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世界著名,他的《文明》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喜欢这本书并不是赞同他的观点,而是从他的著作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一个西方文明哺育起来的学者,坚持“西方文明中心论”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论述文明兴衰的历史,单挑1500年以后的西方文明说事,难免有扬己抑人之嫌。如果拿西方文明和曾经衰落的其他文明(包括中国文明)作比较,当然会让我们唏嘘不已,但他对文明兴衰的原因分析,我实在不敢苟同。 尼尔·弗格森认为西方文明的兴盛,是因为具备了六个撒手锏:1、竞争,2、科学革命,3、法制和代议制政府,4、现代医学,5、消费社会,6、工作伦理。毫无疑问,这六个撒手锏都推进了西方文明的兴盛,但这些是最主要的原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西方文明的衰落一定也是因为失去了这些撒手锏,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这六个撒手锏大部分还在,怎么就衰落了呢?还是西方文明根本就没有衰落呢? 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有着不同的文明,它们共同组成我们地球的文明。尽管不同的文明都有兴衰变化,但不能说谁的文明就注定万世永远,或者说就是世界文明的主宰。那么决定一个文明的兴盛和衰落的主因是什么呢?我略微回顾了一下文明的历史,看到了一个国度或一个民族的文明兴盛,主要取决于那时那地全体人民共同而正确的意志。这个共同而正确的意志是什么?下面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兴衰的故事: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尧舜文明的兴衰 上古时代,在今天山西的南部,尧是四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很想让他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在人们聚集的、类似今天集市的地方立了一个木桩,上面系着一条木板,作为一个标志,他在这里听取大家的意见,谁有什么意见建议,就往木桩木板上刻写,这个东西被称为“谤木”,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后来作为民主的象征,曾经被有些朝廷立在了皇宫门口,叫做“华表木”,今天我们在天安门城楼前也可以看到它,就是华表。由于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形成了共同的意志,尧帝时代的文明就兴盛起来了。为了挑选贤明的人接他的班,他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经过长期考察,让位给了舜,历史上叫做“禅让”。舜帝和尧帝一样,勤政廉政,也没有把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经过认真考察,禅让给了禹。禹恪尽职守,“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而非“堵”的办法治好了洪水。到了晚年,他禅让给皋陶,结果不久皋陶病死了,大禹又让伯益来接班,伯夷谦让了一下,这时大禹犯了一点私心,实际上把权力更多地给了他的儿子启,伯夷斗不过启,启就建立了夏,史称“夏启”,结束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尧舜文明从此衰落。大家听说过的夏桀和“酒池肉林”,史书上就有记载。有人说尧舜文明是上古的事,不足以信,这也的确很难证实,但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兴衰一定是这个道理,因为后来所谓的伟大文明都走不出这个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怪圈。 法律与君权: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公元前6世纪,有一个罗马贵族叫罗莫,也是罗马军队的将领,他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分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死后,他的儿子不想履行罗莫的遗嘱,还把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告上了法庭。当时罗马通行的法律是习惯法,没有遗嘱这一说,法官都会偏袒贵族,所以法官怎么判都对平民不利,这件事引发了平民的不满。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罗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并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史称《十二铜表法》,其中第五表就规定:死者的财产按遗嘱处理。结果罗莫的一半遗产就给了那些跟随他作战的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这件事反响很大。同时还颁布了其他一些鼓励平民的法律,极大地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是那个时期罗马到处征战横扫地中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世界,掠城夺池可以,但长治久安不行。世界著名的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成为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琢磨既能减少打打杀杀、又能使国家兴盛起来的办法。他的顾问说过:“麻烦就在人口太多,管理事务复杂,统治起来极其困难。”他们的办法就是依法治国,这个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一系列的法律改进,都解放和调动了越来越多罗马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罗马法从习惯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提倡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较好地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屋大维开了个好头,继任的几位皇帝承前启后,给罗马帝国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所谓古罗马文明的兴盛实际指的就是这段时期。今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法庭上都可以看到罗马法的影子,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指罗马道路四通八达外,更深的联系就是指各国的法律都与罗马法律有关系。 那两百年间,罗马公民是光荣的称呼,几位皇帝也勤政爱民,大家熟悉的《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就是公元161年至180年在位的皇帝。