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对一件俑甲形态的认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秦汉文化网 张卫星马宇 参加讨论

    秦始皇陵兵马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多身着铠甲,已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些铠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宏观上对这些铠甲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也有个别学者对秦俑铠甲进行了微观上的 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还不能完全解决秦俑铠甲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对俑甲进行个体形态上微观的认识,并将其量化,可以进一步加深秦甲方面的研究。本文就是在此 目的下进行的具体尝试。
    我们选择的陶俑出自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陪葬坑,编号T2G1:39。在整理工作中我们采用计 算机数据库方面的一些方法来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存贮和分析,为此,我们对甲片的一些 特定部位作了相应的规定,以方便数据的录入与调阅,因而需说明如下:
    1.将任一甲片按其在铠甲编成时的位置正面向上旋转,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分别将各边规定为A、B、C、D、E等。本文中和文后的统计表中抹棱位置、甲钉所在的位置等都 是基于这一基本的定义而进行的。
    2.按某一甲片在整副甲编排时的层位及左右部位将其定义为某某层和L、R,我们将最顶部的肩部的中间片定义为第一层,由此层向下依次排列为第二至第N层:L(LEFT)代表该甲片位 于左半部,R(RIGHT)表示甲片位置在右半部。
    3.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甲的前部定义为A部位、后部定义为B部位、前下摆部位定义为C部位、后下摆部位定义为D部位、左披膊部位定义为E部位、右披膊部位定义为F部位。
    一、札片的分类
    从已经统计过的138片札片形制来看,这一领甲的札片可分为以下九型:
    A型:该型甲片的平面形制一般呈竖置的长方形,上下边即A、C边的边长基本一致,左右边即B、D边的长度也基本一致,从甲片在整幅甲的编成来看,这种甲片一般是呈竖向编置的 ;属于A型的甲片主要分布于该甲的主体和前后下摆及二者的连结部位等处。根据甲片上孔的排布又可分为以下a、b、c三亚型:
    Aa型:依BD边甲钉的情况和抹棱状况,可分为四式:
    AaⅠ:共计3片,B边有2甲钉,C边有1个甲钉,D边有2个甲钉,BCD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甲片主要编缀于主体部位的前部中间一列。
    AaⅡ:共计3片,C边有一甲钉,只在甲片的C边有抹棱现象,BD边无抹棱;该式甲片主要编缀于主体部位的后背部中间一列。
    AaⅢ:共计15片,B边1甲钉,D边有2甲钉,CD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片主要编缀于主体部位前胸及下圈的右半部和后背部位及下圈的右半部分。
    AaⅣ:共计13片,B边有2个甲钉,D边有1个甲钉,BD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甲片主要编缀于主体部位前胸及下圈的左半部和后背部位及下圈的左半部分。
    Ab型:A、C型边无甲钉,在甲片的中间偏上部有一甲钉,向下方引一甲带连向下摆部位。C边全部有抹棱现象;共14片;依BD边抹棱和甲钉分布情况也可以分为四式:
    AbⅠ共计1片,B、D边均有抹棱现象:B、D边各有一甲钉。该式片主要分布于该甲的上旅与下旅的连结部位,位置在前部的中间部位;
    AbⅡ:共计1片,A、C、B、D边均无抹棱现象,该甲片的四边部位也无甲钉;该式甲片主要分布于该甲的上旅与下旅的连结部位,位置在后部的中间部位;
    AbⅢ:共计6片,B边有1甲钉,B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甲片主要分布于该甲的上旅与下旅的连结部位的左半部;
    AbⅣ:共计6片,D边有1甲钉,D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片主要分布于该甲的上旅与下旅的连结部位的右半部;
    Ac型:中部有1孔,甲带从其中穿入又穿出,B、D边或有2甲钉,C边无甲钉;A边均有抹棱现象;共有20片;依B、D边抹棱情况可以分为四式:
    AcⅠ:共计2片,BD边各有2甲钉,都有抹棱现象,并且A边也有抹棱现象。该式片主要编缀于前摆的中间部位。
    AcⅡ:共计1片,BD边均无抹棱现象,仅中有甲带穿插的1孔。该式片主要编缀于后摆的中间部位。
    AcⅢ:共计9片,B边有2甲钉,AB边有抹棱现象,该式片主要编缀于前摆的左半部分和后摆的左半部分。
    AcⅣ:共计8片,D边有2甲钉,A有抹棱现象,该式片主要编缀于前摆的右半部分和后摆的右半部分。
    B型:共4片,片形呈横置的或竖置的长方形,A边为弧形,其位置在领口的前后中间部左右肩的中部,每部位各1片。
    前领口片,各边均有抹棱现象,应是B边1甲钉,C边1甲钉,D边2甲钉。
    后领口片,仅A、C有抹棱现象,C边1甲钉,A边1钉眼,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
    左肩中片,A、B、C边有抹棱现象,仅在A边有1钉孔,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
    右肩中片,A、C、D边有抹棱现象,仅在A边有1钉孔,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
