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内涵——对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有关内容的几点思考(20070830)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字: 地理大发现,概念内涵,高教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80-02
     在世界历史上,地理大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行,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贸易也随之走出地中海的狭小区域而扩大到全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国家、地区、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整个世界日益形成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的矛盾统一体。对此,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不过,关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地理大发现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主要内容等问题,学界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基于此,本文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近代史编》(以下简称《近代史编》)的有关论述,加以分析论说。
     对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内涵,《近代史编》并未对之加以界定,而是仅仅指出:“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及麦哲伦等人之完成环球航行,是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内容。”[1](p.2)这样一来便产生了三个问题:一是,到底怎样的航海活动才能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二是,地理大发现到底包括哪些相关的航海活动?三是,地理大发现开始和结束于何时?
     地理大发现是一个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上,均有自己特有规定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亨利王子、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的重大航海活动,还包括航海的目的、动因及世界市场的开辟等诸多内容。前者是“地理大发现”的表征,后者才是它的根本所在。总的说来,一个航海活动能否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大致上应该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其一,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其二,航海的另一个目的和结果是开辟新的“商业航路”。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航海活动都不能算作地理大发现。
     首先,从一开始“地理大发现”就表现了其“征服”的目的性。15世纪中叶时,“发现”一词虽主要是强调找到新的地方,但同时也暗含了“征服”的意思。波焦(约1380—1459年)写给葡萄牙亨利王子的信较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写道:“因为征服,亚历山大大帝走遍了整个世界,但他到达的那些地方和国家,在他之前许多人已经去过了;而因你勇气所致之国家,在你之前似乎还没有人去过。”[2](p.201)这里,波焦实际上把亨利王子的航海与亚历山大的征服作了类比,暗指了亨利王子航海所具有的征服性。之后,地理大发现之征服性色彩日渐浓厚。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指出:“在15和16世纪的人们的心目中,发现的意思就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基督教社会。”[3](p.147)现代西方学者对地理大发现的征服扩张性特征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斯塔夫里阿诺斯用“欧洲的扩张”一词来取代“地理大发现”,并把“西欧的扩张阶段”分为16世纪的“伊比利亚阶段”和“1600至1763年”的“荷兰、法国、英国阶段”[4](p.365,382)。巴勒克拉夫也把“欧洲人地理发现的航行”时期(1497—1780年)的1500—1713年作为“欧洲的海外扩张”时期[5](p.156,158)。
     西方学界的这些看法是有坚实的史实作为其有力支撑的。在哥伦布第一次西航探险期间的1495年,他“决定征服伊斯帕尼奥拉岛”,经过9个月的屠杀,“西班牙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几乎全部被征服了。哥伦布强迫印第安人交出他们所不能及的贡品——黄金或棉花。印第安人离乡背井,逃到该岛的内地山里去了”。“凡是没有来得及逃出西班牙人手掌的印第安人实际上沦为奴隶,被迫在种植园里、金矿上进行劳动”[6](p.172)。在第二次西航时(1493年9月),哥伦布率领的由17艘船所组成的舰队,所“装载的主要是人(总共1200名,有教士、军人、工匠、农夫)和农业用品(农具、种子、牲畜),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7](p.432)。这表明:哥伦布这次远航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殖民征服。由以上可知,“地理大发现”具有明显的征服性。
     其次,开辟新的“商业航路”既是地理大发现航海的另一个目的,又是航海的结果。地理大发现前期,有三个重要因素共同决定着航海的这一目的。
     其一是对黄金的追求。15世纪前后,欧洲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日益发展,黄金作为交换手段的职能日益重要。“14、15世纪没有黄金就不能维持下去”[2](p.265),有了黄金就会拥有一切。但欧洲这时却存在着严重的货币不足。这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大鼠疫之后商贸经济的逐渐繁荣,需要更多的贵金属作为支付手段。自15世纪中叶起,随着荒废土地的开垦和工业的发展,商业开始活跃起来,“伦巴第各城市通过威尼斯的进口货物,单就胡椒一项,价值就达30万杜卡特。威尼斯从东方进口的货物为1万公吨。这个数字小于地中海各大港口输往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货物总量1.3~1.5万公吨”[8](pp.249~250)。而欧洲黄金和白银存量,根据F.布罗代尔和F.C.斯普纳的估计,1500年分别仅为3564.5吨、37427.3吨[9](p.445),显然很难满足贸易对货币的需求。二是欧洲在阿拉伯商人的香料和奢侈品贸易中长期以来呈现贸易出超。欧洲不产任何香料,所用香料都由阿拉伯商人自印度、锡兰和东南亚地区船运车载至地中海东岸和黑海之滨,再由意大利商人转运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前,欧洲约消费1万公担胡椒和1万公担其他香料,这要用6.5万公斤白银换取”[10](pp.434~435)。这更使得欧洲的货币形势雪上加霜,所以欧洲人希望能在非洲、美洲找到更多的黄金,实现自己的黄金梦。
