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历史悠久,且兴旺发达,秦陵地区出土马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立足于考古资料,通过分析秦始皇陵园内出土和秦国畜牧业、饲养业发展的一般情况,说 明其畜牧业和饲养业发展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这一产业对秦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秦陵地区出土马的情形概述 秦始皇陵园范围内有许多陪葬坑和陪葬墓,从陪葬坑中出土的有真马、陶马及铜马三种。 目前已发现用真马陪葬的马厩坑有两处:一处位于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一带,西距始皇陵外东墙约350米;另一处位于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上焦村一带的马厩坑已发现的98座, 坑内有的埋着一匹马,有的埋有一个跽坐的陶俑,有的俑、马同坑。所有的坑均东西向,马头面西,俑多数面东。马的骨骼基本完整,有的置于长方盒状的木椁内,是杀死后埋入的。 有的马的腿部有麻绳痕迹,四肢作挣扎状,有的在坑的底部挖四个深洞,前边有一土隔梁,隔梁上有一凹槽,把马的四条腿分别置于四个深洞内,马脖子卡于凹槽内(图一),说明马是 活埋的。马头前放有装马饲料的陶盆和马饮水用的陶罐。秦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马厩坑中,马的骨骼基本完整,三匹马一组置于长方盒状的木椁内,一组组的密集排列,估计此坑内 埋的马有数百匹。马的四肢作跪卧状,在一匹马的口内发现铜刀一把,说明马是杀死后埋入的。此马厩坑中还出土了身高1.8~1.9米的大陶俑数个,同前文提到的跽坐俑一样,它们 都是饲养马的仆役[1]。 陶马主要出土于秦陵东侧的1.5公里的兵马俑坑,根据钻探和试掘情况分析,一、二、三号 坑内共埋陶马600余匹,骑兵的鞍马116匹,陶马的大小与真马相似[2]。铜 马出土于秦始皇陵现封土西侧约20米处的铜车马坑,目前仅出土8匹(图二),铜马相当于真马的1/2。 二、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发展的一般情况 从秦陵园范围内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马这一点,我们可以窥见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发展状况。 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载秦人的祖先柏翳曾“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3],而被赐嬴姓,嬴氏得以兴旺。到周孝王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 [4]。因之有功,被封为附庸,使嬴姓“邑之秦……号曰秦嬴”[5] ,秦人祖先终于有块立锥之地。以后秦人经过不断地努力,直到襄公助周平王逐戎,被封 为诸侯。秦得以立国,才在我国的西北部站稳脚跟。秦人的兴起,正得益于他们祖先丰富的饲养业经验,这种经验为今后秦国不断地走向强大创造了条件。 据专家研究,秦俑坑中马的造型像今日关中地区的驴骡,个头不大,四肢粗壮,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部稍短,鬈甲低,脊部宽大,胸部较广,类似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曲马种 6]。这些陶马的体形和神态基本相似,细部略有变化。如一号坑标本T1G2:[1] 2号马(右服马),马剪鬃,缚尾,四蹄伫立。腹部和臀部塑得圆而丰满,脊部宽大并微微 下凹。胸脯宽阔,有三条肌腱隆起。肩胛宽大、高耸,使得躯干的前后比例匀称。标本T1G2 :[1]4号马(左骖马),双肩部分较狭,整个形体显得前扁后圆,前窄后阔,胸肌更为隆凸 ,口裂较长,眼球较大,眼神前聚,较之右服马更有精神。标本T10G7:[4]1—4号马,剪 鬃,缚尾,举颈作嘶鸣状。其中左服马和右服马都四蹄伫立,抬首前视;而左右骖马的头分 别向左侧和右侧摆动,作甩尾摆首跃跃欲驰状[7]。 对秦陵东侧上焦村马厩坑内出土的28具完整的马骨的实测表明,其高低、体长以及各部分的 比例,与秦俑坑中的陶马大致相同。可见俑坑中的陶马是以宫廷厩苑中的真马为塑造原型的 。 从这些马的造型可以看出,秦国宫廷厩苑中的马确为良种马,其骠肥体壮的身材说明了秦国畜牧业与饲养业兴旺发达的程度。考究秦国这一项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 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原因。秦地处西北,其自然环境适宜于 养马,且秦人养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也正因为此,才使秦人得以立国、兴旺和发达起来,占据西方与东方各国抗衡。悠久而发达的养马业为秦国的日逐强大创造了条件。 第二,经济原因。秦立国以后,才“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8],增加了与 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各国的交往。秦人豁达的胸怀和其粗犷的性格,使其在与其他各国交往的 同时,大量地吸取了他人的文化因素,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因素。如春秋早期铁农具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快速地在各地推广,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大力发展。秦人对这一物 质文化因素的吸收,同样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此时农业已取代畜牧业而成为秦国经济中的主要部门,但农业发达,为饲养业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饲料,为养马业的蓬 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政治原因。