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总和编辑独具慧眼,继《老照片》的首先创意并引起大批跟进者之后,又把目光转移到考古学,推出了《剑桥插图考古史》、《中国考古大发现》等一批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继续获得了社会的良好反映。去年该社又再接再厉,发挥画报社的优势,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书——《考古的故事》,仍然作着考古学的文章,而且,市场效果不错。 这本书选取考古史上一百例曾经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重大发现,以简约的文字加清晰的插图予以说明,装帧精美,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颇具欣赏价值和收存价值。其封面便极富视觉冲击力:一位自泥炭沼泽中出土的古代男性死者,脖子上套着根绞索,但面部却十分安详、平静,双眼轻轻和拢,嘴角略有笑意,仿佛正做着一个好梦。这将使读者不由自主地翻开书页,迫切想了解个中的缘由。 编写该书的作者是国外通晓考古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考古学家群体,这保证了该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蜗居在大学或研究所之类象牙塔里的考古精英们为什么要放下手头的研究项目,为普通读者撰写考古学ABC的常识?他们试图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这是我们首先感兴趣的问题。《考古的故事》一书主编巴恩对此有很好的解答。 他说这本书的编写基于两个目标:首先是为了加深公众对考古学的理解,引导读者“超越理论家的冥思苦想和自我怀疑,对那些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田野发掘和分析工作加以适当的解释,给公众提供一种关于考古学的说明,以激发他们对考古学的兴趣,使他们或多或少地迈入考古学的世界”。其次是“对那些死灰复燃的迷信,对我们的遗产归结于超自然的英雄豪杰之手的奇谈怪论,加以迎头痛击。”所以,这本书绝不是迎合读者的好奇心、讨好读者的纯粹消遣之作。 考古工作者煞费苦心地编书选图,力求获得公众的支持,足见考古学的日子不妙。其实考古学始终是一个长线学科,尽管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由于接二连三的大发现,它曾有过自身发展的繁荣期,但即使那时也是如火焰一般稍闪即逝而已,并没有成为令人趋之若骛的热门专业。这是因为考古学充满了艰辛和未知数,大量的精力投入很少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它一般是为那些具有坐冷板凳精神的爱好者和探索者准备的学科。 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自近代确立为学科以来,始终有一批献身于它的志士仁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用一个又一个新发现不断改写着我们人类的历史。英国考古学家利基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在奥都威峡谷寻找古人类的事迹,是考古学工作者高度职业道德的典型体现。翻开世界的早期史,可以说每一页都浸透着国内外考古学家们的汗水。通过一百例全球范围内考古大发现的生动事例,读者无疑能够对过去10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的出色贡献有所了解,并理解他们工作的伟大意义。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了将古代遗存神秘化的倾向。一些由业余人员凭想象虚构出来的伪科学通俗读物,竟然排在畅销书榜的前几位,发行量在几千万册之巨,结果引诱了大批“轻信的读者上当受骗”,误以为金字塔等古代宏伟建筑为天外来客所建,而作者则赚取了大把大把的银子。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股风也吹到了我国。我们的少数报章杂志,甚至有些出版社,也对这股风推波助澜,热心于推销这类荒诞不经的编造。因此,《考古的故事》在我国的出版就有了与在国外同样的意义,即如主编巴恩所说的破除迷信、说明真相的意义。如果事实得到了说明,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读了一百个考古的故事,恐怕那些假冒伪劣就无藏身之地了。其实,地球上一切文化遗产,都是事在人为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虽是通俗读物,但有不少地方对我国相关学界也是有启发意义的。比如考古学家们俯下身来,面向社会大众介绍自己学科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再如,书中叙述的许多考古发现,包括许多图片,对我国学界就很新鲜,可以填补我们知识的不足。还有,书中提到的各地史前墓葬普遍具有贫富分化的现象,岂不证实了文明社会和国家形成的前提仍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等级等传统解说?书中提到国外考古工作重心的转移,日益把注意力集中于比较平淡无奇的过去,不再主要着眼于发现考古文物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发现考古文物的内涵,也就是解释考古文物,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反思过去最基本的的一些考古假设,这无疑对我国考古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