    C型:片形呈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即B、D边的形制大致相同。共40片,主要编成于左右 披膊部位,依B、D边孔的数量可分为5亚型:
    Ca型:B、D边都有2个甲钉,B、D边抹棱,又可分为3式:
    CaⅠ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A边有1个甲钉,B、D边各2个甲钉,A、B、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右披膊的中间部位最上端;
    CaⅡ:共2片,该式甲片C边有1钉,B、D边各有2钉,A、B、C、D边均有抹棱现象,位于左右披膊的中间部位最上端;
    CaⅢ式:共4片,该式甲片B、D边各有2钉,中部有1带孔;A、B、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右披膊的中间部位的二、三层;
    Cb型:B边都有2个甲钉,AB边抹棱,又可分为3式:
    CbⅠ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A边有1个甲钉,B边2个甲钉,A、B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最上端和右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最上端;
    CbⅡ式:共2片,该式甲片C边有1钉,B边有2钉,B、C边均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最下端和右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最下端;
    CbⅢ式:共4片,该式甲片B边有2钉,中部有1带孔;A、B、C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和右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的中部;
    Cc型:BD边都有2个甲钉,BD边抹棱,又可分为3式:
    CcⅠ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A边有1个甲钉,D边2个甲钉,A、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最上端和右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最上端;
    CcⅡ式:共2片,该式甲片C边有1钉,D边有2钉,A、C、D边应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最下端和右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最下端;
    CcⅢ式:共4片,该式甲片D边有2钉,中部有1带孔;A、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部的中间部位和右披膊后部的中间部位的中部;
    Cd型:AD边抹棱,又可分为3式:
    CdⅠ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A边有1个甲钉,B、C、D边无甲钉,A、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边缘和右披膊后边缘的最上端;
    CdⅡ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C边有1个甲钉,B、C、D边无甲钉,A、C、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边缘和右披膊后边缘的最下端;
    CdⅢ式:共4片,该式甲片A、B、C、D边均无甲钉,只在中部有1带孔;A、D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前边缘和右披膊后边缘的二、三层。
    Ce型:AD边抹棱,又可分为3式:
    CeⅠ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A边有1个甲钉,B、C、D边无甲钉,A、B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边缘和右披膊前边缘的最上端;
    CeⅡ式:共2片,该式甲片的C边有1个甲钉,B、C、D边无甲钉,A、B、C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边缘和右披膊前边缘的最下端;
    CeⅢ式:共4片,该式甲片A、B、C、D边均无甲钉,只在中部有1带孔;A、B边有抹棱现象,位于左披膊后边缘和右披膊前边缘的二、三层。
    D型:片形呈靴形,本甲中这种类型的甲片共有4片,分布于主体腋下部位,可分为两亚型:
    Da型:共计2片,B边有2甲钉,弧边位于甲片的右上角,该式甲片位于甲衣腋下的右后和左前部位;
    Db型:共计2片,D边有4孔,弧边位于甲片的左上角,该式甲片位于甲衣腋下的右前和左后部位;
    E型:共有4片,该型片平面形状为左下角或右下角为一斜边的三角形,一般情况下A边抹棱,中部偏下边有1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左上角或右上角有1个或2个甲钉。可分为2亚 型。
    Ea型:斜边位于甲片的左或右下部。
    EaⅠ型:2片,例如:斜边位于甲片的右下部,该式甲片位于前摆的右下角、后摆的左下角部位。
    EaⅡ型:2片,斜边位于甲片的左下部,该式甲片位于前摆的左下角、后摆的右下角部位。
    Eb型:2片,斜边位于甲片的左或右下部。左上角或右上角有2个甲钉。中部近斜边处有1 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
    G型:该型片呈竖置的长方形,但是甲片向外拱起一定的程度,因B、D边孔的数目不同可分为三型:
