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诺亚方舟的故事吗?诺亚在每种动物中只选择了一对带到船上,40个大雨滂沱的日夜,这些情侣们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浪漫”之旅受到外界的打扰!与之相比,现实世界的婚姻是多么复杂。 婚姻历史学家斯特凡妮·孔茨这本《婚姻,历史》是一部信息丰富而又雄心勃勃的著作,她在书中介绍了婚姻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并描述了当今世界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各种各样的婚姻状况。 孔茨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历史上男女之间的关系模式,其实是在不断自我重复的——如今最流行或者最野蛮的性行为出现之早,绝对超乎今天年轻人的想象。孔茨还提醒我们,历史上的某些时期,离婚率以及婚外情发生比例要比今天高得多;此外,同性恋也绝不是现代性解放的产物。 孔茨在书的开篇举例介绍了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比如母系社会,比如中国和苏丹一些地区流行的结阴亲,又比如在非洲和印尼某些部落中的婚姻——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丈夫和妻子并不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共有财产”这个概念。随后,孔茨对于“基于爱情的婚姻”的介绍将我们带回比较熟悉的环境,让我们读到了“共同生活”,“共同财产”甚至是“孩子”等一些我们并不陌生的字眼。根据孔茨的介绍,“基于爱情的婚姻”始于18世纪。 如果说孔茨对于旧石器时期人类祖先爱情观的推测缺乏根据的话,那么,她对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对婚姻以及婚外情看法的剖析还是颇有道理的。《婚姻,历史》一书时间跨度如此之大,时间推移如此迅速,读者读下来还真有点气喘吁吁。 《婚姻,历史》绝不是一部毫无根据的作品,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有广泛的研究支持,这从书中的脚注就可以看出——脚注足足占全书的1/4。尽管阅读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其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值得写成一整本书,因为其中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让人读完颇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页上都有一段轶闻,这对于那些有志于成为历史小说作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瞧瞧这一段,“《雅典法典》规定,如果一个男人勾引有夫之妇,将被处以极刑;但是,如果他强奸了一个有夫之妇,他交些罚款便可以了事。”这条规定的戏剧冲突够强烈了吧,还不止这些呢!你能想到在一张德贝郡1413年的结婚契约上,新娘姓名一栏空着,竟然是因为父亲还没想好把哪个女儿嫁出去吗?一位精神病医生在1953年写的一段话不免令如今的晚婚一族嘲笑了:“一个20岁的姑娘,如果还没看上哪个男人,那么她最好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一下了,她极有可能这辈子都嫁不出去了。” 不过,孔茨在这本书里想要表达的内容似乎太多了,以至于对部分素材吃得不太透。书中排山倒海的事实、大量的数据、调查结果、例证以及反例,是很容易令普通读者消化不良的。 但无论如何,当最终读完这本书时,我认为我的时间没有白费。或许孔茨的这部作品不如其他爱情小说那么优美煽情,但是当我翻开书本时,我能听到孔茨清晰的声音在跟我讲述的婚姻的历史。 弗朗辛•普鲁斯 小舟 译自《今日美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