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札记系列停了很长时间了,现在继续写。我希望这次能把它写完。以前的札记可以参考本札记的目录。) 对《历史》第七卷的评论 在整个《历史》的九卷书中,最后三卷是最核心的部分。由于波斯王薛西斯亲率从波斯帝国各地征集的一支似乎不可战胜的大军前来攻打希腊本土,希罗多德从第一卷起开始回顾的波斯帝国的兴起、壮大、以及波斯人和希腊人交恶(以第五、六卷讲述的伊奥尼亚起义、马拉松战役为标志)的过程,现在终于到达了一个不能不爆发、不能不白热化的临界点。希腊人在480 BC和479 BC的英勇抵抗是第七、八、九卷的主题,这是作者希罗多德最想向大家讲述的内容,也是他写作本书的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七、八、九卷也是彼此之间关系最密切的几卷书,作者的叙述在这三卷书中是一气呵成的。事实上,有学者指出这最后三卷其实是《历史》全书最先完成的部分,其它各卷是希罗多德后来慢慢增补进来的。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在评论完各卷之后,我会在总评全书时仔细介绍《历史》的成书过程。现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后三卷就其本身来说,可以被视为一本完整的著作。 一.第七卷概述 第七卷可以被分作3个logoi,现分别简述如下: L20(七1至七55):波斯军在马拉松失败的消息传回到大流士的宫廷时,大流士王非常愤怒。整整3年的时间(489 BC-487 BC),全亚洲都在准备进攻希腊。正在这时,埃及发生了反抗波斯统治的叛乱,大流士还没来得及惩罚希腊人或者埃及人,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薛西斯继位为波斯王。薛西斯马上率军平定了埃及的叛乱。关于是否应该攻打希腊,波斯宫廷经过了一番的激烈争论。曾经在第六卷出现过的、率军攻打过马其顿的波斯大将玛多尼奥斯(Mardonius)力主出兵希腊,大流士王的弟弟、薛西斯王的叔父阿塔巴诺斯(Artabanus)对此强烈反对(七8至七11)。薛西斯自己则很犹豫。最后,在似乎是一个“神迹”的梦的影响下(七12至七18),并不太情愿的薛西斯还是走上了出征之路。经过4年(484 BC-481 BC)的准备,薛西斯带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向欧洲进发。路上他还向希腊各地派出了使者,要求希腊人重新献上“土与水”,以示臣服(七32)。本logoi剩下的内容是讲述薛西斯大军在亚洲进军的过程。关于这一内容,我在下面的札记中会有详细介绍,这里先从略。在本logoi的结尾,波斯大军在阿比多斯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进入了欧洲。 L21(七56至七137):进入欧洲的波斯大军仍然在水陆并进,向希腊逼近。薛西斯为了炫耀自己的兵力,同时也是恫吓那些准备抵抗他的希腊人,他在色雷斯的一个叫多利斯科的城市附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这给了希罗多德一个机会来仔细描述波斯军的组成。从七61至七99,希罗多德按照民族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波斯陆军、海军的组成、装备、兵力以及领军的将领。这一段历来被研究古代中亚、西亚民族情况的学者极为看重。随后他和逃亡到波斯的前斯巴达王戴玛拉托斯(Demaratus,被斯巴达王克里奥美尼放逐的那一位,可参见六61至六66)讨论起面对这样强大的力量,希腊人是否还有胆子抵抗。戴玛拉托斯太了解斯巴达人了,于是告诉国王斯巴达人肯定会抵抗的。薛西斯对此只是一笑了之。大军继续前进,最后陆海军一起到达了马其顿东面的一个港口城市铁尔玛,然后开始了休整。薛西斯王则乘机在当地人的陪同下,南下到帖撒利察看地形,为以后的进军做准备(七128至七130)。这时,去向各希腊城邦要求“土和水”的使者们回来了。本logoi的结尾是一段关于两个斯巴达使者的事迹的插话。 L22(七138至七239):这一logoi是以讲述希腊方面的局势开始的。雅典人曾经就应该如何抵抗波斯人的侵略去德尔斐求神谕,神谕告诉他们应该寄希望于“木墙”(七141)。当雅典人为这个“木墙”到底指什么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未来的萨拉米海战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指出这个“木墙”说的应该是海军。于是他建议以海军为主力击败波斯人,并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随后,所有没有向薛西斯献上“土和水”(即不准备投降波斯人)的希腊城邦一起商议对策。