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以后,7月7日就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而今年的7月7日刚好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也就是联合国决议通过的,1995年以后被承认和实施的国际合作日。说起来真是很让人觉得讽刺的巧合啊。 笔者忍不住想到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渊源,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日本的大多数文化的根源还是中国。比如他们最经典的茶道和武士道文化。但是两国的交恶到如此地步,该是更大的一个讽刺吧。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 茶道其实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至少在唐或唐以前,中国人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道的那一套仪式过于复杂和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不会把日常的小事搞得如此复杂,于是,泡茶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只要两个动作:放茶叶、倒水。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入。史上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径。日本茶道,是为客人准备茶水的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方法,从饮茶的形式中体味人生。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后来,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饮茶活动才开始以寺院为中心逐渐普及到民间。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日本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日本的茶会也很复杂。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客人有主陪客之分。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茶会中主人表演添炭技法(正式茶会的炭要用樱树木炭)。客人入茶会亦有“中立”“后座”等之分。 武士道和中国诸子学派 有人认为日本武士道是墨家学派的传人,这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勿庸置疑,日本文化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文化好像就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另一种发展,日本人“忠君爱国” 及武士道等思想也不过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忠、勇、信、义的日本版本。但是中国传统的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等人文科学无不注重人心的作用,因此由“得人心者得天下”,“攻心为上”等思想。而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过于“实用”,过于功利,虽然学到了大量外在的实用技术和实用文化,但作为中国文化真正精髓的深刻的道家哲学思想却被日本人忽视而未曾学去。而在人文科学方面,建立在“天道人心”思想基础上的民本思想,仁爱(包括墨家兼爱)思想,在日本人这里就都遭到扭曲和抛弃,日本的政治、军事、外交思想发展成为欺软怕硬弱肉强食且残忍无比的文化。因此,武士道虽与其它许多日本文化一样带有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墨家思想的一定影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没有深入的体会文化的真意。 兼爱、非攻是墨家最主要的宗旨。兼爱指不仅爱自己的一家一族一国,而且兼爱普天之下一切人类;墨家视发动战争为最大罪恶,主张“非攻”,用反侵略战争对付侵略战争。而日本武士道则成为嗜血成性的狭隘民族主义和侵略奴役其他民族的帮凶。在这一点上,墨家和武士道有着几乎完全对立的宗旨和世界观。 (墨子) 虽然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面对死却不干脆***。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 在民主方面,包括中国在内地很多国家的的体会都是:必须靠民主才能解决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然而日本却在这方面给出我们一个例外:在专制体制下也能保持政府的清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员的清廉,得益于政府官员军队将领的克己奉公武士道精神。有人甚至说: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武士道精神。 二战后日本普遍采用西化教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来越淡薄。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别是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以为下一代日本人没有武士道精神,就会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败。不管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大概已成为难以扭转的历史趋势。 关于其他 可以说,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的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盛唐以及之前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孕育了日本的文化。比如语言,中国是什么时代传出的汉字,如今都可以在日语的读音中发现。至于日本现今仍然存在很严重的男尊女卑,应该也不是和中国毫无关系的,君不见,中国自古有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先圣孔子亦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古训。日本的佛教文化,连日本人都不可否认,千辛万苦东渡的鉴真大师对他们的重大意义。至于和服和汉服的相似之处,日本传统的节日例如七夕等,日本的礼仪之类,都让我看到了盛唐的影子。可以说,如果忽略掉历史上政治的争夺,那些不管是日本附属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曾多次征讨日本未果),还是中国被日本侵犯的过往,日本在文化上,应该算是中国最亲的民族了。而且他们很好的保存下来了盛唐的文明,在中国经历元朝蒙古民族入侵,清朝女真族入主的历史后,文化已经断层,真正的汉文明已经遗失,在日本却被保存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鉴真大师雕塑群) 确实,日本文化一直可以在很好的接收了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色,古代是,现代亦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除了日本民族本身吃苦守纪的本性,他们虚心接受外来文化的举措,相较于中国闭关自守和夜郎自大的行为无疑似十分高明的。而且,日本的吸收外来文化亦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比如日本在明治以前绝不是同中国相似,而是更相似于西方的贵族政治,这是日本西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中国极大的科举制未到日本,就是极明显的例证。 但是其文化多渠道的接受也正造成了其自身文化的多样化和相互排斥性。可能是由于接受了多方文化的原因,现今的日本文明在笔者看来仍然是奇怪的。拍出最变态最阴暗的恐怖片,也创造最可爱纯情的卡通漫画,完全是在闪亮亮的梦幻和极端变态扭曲之间游走自如;有最极端疯狂的纳粹武士思想,也亚洲先于其他国家的国民素质,前者是对人类文化的摧残,后者却是人类文化的极致优化.人和人之间冷冷淡淡,拼命控制人前的感情,但是却喜欢把代表牵绊意义的额“绊”字裱了挂家里。总之就是完全的矛盾体 如今的中国仍然以其千年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当然也就包括日本民族对其的关注和好奇,以及喜爱。但是同时,日本文化也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渗透到中国,亚洲,甚至世界。日本的电影,日本的漫画,日本的服饰,越来越多的孩子就是在这样速度环境下成长的。不论日本方面是不是有漫画外交,或者文化侵略的企图,我们都应该重视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沉重是不可忘记,但是记得历史不代表一味的排斥,而接受文化也不代表遗忘过去,接受文化也不是就一定演变为文化侵略甚至于亡国的结果。现在的我们都不再是愚民,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分析接纳它的感动了,不是吗?我们的爱国教育更加应该包括了解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渊源,学习日本不计前嫌,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精神。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中日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