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曹兵武先生所著的《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公众对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呈升温趋势,电视节目经常播出有关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各类有关考古发现的通俗书籍频频亮相。虽然这些报道和书籍搀杂有某种猎奇和探寻历史之谜的动机,但是这在帮助考古学这门学科走出象牙塔、亲近普通大众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能让公众了解考古学是一门探知人类过去的科学,而文化遗产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的专业人士做的仍远远不够。在我国考古研究中,普遍充斥了专业性极强的枯燥术语,有时专家之间的交流尚有障碍,离普通公众当然更加遥远。所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不但要求考古工作者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也是对考古学家学术水平的挑战:未经深入,也无法浅出。把堆积如山的考古材料还原成公众能理解的话语和其他学科可以利用的知识,应当成为考古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考古学家在普及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深远意义在世界上一些文物保护先进国家里显得尤为突出。比如,丹麦国民堪称世界上最具文物保护意识的公众,丹麦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并不繁复,也没有定罪的细则,但文物犯罪极为罕见。据统计,几乎每一百个丹麦人中,就有一个订阅考古期刊。这种传统固然和该国上下酷爱文物和民族主义传统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从19世纪考古学诞生初期,丹麦考古学家就从未懈怠过向公众做考古知识的普及。从创立“三期论”的汤姆森起,历任国家博物馆馆长都以大家手笔撰写普及读物,这已成为丹麦考古学界的传统。统计数据表明,1966年到1976年间丹麦出版的考古书籍,有34%是普及性的。在这种持续而有力的推动下,丹麦国民人人深明保护文化遗产的大义。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本书是努力向公众介绍考古学是怎样一门学科、考古学家如何做出发现,以及怎样理解考古发现的一次系统尝试。作者希望通过对这门学科的介绍,引导读者获得一个入门的途径,使读者可以进一步关注考古学的进展并作出自己具有原创性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可贵之处即因其旨在让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真谛,而有别于一般侧重介绍精美文物或轰动发现的普及性读物。 在第一部分,作者以前后穿插和跳跃的方式将考古学与人类过去的关系加以陈述,从上帝造人的宗教教义到史前考古学的诞生,从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前史的确立,介绍了考古学是一门了解我们人类自身来历的学科。 第二部分为考古学的性质和发展简史。作者介绍了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表现为通过发掘收集材料,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运用科学理论对材料进行阐释,从而将物质材料转化成为科学知识的三个步骤。而考古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不断科学化的过程,表现为从单一的类型学排列到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信息提炼,从器物编年到人类行为的解读,研究的结论也从依赖专家经验性和常识性解释到有问题指导的对各种可能做演绎性的检验。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一条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之后,也开始尝试与国际的发展接轨。 第三部分是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在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之后,作者花了相当笔墨介绍了当代考古学中的探索前沿:环境考古,聚落考古,人类行为分析和社会生活的重建。因此,考古学包括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即处于较底层次的材料采集,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年代学分析以及环境资料的收集。在材料初步整理的基础上,上升到将物质材料转化为人类行为的中程研究,以便深入探究和了解这些物质材料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在这个层次上,器物功能分析,埋藏学,实验考古,民族考古学被用来提炼人类行为的各种信息。在中程研究透物见人的成果上,考古学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科学阐释,比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变迁和复杂化的进程、文明起源或衰落的原因,并探讨诸如生态环境与生存策略、人口压力与经济变迁、冲突与贸易、群体关系以及人类宗教信仰在社会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田野技术的介绍。从田野勘探到发掘布方,从地层学原理到器物采样。作为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这些方法的完善和操作步骤的严格执行是考古研究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 第五部分涉及考古科技的进展。考古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种种精致的手段来分析提炼考古材料中的信息。考古科技的发展最早是从绝对年代测定方法开始的,有了精确的断代技术,考古学家才能观察到文化的细微变化。此外,孢粉分析、器物上的脂肪酸分析、古DNA分析、电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考古学家观察和处理考古材料的能力,使考古学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拓宽透视过去的视野。 第六部分涉及考古学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考古材料做出科学的阐释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所在。如果考古学仅仅局限于发掘采集一些材料,发表一份简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考古学的阐释也呈现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从发展初期仅限于编年和分期,到后来引入文化的功能分析,发展到今天关注所有考古遗存的背景来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作出整合分析,以重建人类社会在长时段中的发展趋势。在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过程中,考古学家需要有理论的武装,即如何通过设计严谨的研究程序,探究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单凭直觉的主观判断转变为可信的科学结论。正如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逊?M. Johnson?所言,考古学家和废铜烂铁收集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要用一套法则将现象转化成对过去有意义的解释。过去和现在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考古学家建立一座连接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用来阐释的理论与方法。否则,考古学就会倒退到“古物学”时代,根据其本身特点来收集和整理器物,而不是将它们看作是了解过去的证据。 第七部分介绍了国际考古研究的三大战略性课题:人类、农业和文明的起源。考古发现不但延伸了我们难以想像的人类历史,而且发现了人类起源和发展错综复杂的脉络。农业起源则探究为何在更新世和全新世交界的短短几千年里,在世界几个不同的中心几乎同步开始了驯养动植物的历程,将人类社会引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文明和国家探源则集中在人类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理论阐释上,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关心是哪些因素促使了不同地区的原始社会发展出复杂的管理机制。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虽然在物质文化上表现出迥异的特色,但是在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上有着许多共性,这种社会复杂化机制成为考古探索最具挑战性的领域。 最后作者花了相当的笔墨探讨了考古资源管理和公共考古学的问题。虽然考古学的成就骄人,但是它也面临严重的危机。因为在考古学能够全面复原人类的发展历史之前,盗掘者已经将珍贵的考古遗址和墓葬变成了一个个兔子洞,而各种经济活动和人为破坏对地下文物资源的损毁也已到了瘟疫的程度。为此,美国考古学家费根称考古学家是科学界的“濒危物种”,他们所要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失。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走笔又回到了作者在序中陈述的宗旨,这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公众的支持和全社会对考古文物资源的保护。如何使“考古学是了解过去人类活动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深入人心,还有待于教育普及工作的展开。高素质的公民是文化遗产保护最根本的基石,只有全国上下动员,将我国地下和地上文物加以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考古学才能通过发掘和研究来重建人类已逝的过去。 总之,向读者介绍考古学的要义,而不满足于用精美文物和轰动发现来哗众取宠,是这本书的特色。全书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涵盖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理论方法,田野操作技能,考古科技,材料的阐释,以及目前考古学上的热点问题等,既可作为业余考古爱好者的入门向导,又是一本适合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和专业人士参考的辅助读物。 曹兵武著,学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定价26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