    Ga型:2片,分别在左右肩膀部位。
    GaⅠ式:在中部近D边有2个甲钉;A、C、D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左肩部;
    GaⅡ式:在中部近B边有2个甲钉;A、B、C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右肩部;
    Gb型:2片,分别在左右肩膀的前部。
    GbⅠ式:在中部近D边有2个甲钉;C、D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左肩部;
    GbⅡ式:在中部近B边有2个甲钉;B、C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右肩部;
    Gc型:2片,片形呈不规则四边形,分别在左右肩膀的后部。
    GcⅠ式:在中部近B边有2个甲钉;B、C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左肩部;
    GcⅡ式:在中部近D边有2个甲钉;C、D边有抹棱现象,位置在右肩部;
    H型:该型甲片C边与A边不平行,C边为一斜边或弧边,主要位置在下摆部位。计有7片。可分为 3亚型:
    Ha型:共计3片,A边、B边无甲钉,上连甲带,D边有2个甲钉。B边长于D边,位置在前摆最下层的右半部和后摆最下层的左半部;
    Ⅰ式:1片,中部靠近C边处有1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
    Ⅱ式:2片,中部靠近C边处有1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甲片的中部还有1孔,甲带从中穿插出入。
    Hb型:共计3片,A边、B边无甲钉,上连甲带,D边有2个甲钉。B边短于D边,位置在前摆最下层的左半部和后摆最下层的右半部;
    Ⅰ式:1片,中部靠近C边外有1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
    Ⅱ式:2片,中部靠近C边处有1甲钉,与上部的甲带相连,甲片的中部还有1孔,甲带从中穿插出入。
    Hc型:共计1片,A边、B边、D边无甲钉,中部靠近C边处有1甲钉,上连甲带,甲片的中部还有1孔,甲带从中穿插出入。C边为一斜边或弧边。位置在后摆的中部最下一片。
    I型:计有1片,该型平面呈长方形,在甲片下部伸出一小尖,略上翘。各边均抹棱,B、D 边各有2个甲钉,中部偏下处有1甲钉。该型甲片位于前下摆的最下层的居中部位。
    J型:共计4片,该型甲片为不规则的五边形片,有以下四种类型:
    Ja型:1片,A、C边抹棱,A边有1甲钉,并有一带孔连有甲带,中部1甲钉;位于前部第二层的右边第一片。
    Jb型:1片,A、D边抹棱,A边有2带孔,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中部1甲钉;位于前部第二层的左边第一片。
    Jc型:1片,A、B、C三边抹棱,A边有1带孔,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C边有2甲钉;位于后部第二层的左边第一片。
    Jd型:1片,C、D、E三边抹棱,D边有1带孔,甲带从其中穿插出入,C边有2甲钉;位于后部第二层的右边第一片。
    二、铠甲的结构
    选定的这件俑甲标本整体是由身甲和披膊两部分组成的。
    每个披膊由C型甲片四层编成,Ca、Cb、Cc、Cd、Ce型甲片各8个,共计40个甲片;
    身甲部分又可分为领口、肩部、主体、连接部位、下摆五部分,前面共计九层甲片,后面共计八层甲片;领口部由B型片4个、J型片4个共同编成,形成一围绕颈部封闭状的环形结构 ;肩部在领口部的左右侧,各由G型片3个编成。主体部位的前后各由三层甲片编成,为前后的三—五层,各由Aa型甲片17个和D型甲片2个编成;连接部位由Ab型甲片14个编成,位于前后身的第六层;下摆部位在身甲前面为第七、八、九层,在身甲的后面为第七、八层,主 要是由Ac型、E型、H型、I型等型甲片编成,前面共计51片,后面共计43片,肩部片计有4片。(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各类型甲片在本甲各部分布情况见下表:(略)
    三、甲片的形制
    前文已对该甲的所有札片就片形、开孔情况、抹棱情况等进行了分类,本部分将就这些甲片的形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甲片的规格,二是甲片的抹棱情况。
    1.甲片的规格
    组成本甲的各甲片的具体的形制规格见后附“兵一T2G1:39甲片形制统计表”,从这一表 中可以看出,在相同部位的甲片的规格大致相同,下面就本甲中的多数片A型片作一具体分析。下表是本甲中的A型片的形制统计表:(略)
    从这一表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从甲片的个体来看,A型片的A边与C边的长度大致相同,同样D边的长度也大致与B边的长度相同,这是由于A型片的片形大致呈长方形所导致的。
    二是从A型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些甲片的各对应边的规格大致相同。其他各型片也具有这一规律。以下是各型片A边的尺寸变化的范围: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A型片A边的长度在55—68毫米之间,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小的变化幅 度,而其他型的甲片的变化幅度从上表看更小。
    2.甲片的抹棱现象
    从现场观察基本上每一甲片都有抹棱现象,抹棱是指将甲片的边缘的棱角打磨掉,使比较生硬的棱角变得和缓些。我们在整理其他铠甲时也注意到这一现象,而且也总结出了其中的 相对规律,根据这些经验,我们也对本甲做了一些工作。
    经过统计:本甲中A边抹棱的计有38片,B边抹棱的计有61片,C边抹棱的计有61片,D边抹棱的计有64片。实际上每一甲片抹棱的情况有多种可能,理论上从各边都不抹到各边都抹都 有可能,以下是本甲中所有的抹棱模式的统计情况:
    

