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通常是与“伟大”一词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盛帝国无疑是西方历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传奇。古罗马的辉煌荣耀来自哪里?古罗马人的个人生活又具备怎样的独特性?德国人奥托·基弗在自己的作品《古罗马风化史》一书中,旁征博引大量史料,敏锐捕捉到古罗马人抽象的理想、性格特征,进而细致地深入到当时的宗教、哲学、文学及历史等具体领域,在社会文化的相互勾连中,凸现出古罗马人逐渐形成的“征服”姿态,展现出古罗马人在个人生活方面所相应体现出的同一特质。 不论是从书名到编排体例,还是再到叙述风格,《古罗马风化史》一书基本上是遵循先前出版的《古希腊风化史》的范式而展开的。其中既有对古罗马人的理想、民族特性的精辟概括,又花费庞大篇幅详细介绍了人们的宗教、哲学观念以及文学作品和历史名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古罗马人,突出了古罗马帝国征服特性的逐渐形成过程。在这个大前提下,去考察、理解古罗马人的私人生活特征,那就是与之所相应体现出来的——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征服姿态。 奥托·基弗开篇即以古罗马人的理想作为引言,力求对这个民族做出整体上的宏观把握。他大胆否定了被以往哲学家和诗人甚至历史学家所认可的观点,认为不能断言“古罗马人从心理上讲就是一个想当征服者的民族”,不能得出“古罗马人是在暴力与征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性”的结论。显然,作者试图重新还原或者尽力接近历史的真相。他从最早的史料出发,推论并验证古罗马人最初是个有节制的、勤劳务实的农耕民族,他们是讲究实际的,具备质朴健康的心理,因此不可能产生古希腊那样杰出的艺术、哲学成就。不过,有些矛盾的是,作者在另外专章论述古罗马人的特性时,却又十分醒目地将“残暴与野蛮”视为古罗马人的固有特性。总体而言,奥托·基弗的观点明显受到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生命意志”、“权力意志”的典型哲学用语多次出现在行文中,成为表达自己主张的有力武器。他运用“生命意志”、“权力意志”巧妙解释了古罗马人特性的转变过程,认为正是因为罗马人天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人们顽强而又本能的生命意志在遇到外部势力的阻挠时,便会选择竭尽全力地反抗。随着反抗力度的越来越大,人们渐渐从被动的自卫中获取到乐趣,于是这乐趣导致了下一步的转变——逐步从消极的自卫转变为积极的进攻,并从中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其生命意志。通过这一过程,这个为生存权而战斗的民族变成了征服者,由征服而产生了帝国。作者以罗马人性格中固有的残酷无情的权力意志作为起点,去说明罗马人为争取生存而被迫征战的初期表现;当实现这一基本打算后,在已然膨胀的权力欲的刺激之下,进而将征服世界作为指导方向,帝国由此形成。罗马帝国在征服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以“贪得无厌”来表达自己的欲望。李维就认为是“财富把贪婪带给了罗马,寻欢作乐的机会多了,使人沉湎于声色,毁了自己也毁了国家”。当原有的权力意志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远大目标(在这里比较了罗马人与古希腊人的区别,后者由于生来具有领会高雅文化的能力,所以会找到别的方式来实现和升华权力意志,如发展艺术),于是帝国继续转向:其中转向自身的部分体现在创造出像罗马法这种精心制作的、体现权力意志的法律;转向臣民的部分则体现在竞技场及性生活的巨大消耗中,以此制造残暴的感官刺激。与此相应,以征服姿态亮相的纵欲、虐待狂现象就不再是偶然发生的了。 奥托·基弗通过政治的变迁勾勒出古罗马帝国逐渐走向征服道路的发展轨迹,进而为古罗马人的私人生活描绘出一幅与之相吻合的风俗画面。在他看来,古罗马人原本就是无教养的农民,后来成为粗野的士兵,其中最优秀最有天赋的终于成为政治家。具有这般来历的民族缺少真正的、有独创性的文明作为其智力和精神的基础,不会对艺术、历史和哲学真正感兴趣,因此只知道单纯发泄就足够了。 以对待裸体的态度为例,罗马人尽管十分热心收藏古希腊裸体雕塑的艺术品,自己却没有能力创造它们。“真正的艺术家表现赤裸的真实”,可罗马人无疑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缺乏希腊人那样天然而强烈的人体美意识,惟一珍贵的裸体雕像是安提诺乌斯的人像雕塑,这个例外与一个皇帝的私人感情密不可分,显然不具备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性格粗鲁、贪图感官享受的民族只能把裸体看作一种性刺激,除此之外也就只能是作为有伤风化、举止不当的同义语而存在了。 古罗马人严肃务实,起先满足的就是那种单纯而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男人娶妻不是为了性爱而是为生儿育女和料理家事。人们神化性冲动,将生育力单纯地看作新生命的创造者,加以尊敬与崇拜。