他用散文式的笔调,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提倡平等、包容、公正、和谐,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他不是用疆土和战绩显示自己的伟大,而是用爱民的智慧让思想不朽。但到了晚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打破之前罗马帝国传贤不传子的优良传统,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康茂德。康茂德水平不高还很怠政,放纵荒淫。公元190年,罗马闹饥荒,他的宠臣克里安德把原本要免费发给市民的粮食偷偷拉到市场上卖掉,激起了民怨。结果就在两年后,即公元192年的最后一天,由康茂德的情妇玛琪亚和近卫军长官谋划,在康茂德从竞技场回宫洗浴时,让摔跤手把他勒死在了浴场,康茂德成为了导致古罗马帝国衰亡的第一人。加上后来东西罗马的分裂,古罗马文明就偃旗息鼓了。 励精图治化作“一骑红尘”:大唐文明的兴衰 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靠着忠诚的军队起家,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得到了群众的拥戴,于618年建立了唐朝。626年唐太宗即位,他知道隋朝衰亡的原因,所以不敢大意,很注意克制自己。他有个谏臣叫魏征,正直而有胆识,而且善于劝谏,即使皇帝不悦,他也面不改色。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对唐太宗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都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了,现在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唐太宗说:“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我想起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有的说是鹦鹉,他上朝的时候把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时故意久久不停,结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的怀中。贞观年间,唐太宗励精图治,济世安民,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广开言路,与民休养,轮流召见五品以上官员,询问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近悦远来,唐朝成为世界朝贡的中心。 到了唐玄宗时代(712年~756年),开始也是励精图治、重用贤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甚至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大唐文明的“开元盛世”。没想到兴盛起来以后,他就忘乎所以了,骄奢淫逸起来。公元736年,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死,在奸臣高力士的媚荐下,看上了儿媳妇杨玉环,不顾礼节,招进宫来,不勤政了,也不廉政了,为了杨贵妃高兴,南方荔枝熟时,派人快马速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宠信的安禄山被杨贵妃认作干儿子,安禄山借“忧国之危”和讨伐杨国忠之名,在范阳起兵,很快攻临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到了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让高力士赐她自尽,杨贵妃最后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是年38岁,史称“安史之乱”,兴盛了130年的大唐文明从此衰落下来。令人扼腕。 好莱坞大片《角斗士》的编剧被请来中国为《欲望大明宫》编剧,他说:“我把唐明皇和杨贵妃当做亚当和夏娃,皇宫就是伊甸园,而安禄山就是那条蛇”。调侃得高明但又荒唐:亚当夏娃是两个人,唐朝可是世界人口大国耶!前者是生,后者可是亡呢。 在“金元政治”中乱了方寸:美国文明的兴衰 1775年5月10日,来自北美的66名代表聚集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商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事宜。一个茶色头发、满脸雀斑的高个青年很受欢迎,他就是托马斯·杰弗逊。他沉默少语也不敏捷,但他的思想和文采被大会看好,被委任执笔起草《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人生而平等”,它成为美国文明兴盛的发动机,第一次从民众的角度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国家是民众以契约的形式合意组成,国家的公权力来自于民众所让渡的部分权力的组合。法律实施的真正力量源自于民众对于国家法律合法性与公正性的认同。“使人民产生最大限度的快乐,并在殖民地中最有效地获得和平和良好秩序”。 杰弗逊主张平均地权,在一个绝大多数公民是农民的国家,他是深得民心的,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和邓小平的“包产到户”。美国则是“建立一个把主权让给其选民的政府”。根据这个建国思想,美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用“动车人民”来形容也是贴切的。随之而来的机构、法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革新,才促成了美国文明的兴盛。 自由平等是普世价值,如果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文明就发展兴盛,如果掺了水分或过了头,那就会走向反面。战后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曾提出过警示。遗憾的是,胜利往往会冲昏人们的头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奉行新自由经济,市场原教旨主义盛行,特别是美国政府和金融界的暧昧关系,酿出了损人害己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标志着美国文明的式微。 你赞同“心里大会”的说法吗?不管人们嘴上怎么说,心里却经常在开着会,“心里大会”在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不例外,我相信华尔街的精英们开这样看不见的“心里大会”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一、二十年前,华尔街的精英、包括美国的精英们开过“心里大会”,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花别人的钱,让地球见鬼去吧”!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别人全当作傻瓜,把自己的繁荣和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平等和不自由之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良心已经卖给了犹大,怎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呢?!