    抹棱位置
    

    数量(个)
    

    百分比
    

    

    2
    

    14.493
    

    AB
    

    12
    

    8.696
    

    ABC
    

    2
    

    1.449
    

    ABCD
    

    3
    

    2.174
    

    ABD
    

    3
    

    2.174
    

    AC
    

    1
    

    0.725
    

    ACD
    

    2
    

    1.449
    

    ACDE
    

    1
    

    0.725
    

    AD
    

    14
    

    1.145
    

    B
    

    14
    

    1.145
    

    BC
    

    17
    

    12.319
    

    BCD
    

    6
    

    4.348
    

    BCDE
    

    1
    

    0.725
    

    BD
    

    3
    

    2.174
    

    C
    

    8
    

    5.797
    

    CD
    

    2
    

    14.493
    

    D
    

    11
    

    7.971
    

    以上是本甲所有抹棱模式及甲片采用这一模式的数量统计,本甲共有17种模式, 从以上的统计看,比例在10%左右的有7种模式。
    但是实际上具体到某一甲片被制作成某一模式或不被制作成其他模式是由这一甲片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所有的在前面居中的甲片采用的抹棱模式见下统计表:
    

    甲片标本编号
    

    抹棱位置
    

    5
    

    ABCD
    

    12
    

    BCD
    

    18
    

    BCD
    

    25
    

    BCD
    

    32
    

    BD
    

    39
    

    ABD
    

    47
    

    ABD
    

    53
    

    ABCDE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这一列甲片抹棱的共同点是B、D边都抹,这是因为这一列甲片叠压在左右两侧甲片之上,而最上端的5号甲片由于叠压在左右下三个方向的甲片之上,所以其C边 也抹棱,A边靠脖颈处,也抹棱。第三、四、五层的12、18、25号甲片只是A边不抹棱,其他情 况与5号甲片一致;与这三片甲片相反的是第七、八层的第39、47号甲片抹ABD边,因为这三 片甲片由下向上叠压,第九层的第53号甲片处于最下端,叠压在所有甲片之上,该片的所有边都进行了抹棱处理。从这一列甲片抹棱的情况看,凡是暴露于外、不被叠压的甲片棱边都 有抹棱现象。
    每一甲片抹棱的具体情况见所附甲片形制统计表,每型甲片的抹棱概述见前文,总结这些规律,表明甲片不被叠压的边都有可能抹棱,现场的观察也表明某一棱边只要不被覆压,一 般情况下,该边就会被抹棱。哪些边被抹棱及采用何种抹棱模式是由甲片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四、甲钉的排布与连结物的串穿
    在研究以札片作为基本组成元素的甲胄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札片的连结问题,札片的连结是通过孔及串穿于其间的各类连结物来完成的。孔眼及连结物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甲衣 的编缀得以最终完成,因而探讨二者本身的规律及二者的结合的规律实际可以对认识一副甲胄或一系列甲胄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上所述,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应该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的:孔眼、连结物的串穿及二者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我们将在本甲的编缀部分探讨。
    1.甲钉和孔眼
    (1)甲钉和孔的形制:在本甲的总计138个标本上共发现297个甲钉,这些甲钉的直径多在0 .86厘米-0.96厘米之间(统计情况见开孔统计表),多呈圆形。在局部脱落的甲钉下面 可以发现有圆形的小孔。
    (2)甲钉的数量:本甲札片上甲钉的数目见“甲钉统计表”,本甲札片甲钉从数量上有:1 钉、2钉、3钉、 4钉、5钉等五种情况,具有以上数种甲钉情况的札片在本甲的数量见下表:
    

    甲钉数量(个)
    

    甲片数量(个)
    

    

