曾有发现,类似的陶俑以前也有发现,过去有称为文官俑的,也有称为“圉俑”(即养马人)的,但这些陶俑确实和秦兵马俑坑的中下级军吏形式一样,称作文官俑未尝不可,但其作用是显然不一样的。 
    因此对于新发现的六号坑性质,笔者认为应先暂不作结论,待以后更多的秦陵陪葬坑发掘以后再确定该坑的性质。
    (秦  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