到了危机爆发,政府和社会尽力救市的当口,华尔街的精英们,主要是高管们又召开了第二次“心里大会”,居然还有共识:继续捆绑美国政府,高管们坚守一条底线,什么底线?“薪酬不能少,否则就不干,世界能离了我们吗?”以致引发了“占领华尔街”、“占领华盛顿”等抗议活动,这是必然的,美国的1%要跟99%叫板,美国政府的“金元政治”也乱了方寸、没了主意。现在,该是他们开第三次“心里大会”了:看来人人都不傻,我们再这样“聪明”下去,恐怕会断送自己,还是先忍忍吧,看看再说。 中华文明的复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镇的省庄村,有一个独门独院的小二楼,从这个楼到附近的县拖拉机修配厂,有一条1500米的田间土路,每天,邓小平准时行走在这条小道上,去工厂车间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位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表情平淡、行动沉稳,毕竟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慢行在这条小道上,小平的心思逐渐有了着落:从年轻时旅法到参与中国革命建设,这一时清楚一时糊涂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怎么办?争取能从这条小道走出去,一天一天,一共走了三年零四个月。这期间,他认真地向毛泽东主席请求,希望能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要求不高,出来就行。 后来出来了,从“三副一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头要做的是什么呢?理论建设、组织建设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做最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事——填饱肚子。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没有问题,这是共产党起家的本领,这些年怎么给丢了呢?真玄!没了广大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革命和建设无从谈起。一旦占人口80%的农民被调动了起来,那场面是以后多少年都比不上的。 蒋介石至死都没有明白,为何“正统”而又“聪明”的蒋总统会输给延安窑洞里的“土包子”。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从重庆到延安,仅从八百大洋的酒席和几块钱的土饭,就判断中国的未来在延安。倒是蒋经国比较明白,比较勤政亲民,在世的时候让台湾“飞”了一阵,那是后话了。 毛泽东主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为人民服务”,最看重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了这一条,即便一时走错路,人民都跟着你,当然,若不纠正,人民就不愿再跟随。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难忍的屈辱,深厚的力量,加上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真正地聪明起来,大家都怀着一个念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个别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这就有希望! 建国之前,延安的“兴亡对话”很有意思,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毛泽东说,一个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逃出这个周期律。毛泽东很自信,他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路,那就是人民民主,让人人起来负责,让人民来监督我们的政府,就不会人亡政息。说的多好啊,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一定实现。道理就这么简单,看来都明白,那我们从上到下就这样做,何乐不为呢?当然更多的既不是伟大和兴盛,也不是衰败和灭亡,而是平平常常。 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兴衰的故事,是我个人的一种认知,没有权威性,但我坚信文明的兴衰就这么简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有了这一条,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会兴盛起来,而且能长久,没有这一条,其他因素起不了决定作用。当然,对于文明的兴盛来说,尼尔·弗格森所说的那六个撒手锏也很重要。竞争和财产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调动积极性,竞争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历练了民主精神;科学革命推动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挑战世俗的宗教权威,对已形成的政治体制进行重新思考;消费社会尊重个体需求,进而赋权个体参与发展的过程。 一般认为文明的兴盛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强大,而综合国力的强大是因为这方面强了、那方面强了,所以综合就强了。某一方面强了不难,要综合都强很不容易,文明的兴盛虽然表现为强大,但强大并不就意味着文明的兴盛。文明要想称得上伟大或兴盛,一定是那时那地全体人民都动起来的状况,发乎人们内心的动起来,就是我说的“动车人民”。在文明兴盛的关键因素中,我们看到了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的作用,但也不能轻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明的主体,当然也是文明兴盛的主体,作为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只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代表而已。伟大的思想、领袖和人民一起形成合力,就能推动文明的兴盛。 尼尔·弗格森的《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在西方人眼中的位置,更让我们头脑清醒、居安思危。不过有一点他是正确的,他在前言中说:“最后,我要将本书献给一个人——对于西方文明的真正意义及其给世界的启发,他比我认识的任何其他人都理解得更透彻”。不过,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相关的人——决定文明兴衰的人心。 张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高级编辑。在机关党建和人口文化建设方面有所建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