    23
    

    1
    

    17
    

    2
    

    37
    

    3
    

    45
    

    4
    

    9
    

    5
    

    7
    

    从上表看出:排布有不同数量的甲钉的甲片在本甲中的数目是不同的,1个甲钉至3个甲钉的 甲片较多,4钉、5钉的甲片较少,在统计中还有一些无甲钉的甲片,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甲钉已全部脱落,二是原甲片上确无甲钉。
    不同数量甲钉的甲片在本甲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以下是本甲的6种甲片在本甲的具体部位的分布。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在A部位一般情况下甲片为具有2—3个甲钉的甲片,在A部位中部的 甲片为4个甲钉和5个甲钉的甲片;B部位的情况与A部位类似,但是在B部位的中部,甲片的甲钉多为1个;在左右披膊即E、F部位 ,甲片上甲钉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甲钉没有脱落的情况下,位于边缘的两列甲片上有 两片无甲钉甲片,这两片有甲带穿插出入的孔,有两片1个甲钉的甲片。位于E、F部位的中 间一列甲片应为4个甲钉的甲片2个,5个甲钉的甲片2个。介于边缘和中部部位的两列甲片为 2个甲钉的2片、3个甲钉的甲片2片。在肩部1个甲钉的甲片2片,2个甲钉的甲片1片,3个甲钉的甲片1片。
    同类型的甲片甲钉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下表为同型甲片的甲钉数量统计表(略)
    可以看出Aa型甲片中1个甲钉的甲片有5片,2个甲钉的甲片有1片,3个甲钉的甲片有23片,5 个甲钉的甲片有3片。其他类型的甲片的甲钉数量具体见上表。
    (3)甲钉的排布位置:甲钉的位置指甲钉是分布在甲片的边缘还是中部,每一甲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应该有四个 边缘位置,即A、B、C、D边都有可能排布一定数目的甲钉,另外中部也有布排甲钉的可 能。
    T2G2甲1甲钉的数量及甲钉位置等信息见甲钉统计表,从统计表上看,这些甲钉反映的信息是有一定规律的。以下是具体到每一边甲钉数量的统计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A边多为1个甲钉,B边多为2个甲钉,C边多为1个甲钉,D边多为2个甲钉 ,中部也有甲钉的分布,中部有甲钉的甲片共有31片,中部的甲钉也是多为1个甲钉。
    1.丝带的串穿
    本铠甲的丝带串穿有多种情况,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串穿方式,总体来说依照披膊、下摆、主体部位的不同共有两类串穿方式:
    第一类:即前文述及的甲钉所表现的串穿形式,秦俑的甲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本甲中甲钉从外观上表现为略呈椭圆形的钉盖形,实际上,甲钉塑造的是一组丝绳状的连结物形成 的一个较短的针脚。在本甲中各部位甲片上的甲钉多数按一个方向放置,即绳股纹路呈左上 →右下。丝绳带在甲片的背后情况无法得知。这一类情况见于主体部位的ABCDE边及中部的 所有甲钉,肩部除领口周围部位也是采用这种串穿方式,下摆和披膊甲片的左右边即BD边的孔眼也是采用的这种串穿方式。
    第二类:上下层的甲片通过甲片正面的连甲带相连结,连甲带实际上为针脚较长的呈股状的丝绳,在本甲中这种长针脚的丝绳索表现为多股细丝绳合成为两个主要的绳股。在本甲中 主要有三处采用的这种连结方式:
    (1)前后摆部位第六层的中部有一甲钉,自该甲钉处向下引出一长针脚的绳索,该类型的绳 索在前摆部位是在第七、第八层的中部一孔中穿插出入,在后摆部位是在第七层的中部及第 八层的上部中间的一孔穿插出入,该绳索在前后摆的最下一层的下部中间的一孔穿入,而后在其下部形成一个甲钉,实则为绳索的针脚。
