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到的有关乔答摩· 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共有两本,一是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中有关“佛教的兴起与传布”的一部分,另一本,就是一行禅师写的这本《故道白云》。 与以往许多圣者传记不同,这本书仅仅把佛陀示为人的一生,平实地展现给读者。 在以往有关宗教圣者的传记中,关于圣者出生、成长及自身的种种神话,不管是后人附加的想象还是消失在悠久时间长河中人们已无从忆起的一些仪式,都会在此类传记中起伏,如若遇上较真又爱钻牛角尖的读者, 都会生出疑惑心,甚至讥讽心,而再进一步的读者——那类明白“莲花不著水”的读者——他们不会被这些“滚动的水滴”遮障、转移注意力,而只专注莲花开放的过程,一心汲取它的清香和新美。 我们做后者。 对于佛陀的出生、成长与修法历程,如若有两种形象让我选择,一种是各类神话传说中,他以诸类神通示现,另一种是,佛陀,曾经的释迦族太子乔答摩·悉达多,29岁离开宫殿时,只有一个车匿在暗夜里等他,他只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的——人。 我选择后者。 29岁的悉达多决意离开皇宫,在门槛处,那灯光的暗影之下,他站了一站,回头,再看一眼——床榻上正睡着的妻子和儿子,然后,和车匿骑马离去。 在路上,他的内心仍有起伏,听到一个声音不断在他耳边的风声中诉说——回去吧,无论你去往哪里,我将追随你,欲望、烦恼,人身所具有的一切杂染,仍会在你不留意时前来纠缠你,拖住你,并出卖你。人,怎可超越生死?回去吧。回到王宫中去。在安乐中接受生命。 没有人能体味得到悉达多当时内心的坚定。 就像水流到此地,决不会再回流一样,前29年的时光,无论是欢笑、沉思、痛苦、徘徊,还是在爱……悉达多都在向着这同一个方向行进,他走向自己的路程,也走向了父亲净饭王一直担心的方向——离弃掌管一个国家的权力。他认为生命的奥秘不在于此——那掌管的权力只是他要寻觅的“奥秘”之中的千千万分之一。他要让人化解苦,寻求一种永久的详和与快乐,那就是了脱生死之道。 太子悉达多骑马飞奔一夜,天亮时,到达释迦国边境一条名叫阿陆玛的溪流边,在此,他与车匿道别,用宝剑削掉头发,换上僧衣,开始了他历时五年的觅道过程。 在这五年的时光中,作为一个觅道者,他着陋衣,枕树根而眠,托钵入户乞食,跟随当时印度最有修为的两位修道者修学禅定,四年半后,与五个行者进入森林苦修,在行持了六个月的苦修后,他枯瘦如柴,皮肤发黑,头发因为缺少食物的滋养,风一吹就全部脱落,虽如此,他发现仍不能寻找到内心的彻悟。 在坟场静坐时,身体苦修已到顶端的悉达多决心重归禅定。他走到河水里,掬水,细细地洗浴身体,然后上岸,吃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餐——少女善生送来的乳糜,本来她要去敬山神的,但她遇到了昏迷在路上的悉达多,悉达多再次恢复气力,开始禅坐,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在月光明照的菩提树下,他终于睹得生命的真相,心地澄明,证得大道。 而此时,那五个行者,因悉达多放弃苦修,吃食物和少女谈天,他们认为悉达多已远离了寻求的“道”,就离弃了他。而悉达多,却在修行中猛进,已来不及向同伴们过多地解释,他只想,在他捉住那似来似去似无似有的真理之后,再去向他们言说。 他的身边只有一群孩子。 就是这群孩子,首先看到了佛陀证悟后宁静祥和的双眼,以及与以往不一样的微笑,他们说:那微笑,就像莲花被风拂过。在那微笑的当下,你所有的痛苦烦恼全都消失了,身心从未有过的祥和,你已不知你身之所在,性别之所在。