     其二是对获利不止倍蓰的香料贸易的追求。欧洲虽不生产香料,但欧洲人在饮食上却离不开香料。当时,“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10](p.435)。因此,任何一个想发财致富的商人都欲从事香料贩运贸易。
     其三是奥斯曼帝国对东西商路的阻断。15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占领了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一些地区,阻断了东西方间的通商要道。结果,欧洲人即使花费高昂的代价也不能得到足够的香料。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渴望能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业航路。
     以上三个因素就共同决定了地理大发现的另一航海目的,不仅是开辟“商业航路”,而且是开辟“新的”商业航路。
     另外,从航海的结果看,地理大发现最终也确实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即与美洲开展了垄断性商业贸易,并从中获得了巨额商业垄断利润。1521—1650年间,西班牙共从美洲殖民地进口白银16443560千克,黄金166744千克[11](p.213)。瓦斯科·达·伽马首次直航印度所带回的胡椒和桂皮的价值,相当于远航总花费的60倍。之后,葡萄牙的香料贸易价值量迅速增长,从1501年的22万4千镑上升到1503—1506年间的年均230万镑[12](p.133,137)。之后,葡萄牙香料贸易量的增长更加惊人,1530—1550年间,葡萄牙每月平均输入安特卫普的香料就高达1.5万公担,价值约200万佛罗林[13](p.147)。所有这些都昭示着地理大发现的航海结果是开辟了“新的商业航路”。
     在对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内涵作了界定之后,可以认为: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活动包括自亨利王子航海探险,到17世纪中叶这200余年间,所有以“征服”和开辟“新的商业航路”为目的的航海活动。之所以把亨利王子的航海探险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是因为:“亨利在位时期,关于祭祀王约翰的古老神话和马可·波罗的奇妙见闻都被视为未来的远景,两者结合产生了一条寻找通往东方的海路的想法后来这就成为葡萄牙国家政策的目标”[14](pp.593~594),而且事实上,他的航海活动也带有明显的“征服”性色彩,在地中海沿岸的北非重镇——摩洛哥的休达建立海外领地即是明证。因而,《近代史编》关于“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1](前言),亨利王子的航海活动是地理大发现的前提条件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对地理大发现概念内涵的界定,是对“地理大发现”开始和结束时间、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前提,不如此,便无法形成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整体认知。也正因此,建议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再版时对相关内容加以修订。
     【作者简介】于民(1973—),男,历史学博士,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英国财政税收史的研究和教学。
     【责任编辑:蔡世华】
    参考文献:
    [1]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PierreChaunu(EnglishbyKatharineBertram):EuropeanEx-pansioninthelaterMiddleAges[M].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mpany,1979.[3]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哥伦布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L.S.Stavrianos:TheWorldSince1500:aglobalhistory[M].NewJersey:ASimon&SchusterCompany,1995.
    [5]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6]约·彼·马吉多维奇.世界探险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7]G.R.Potter:TheNewCambridgeModernHistory:theRe-naissanc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
    [8]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E.E.RichandC.H.Wilson:TheCambridgeeconomichistoryofEurop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1967.
    [10]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3.
    [11]Carlo.M.Cipolla:BeforetheIndustrialRevolution:EuropeanSocietyandEconomy—1000-1700[M].London:Methuen&Co.Ltd,1976.
    [12]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3]Leon.Voet(EnglishbyR.H.Kaye):Antwerp:thegoldenage-Theriseandgloryofthemetropolisinthesixteenthcen-tury[M].Antwerp:Mercatorfonds,1973.[14]G.R.波特.新编剑桥近代史(第一卷:文艺复兴,1493-152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