秦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积极促进了养马业的进一步发展,使马的数量大增,也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可以说,秦国不断扩张的野心主观上促进了其畜牧业与饲养业的发展,同时养马 业的发达又为秦国进一步的扩张、实现称霸目的做了准备。 三、秦国为发展畜牧业和饲养业采取的措施 在秦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达给他们带来了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秦的统治者也就更加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和饲养业是秦国经济支柱之一,它发展的 程度严重影响着秦国称霸目标实现的进程。所以秦国极力鼓励这一支柱产业向前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政策促进它的发展并在法律上保障这些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秦王朝时设有专门养马的厩苑,并有专人进行管理,在京师有中央厩苑,在边郡及内地各郡县也设有厩苑,即“县有厩刍”“边郡置六牧师令”。 《秦律十八种》[9]中专门设有《厩苑律》,规定:“将牧公马牛,马(牛) 死者,亟谒死所县,县亟诊而入之,其入之其弗亟而令败者,令以其未败直(值)赏(偿)之。 ”而且对该赔偿的钱,还有具体的数额规定。又如规定,国家征集的马都要符合一定的尺寸,“蓦马五尺八寸以上”,否则就要对有关人员实行处罚,“不胜任,奔挚(絷)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蓦马,马备,粼从 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法(废)。”[10] 规定了对伤害马的行为所应实施的惩罚,“伤乘舆马,夬(决)革一寸,赀一盾;二寸,赀二盾;过二寸,赀一甲。课 ,卒岁六匹以下到一匹,赀一盾。志马舍乘车马后,毋(勿)敢炊?,犯令,赀一盾。已驰马不去车,赀一盾。”[11],每年还要对所乘之马进行评比,专 设考核法律,“ 吏乘马笃, ( ),及不会 期,赀各 一盾。马劳课殿,赀厩啬夫一甲,令、丞、佐、史各一盾。马劳课殿,赀皂啬夫一盾。” [12] 《厩苑律》《仓律》《司空》《效律》《秦律杂抄》及《法律答问》中,对官方养的马牛的饲养、放牧、管理、使用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对管理这些牛马的人员有明确的 奖罚规定。同时,政府对民间的马牛也实行严格的控制,将马牛数字统计与户口统计视同等重要,如果计错了“人户、马牛,赀一盾;自二以上,赀一甲。”“人户、马牛一以上为大 误”[13]。秦律偷盗马牛者都处以重刑,如“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14]。 严惩偷盗者,是秦政府保护饲养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民间对马牛的饲养和买卖相当普遍,但《日书》中对这一行为仍有卜其吉、凶的记载,与马、牛有关的一切行为都要查阅《日书》,选择吉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迷信,但它在客观上 确保了六畜的繁殖与生长,对秦的马牛饲养业有直接的影响。 秦政府保护马牛正常生长的这些措施和民间重视马牛饲养的传统,为秦国马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多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秦国强有力的军事力量的形成。 综上所述,从秦陵地区出土马的造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马匹高大、健壮,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良种马。从其众多的数量和秦兵马俑排列的宏大气势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国畜牧业 和饲养业发达的程度,这种发展的高水平除了有秦民族善牧这一历史原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秦政府为保护畜牧饲养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是秦国能成为军事力 量雄厚的强国的基础。发达的畜牧饲养业为秦国的不断强大以致最终实现称霸目标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1][6]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第32~33页,第31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2]秦俑考古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11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9年12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 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3][4][5][8]《史记·秦始皇本纪》。 [7]《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157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9]本文所用秦律资料均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10][11][12]《秦律杂抄》。 [13]《效律》 [14]《法律答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