    (2)左、右披膊部位第一层的上部有一甲钉,自该甲钉处向下引出一长针脚的绳索,该绳索在第二、第三层的中部一孔中穿插出入,在最下层的下部中间的一孔穿入,而后在其下部 形成一个甲钉,实则为绳索的针脚。
    (3)领口部位的前部中间片D边的上部甲钉处向左引申一连甲带,该甲带依次在二层的前部左一片、肩部左一片、二层后部左一片、二层后部中间片、二层后部中间处片、二层后部 右一片、肩部右一片、前部二层右一片上穿插出入,其中在前部的2个J型片上分别两次穿插出入,在前部二层右一片甲带的尾部与一甲钉相连结束。
    五、甲衣的编缀与开合
    该标本俑甲编缀形式基本上与战国晚期到统一秦甲胄的编缀方式相同,根据前人的经验,加上这次的工作我们对这幅秦甲的编缀可以有一个详尽的认识。在探讨以甲片作为组成元素 的铠甲时,应该考虑两个层次上的内容:甲片与甲片之间的连结,各部位间的连结。以下我们就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本甲的编缀情况。
    1.甲片之间的连结
    一个甲片在铠甲的编成中,应该是与左、右、上、下的相邻片相连的,其连结的表现形式即上文中的两类。
    第一类甲钉表现出的甲片间的串穿,前文已明确实际上为丝绳索类的短针脚。但是甲钉的位置在各甲片上不同,同一类甲片上的甲钉的数量也不同,甲片之间是如何通过甲钉这种特 殊的表现形式来达到连结目的的?一般情况下一个甲片的左右上下各边均应与其他的甲片连结。以下我们探讨本甲甲片的左右相连的形式。
    以Aa型甲片为例,AaⅠ片B边有2甲钉,C边有1个甲钉,D边有2个甲钉,位于主体部位的前部中间一列。B边的2个甲钉应是2个短针脚,前中片的B边与左一片的D边应各有4个针孔,上 下片叠压,丝绳索类的连结物从这4对上下叠压的孔穿插出入,这样形成了甲片B边与相邻片 D边的连结;同样的情况,D边的2个甲钉也形成了前中片的D边与右一片的B边的连结;依次 递推,主体部位左半部同一层的甲片是通过B边的2组短针脚连结的,主体部位右半部同一层的甲片是通过D边的2组短针脚连结的,这其中有个别例外。左半部和右半部的甲片分别叠压 在后部中 间片之上完成该层的连结。
    本甲前部第三层至第九层、后部第三层至第八层、左右披膊的第一层至第四层同一层的甲片左右间的相连结与上述情况一致。
    本甲的上下片的连结主要通过以下两种类型达到的。
    第一种类型:本甲主体部位第二、三、四、五、六层间上下片的连结,我们认为在铠甲的左半部是通过甲片D边的1个短针脚连结的,在铠甲的右半部是通过甲片B边的1个短针脚来连 结的。虽然在本甲中所有甲钉的外观形式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仍有以下理由相信以下部位上下片的连结如上所述:
    (1)前文已说明左右片间的连结,在左半部由B边的2组短针脚实现的,在右半部由D边的2 组短针脚实现的,显然左半部D边的1组短针脚、右半部B边的1组短针脚与左右间的连结无关 ,而与上下连结相联系。
    (2)在本甲的左半部D边的1组短针脚一般情况在甲片的下部,这正是由于上下层间甲片的叠压位置在上层甲片的下部、下层甲片的上部,这组短针脚正表现在上层甲片的下部。
    以上两条理由使我们可以相信第二至六层甲片上下层间的连结在铠甲的左半部是通过甲片 D边的1个短针脚连结的,在铠甲的右半部是通过甲片B边的1个短针脚来实现的。
    第二种类型:在本甲的前部第六至九层、后部第六至八层、左右披膊的第一至四层是通过甲带与甲钉即长针脚与短针脚两种形式来体现的。前后摆部位第六层的中部有一甲钉,自该 甲钉处向下引出一长针脚的绳索,该类型的绳索在前摆部位是在第七、第八层的中部一孔中穿插出入,在后摆部位是在第七层的中部及第八层的上部中间的一孔穿插出入,该绳索在前 后摆的最下一层的下部中间的一孔穿入,而后在其下部形成一个甲钉,实则为绳索的针脚。左、右披膊部位第一层的上部有一甲钉,自该甲钉处向下引出一长针脚的绳索,该绳索在第 二、第三层的中部一孔中穿插出入,在最下层的下部中间的一孔穿入,而后在其下部形成一个甲钉,实则为绳索的针脚。
