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世界史》是20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享有盛誉的一部大学教科书。该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所有时代的19部经典教科书之一”。2002年,该书第一作者帕尔默去世,《纽约时报》上发布的讣告称:美国几代大学生是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现代世界历史。 《现代世界史》自1950年第一版问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到2007年已是第10版。在近60年的时间里,该书在世界史教科书中的销量始终名列前茅。据相关资料显示,到第9版时,该书总销量已接近200万。多年来,选用该教科书的大学始终超过1000所,包括许多著名学府。 当然,美国的大学教科书与其教学一样,是多元化的。据笔者所见,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迄今大抵有三个潮流,依出现时间分别是文明史、现代化史、全球史。文明史出现较早,至今不衰,但文明史观的内涵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教科书,在20世纪前期是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在后期是伯恩斯、拉尔夫等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现代化史是与现代化理论一起在20世纪中期兴起的,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可为其代表。全球史是20世纪后期在“殖民地革命”和全球化的形势下兴起的,近来风头颇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本特利、齐格勒的《新全球史》可为其代表。 几位美国学者曾总结说:“20世纪的专业性历史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现代化’的标志下写的。西方世界被定义为这个普遍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率,西方以外的世界随后跟进……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也和历史学一样,受一个主要问题引导: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西方走向现代化的轨迹给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什么教训?”在各种回答中,20世纪中期,源于德国思想家韦伯的现代化理论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历史解释。这种史观在主要方面是合理的,但也有严重缺陷,正如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在欧洲的路灯下看世界。 许多世界史教科书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现代化史观的影响,而《现代世界史》则是其中的典型。翻开《现代世界史》第一章,扑面而来的即是:“看来奇怪,一部现代世界史竟然从欧洲中世纪说起,因为欧洲不等于世界,中世纪又非现代……”尽管如此,《现代世界史》依然被推崇为“教科书的黄金标本”(美国历史学会,2002年)。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非常看重这部著作。依笔者之见,至少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当时的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史观虽然掺有意识形态因素,但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更多的是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富有成果的科学化努力。即便是意识形态的因素,也需要分析,其中包含着理性进步开放的启蒙价值观,更不能一言以蔽之地否定。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现代化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解释力。 其次,《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现在一些宏大叙事往往抛弃历史学讲故事的传统,而《现代世界史》把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的事件、局势和结构三个层面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该书的叙事修辞也受到众口一词的称赞,阅读中译本也依稀能体会到其英文的典雅和雄辩风格。 第三,《现代世界史》具有超乎一般教科书的厚重学术性。帕尔默、科尔顿本身都是杰出的欧洲史专家,他们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识,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了历史学科长期积累的学术成果。该书内容之丰富,论述之开阔而细密,见解之深刻睿智,阅读起来既可能是一种享受,也可能不太轻松。该书还探讨了许多重要学术议题和概念,像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民族主义、波拿巴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等等。这种讨论把读者带进了更复杂的学术领域。另外,该书行文多有反讽之词和闪烁不定的评价。这会让许多寻求一个答案的学子感到困惑。其实,这些“无定见”之见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作依托,反映了学界的各种争议和歧见。学术性在这里不仅仅表现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尊重学术自由的态度。而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会受到自由探讨精神的熏染。 读过中国的教科书,再读读这本教科书,或者再读读全球史教科书,在多元对话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不一样。 (《现代世界史》,[美]R.R.帕尔默著,乔·科尔顿等修订,何兆武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