你消失了。但从未有过这样快乐的存在。 这就是佛陀的微笑。 读到这里,我在想,一行禅师写下这一段时,就是那些小童之一,就是在那一刹那的念想之下了,时间和空间在此相互交融。这是写出这一瞬间的美妙,同样也是我们读者享受这一瞬间的美妙。 最早听到佛陀讲法的人,是一群孩子,他们高高兴兴地送给悉达多鲜花、水果,还给了他一个名字:佛陀,意为醒觉者。 佛陀高兴地接受了。并就此踏上了布道的路程。 一行禅师静稳的写作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最最贴近人的佛陀示现的过程。佛陀的一举一动以及对每一个事件的处理和开示,都让我们更加敬近圣者佛陀,就仿佛他仍活在世上,仍在我们身边演化示现这些故事一样。 高傲者,背叛者,贫者,病者,杀人者,富者……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一颗心,到了佛陀面前,都化解了痛苦快乐良善丑恶等等的分别染著,佛陀适时适地给他们以调柔,让他们回到正道中来。佛陀自己缝制衣物,珍惜每一粒米,为生病无人照料的僧侣亲手擦洗身体,并告诉其他僧侣:你们照料病者,就如照料我一样,怎可有两样的心? 他为僧团制定戒律,但不嵌制他们,他调柔众生的方法永远是在变动之中,但教义的根本却是:无缘大体,同慈大悲。 因为,在菩提树下证悟的那夜,他发现,万物本一体,万法无我。众是你,你就是众,没有能独立存在的一个私体。在这个基础上,爱字怎么写,爱的力量如何强大,到此,已无法言说。他所教导的所有法,都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必须践行爱的道路。佛陀的教法,是实践的教法,绝不是一种空洞的辩驳理论。 他从未说自己是神。 对于他自己所宣的法,他这样告知自己的弟子:我所讲的法,你们要只当作渡海的木筏。 事实上,我并没有给你们讲什么法。 这是惟一一个向内寻醒,不依靠外来神力来改变处境的圣者之言词。 佛陀宣法48年,最后的一顿饭,是一个叫周那的铁匠给他的,那是从檀香树下发出的蘑菇,吃后,他嘱咐铁匠说:“周那啊,我吃过的那些饭,你要埋在树下,不要再给别人吃了。” 当天夜里,佛陀腹部绞痛,弟子阿难陀给他打来清水,他喝了,并说:“阿难,我在周那家吃的那顿饭,是最后一餐了,也许有人会埋怨周那给我吃了一顿很不好的饭,但是,你们不要这样说,我最重要的两次饭,第一次是善生给我的,最后这一顿,就是铁匠周那给的。” 他躺下,因为衣服受了污染,就换了一件干净的僧袍(他的僧袍仍是百纳衣, 与他的弟子们别无差异, 只是袍角稍微长那么一点点),他还给从远地慕名而来的皈依者做了三皈依,给疑惑者做了最后的开示,最后,他问弟子们:你们还有没有困惑? 弟子们心中难过无比,知道佛陀就要进入涅槃,于是一片寂静。 佛陀说了最后的一句开示:一切造合事物,终归朽灭,藉由无常,成就圆满。 比丘们眼含泪水,却不哭泣。当初的悉达多,现在的佛陀,以自己的一生,圆满地示现给了他们生命的真谛。佛陀宣法48年,每一分钟都没空过,他告诉阿难:佛陀没有来也没有去。 他也明智地告诉阿难,要告于世间众生,学习并践行佛法,需遵循这样一个真理: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 这句话化解了宗教式的沉重,花朵,白云,一片树叶,哪怕是风暴, 溅落的雨滴, 地狱内挣扎着的痛苦, 幸福的笑脸, 爱抚, 哭泣……所有的一切,都如碎片般纷纷吸附,凝聚,还原,然后消融,回归大的宁静。假如你抬头,看到晴空朗月,不一会儿,也会有如丝如缕的白云飘过。 好像,就是这样的一个夜晚,佛陀行禅,回过头来,对侍者阿难说:阿难,如来没有说过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