    本甲的肩部第一层、前后部的第二层左右上下甲片间的连结基本上遵循上述规律,只是个别地方局部变化。
    2.甲衣的编缀
    从现存的本甲的两个部位来看主体部分的编成最为复杂,其主体部位又可分为肩部、领口部、前胸、后背四个小部分,这四个部位都是先将甲片编成横排,再由横排上下连属编成主 体部分,其具体的编成情况是:
    肩部:肩部的顶片按内侧片压外侧片的方式编成横排,向前胸及后背的方向延伸,第二、第三排也依此方式编成,然后顶部的第一排的下端依次压住第二排的上端,第二排的下端压 住第三排的上端。
    领部:分前后部位,编成方式稍有不同:前部共三片,先由中间片向两侧分别叠压左一和右一片的边缘部位,后部也三片,由两侧片向中间片依次叠压,最终两侧的甲片共同叠压在 后部中间片的BD边缘。
    前胸部位:自第3—5排,每排的编成方式也是由中间向左右两侧片依次叠压,上下排之间 的连属为上一排压住下一排的上部。
    后背部位:自后背部的第3—5排,每排的编成方式为自两侧的边缘片开始分别依次压住内 侧片,最终依次压住后部的中间片,上下排的联属方式同前胸部。
    肩部向前后依次与前胸、后背部上下连属,其上下编排方式与前文述及的上下编排方式相同,都是上排压下排,肩部与其内侧的领口部的连属稍有特殊。
    前后摆的编成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前摆的每排甲片按前胸的横排编成方式编缀,后摆则依照后背甲及后下圈部位的甲片编成方式编缀,相同之处在于,其 上下排的连属顺序都为自最下排始依次压上一排,因而导致主体部分与下摆部位都压住第14 排甲片。
    右披膊由4排甲片组成,每排有5片,每排均是由中间片依次向两侧叠压,每排的甲片编成后,上下排间则是由下排压住上一排的下部编缀,左披膊编成方式右与右披膊一致。右披膊 最上排的中心片连结于肩部顶片,前一片、前二片分别连结于肩部的第二层最右边缘片,后一片、后二片分别连结于肩背部的第二层的最右边缘片。左披膊与主体部位的连结也和右披 膊与主体部位的连结一致。
    3.开合
    铠甲作为防护装备,首先应具有实用性,但是作为护体装备,它又要具有可以穿着于人身的可能性;依上文所述则未必能方便地穿附于人身,实际情况是这幅铠甲留有方便人穿着的 开合装置。
    前领口的中片与右一片没有真正连通,因为甲带的串穿正是以这两片为起始的,我们推测领口的前中片D边的2组短针脚并没有与右一片的甲片边缘相连。同样三层的右一、右二片也 没与上层即二层的右一片、右二片真正相连。这些甲钉所表现的串穿应该只是在本片上的串穿,其目的只是为了保持甲衣串穿的完整。
    在前胸的二层右一片与三层右一片间有一开合装置。
    本甲的右腰部由于被俑的右臂所覆盖,甲衣的开合无法观察,我们推测这里也应是可以开合的。
    总体上该甲是在主体部位胸甲的右上部,以一带扣作为开合装置的,推测在右腰部甲衣也是可以开合的,这样使人可以从侧面披上这件甲衣。
    六、小结
    1999年我们在整理秦始皇陵K9801号坑出土的T2G2:1号石甲时曾运用本文中采用的整理思 路,我们认为这种思路对认识秦俑身上所着甲衣也有一定的可取性,本文就是我们在这方面所 作的尝试。秦俑身体上所着的甲与石甲显然是同一系统的铠甲,二者的共性比较明显,但是 相异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我们在整理上尝试采用同一思路,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有所变动。
    这次我们重新认识的这领秦俑身着的铠甲的总体结构由主体、左右披膊、前后下摆等五个部位组成的,整体上下高61厘米、左右宽54厘米。甲片的编缀方式也很简明,先将甲片横向 编连 再上下连缀。横向编连时以中间的一片分别压住两侧片,并分别向左右侧延伸,最后共同叠压在后部的中间片上;纵向连缀时在甲的主体部位是上排压下排,但是在下摆处为下排压上 排,这二者共同压住居中的一排甲片。整幅甲通过两个部位开合的,一处是在右腰部,一处是右胸的上部,在后者有一专用的开合装置。