与寻常婚姻并存的是,古罗马很早就有卖淫行为,却没有古希腊人对“美与爱”的天生追求作底色,几乎只是专门为满足单纯的肉欲。不管男性奴隶或者女性奴隶,主人需要时都可用来满足性欲。卖淫和青年男子嫖娼都是这个民族古老的公认的习俗,但如此自由的两性关系与现在所谓的卖淫却有着根本区别。当时与男人发生非合法婚姻的性关系的妇女,不是女奴(她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失去)便是女自由民,要不然就是生活放荡的上层阶级的妇女,关键在于后者不会因为这种行为而失去原来所受到的尊敬。那时凡是与性有关的事都被认为是合乎人性的,人们对之持有真诚和坦率的态度。当然,不同层次的卖淫妇女地位还是有差别的,有的受尊重有的被人瞧不起。大多数女人只能满足男人的性欲而已,只有一小部分人不仅拥有美貌,而且言谈举止高雅有教养,个性独特,她们甚至会成为著名诗人的情妇和艺术灵感的来源。例如,诗人卡图卢斯是被作者盛赞为“第一位罗马爱情诗人”,也是“第一个艺术地再现自己内心深处感受的罗马诗人”的文化名人,他的抒情诗句中屡次出现的命运女神莱斯比亚,就是那种变化无常却美丽动人,有知识有教养,还敢于热烈去爱的女人。 随着帝国的逐步建立与强大,古罗马人开始发展出各种微妙的感官享受形式,最后甚至于要以虐待狂的乐趣来助兴,堕落到性施虐狂。围绕肉体享乐所呈现出的越来越粗野的特征始终是出于本能,随着罗马帝国征服性的强化而愈演愈烈。作者将虐待狂看作罗马人的性格基础之一,有趣的是,他由此得出的结论却十分突兀。奥托·基弗认为虐待这种无节制的仇恨和残酷必然产生“爱的福音”,因为这是一种代偿,通过代偿发展成最纯洁的对人类的爱。他的结论便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罗马人的施虐狂正是通向人类新的真正崇高境界的必经之路。这个观点看似荒谬,却与后期罗马人的哲学信条相吻合。斯多葛学派是后期古罗马人的主要信条,该学派把理智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时承认人除此之外还有纯粹的本能——肉欲,因此主张抵制或鄙视一切使人们偏离理智的东西。鄙视世俗甚至厌弃世俗正是这种信念的本质特征,由此而生的苦行主义对人的性生活必然会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哲学观点与日后叔本华的主张多有吻合之处,二者都认为在生命意志的强烈驱动下,人们力求获得永恒的快乐和永恒的满足,到头来却发现“我们的追求全是无聊和空虚”。这个过程恰恰在共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形象体现。罗马人满足了残暴的自我欲望——诸如热衷于竞技场上的杀人表演、性生活中的施虐狂——虽然看似得到了肉欲所追求的一切,但这种行为自身一方面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一方面也最终必定归于虚空。于是,这些所谓实现了自我生命意志的人反而会产生精神上被抛弃的感受,有些人便选择弃绝性生活甚至去隐居,远离世俗而转向事物的另一极端:以博大的爱、超越一切的自我牺牲去接受那玄妙严格的教义——基督教。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还专门探讨了古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否认是上层阶级的穷奢极欲和道德败坏毁灭了伟大的古代文明,否认是肉欲生活的放纵导致整个帝国的崩溃。在这个问题上,他支持的是韦伯从经济角度所给出的解释,即认为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如何利用人类的大多数——只知道为少数征服者和开发者的享乐和利益而把多数人变成奴隶,带来经济上的困境与衰退,极大影响到帝国的实力,从而最终引发社会危机,。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精神原因的存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归结的“基督教的崛起”,这种新的人生观树立了新的禁欲主义思想。对帝国的统治持谴责态度。作者反对“古代文明是被它自身的不道德性所毁灭”的说法,强调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力量摧垮了强大帝国,因此罗马人的道德堕落不像通常所断言的那么重要, 通读全书,作者带有明显主观性论述的风格十分突出。不论是对古罗马人征服特性的认识,还是所采纳的有关尼采、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无不体现出奥托·基弗个人鲜明的取舍性。这固然容易暴露出作者在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过程中的偏面性,但同时也由此给全书带来了新鲜活力。另外,《古罗马风化史》的编排布局比较明显地缺乏逻辑性,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风化史》的弊端惊人地相似,例如同样是论述多有重叠交叉之处,单列出的个别章节如妇女生活、诗歌创作和历史名人等内容杂而不精,略而远题。不过,透过作者所搜集的大量史料以及他个人不盲从的独立见解,我们毕竟多了一个途径——得以从风化的角度——去了解那段遥远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