    从先秦到西汉的考古发掘中已有大量的甲胄的实物出土,属于商周时期的地点有:安阳侯家庄M14号大墓①,在该墓的南墓道出土有腐烂的皮甲;另外在山东胶 县西奄遗址的西周 车马坑②和河南浚县辛村③、三门峡上村岭虢国 墓地④也有青铜甲泡出土。东周时期的曾侯乙墓⑤、长沙浏城桥1号墓⑥、湖北江陵 拍马山5号墓⑦、 湖北江陵滕店1号墓⑧、湖南长沙左家公山54号,15号墓〖HT5”SS 〗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10]、湖南湘乡牛形山2号 墓[11]、湖南益阳新桥河1号墓[12]〖HT 〗、河南固始白狮子地1号墓[13]、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第13、 21、22号遗址[14]等出土了大批的甲 胄实物资料。 西汉时期也有大批重要的甲胄实物资料出土。从甲胄发展史的角度上看,我国古代的甲胄经历了青铜、皮革、铁的发展序列,而秦始皇陵出土的石甲又丰富了我国古代甲胄质地的种类 ;秦俑坑的铠甲的原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多样的,应该依照铠甲个体的实际情况而定。具体到本甲我们认为其原型应是皮甲。
    
    (图略)
    附:图一——图四
    T2G1:39甲片统计表
    图一T2G1∶39甲衣正视图
    图二T2G1∶39左右披膊示意图
    图三T2G1∶39前摆甲片示意图
    图四T2G1∶39甲衣正视图
               
    注释:
    ①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梁思永未定稿,高去寻辑补: 《侯家庄(安阳侯家庄殷代墓地)》第五本《1004号大墓》,1970年台北版。
    ②山东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胶县西庵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2期。
    ③郭宝均:《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⑤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 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皮甲胄的清理和复原》,《考古》1979年第 6期。
    ⑥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⑦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3期。
    ⑧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
    ⑨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
    [10]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
    [1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乡牛形山一、二号大型战国木椁墓》,《文物资料 丛刊》第3期,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3]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 原文物》1981年第4期。
    [14]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 4期。
    编校:徐卫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