他们决定派出四个使团,分别向四个实力不俗的希腊族城邦/地区求援:阿尔戈斯、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科西拉岛、克里特岛。但是四个使团最后都带着令人失望的消息回来了(七148至七171)。准备抵抗到底的希腊人于是派出一支一万人的陆军去帖撒利以北的一个叫腾配关(Tempe)的关隘防守。但由于得知有道路可以饶过腾配关,他们最后放弃了在腾配关抵御波斯人的计划,而是改为派陆军守住波奥提亚以北的温泉关(Thermopylae)、派海军守住温泉关附近的月神岬(Artemision)。在七184至七186,希罗多德估计了一下波斯军的兵力总数,给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也无法相信的数目:5283220。在海军方面的短暂的接触战之后,从七201开始,希罗多德讲述了史诗般壮烈的温泉关战役。此役的详细过程我放到后面专门介绍。最后,在“要么失去斯巴达、要么失去一位国王”的神谕(七220)的影响下,斯巴达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列奥尼达(Leonidas)和他麾下的300名勇士一起在温泉关牺牲。 二.大流士的生平 在介绍薛西斯入侵希腊之前,先把从第三卷到第六卷里屡次出现的波斯王大流士的一生简单归纳一下。这个回顾主要依据的不光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还有现在已经发现的古波斯文记录。应该说,下面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更接近于历史上那位真实的波斯王的本来面目,而不仅仅是希罗多德笔下的人物。 在第三卷第6项札记中,我提到了在伊朗西部山区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那几乎就是大流士王的一篇自传,里面提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和6位同谋者一起刺杀了篡夺波斯王位的玛戈僧高墨达,并继位为波斯王。这个影响大流士一生的重要事件,发生在522 BC的9月29日。对比《历史》的L7和贝希斯顿铭文里的记载,基本上我们可以对此事件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 关于大流士在登基之前的生活,我们所知甚少。他出生于550 BC左右。证据在一209,即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居鲁士大帝在530 BC出征玛撒革特人时,希罗多德说当时的大流士“只不过是20岁上下的样子”。另外,同样是在一209,我们知道大流士的父亲叫叙司塔斯配(Hystaspes),在当时就已经是居鲁士手下的一名高官了。事实上,波斯人的记载说叙司塔斯配在居鲁士之子刚比西斯的时代,曾经担任帕提亚太守这样的重要职务。由于大流士的家族是刚比西斯所在的皇室的旁系支脉,再加上父亲的影响力,大流士本人在刚比西斯的宫廷里也有了自己的地位。比如《历史》的三139告诉我们:大流士这时担任的是刚比西斯的“侍卫”。希罗多德认为这个“侍卫”根本就不算什么重要职务。但他用的这个词“doryphoros/lance carrier/持矛者”暗示我们希罗多德绝对低估了大流士当时的地位。因为这个doryphoros,很可能对应的是古波斯文arštibara。这是波斯宫廷内极为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大致相当于“禁卫军司令”,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正是因为处于这样关键的位置,所以在玛戈僧高墨达篡位,而刚比西斯自杀之后,大流士才能参与刺杀篡位者的密谋,并最终登上王位。这一年他28岁。 登基之后,大流士首先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毕竟他只是皇室的旁系后裔,论亲缘关系,比他更有资格继位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大流士采取了联姻的手段。比如他娶了居鲁士的女儿阿托撒(Atossa)为正室,又娶了居鲁士的另一个年轻的女儿,以及一起密谋刺杀玛戈僧的“波斯七贵”之一的欧塔涅斯的女儿为侧室(三88)。另外,他还把自己的一个姐妹嫁给了也是“波斯七贵”之一的戈比亚斯,他们的儿子就是在大流士王、薛西斯王时期屡次出征希腊并最后战死在普拉提亚的玛多尼奥斯。正是通过这种联姻,大流士很快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并在522-521 BC四处平定波斯帝国内部的叛乱。这些战斗的过程已经在贝希斯顿铭文中详细说明了。 在把波斯国内安定下来之后,大流士在519 BC左右征服了咸海地区的撒加人/斯基泰人[1],这件事也被补刻入了贝希斯顿铭文之中。 历代波斯王经常用铭文的形式来纪念一些特殊的事件,而这些铭文里总是会把他统治下的地域一一列出,加以炫耀。通过对比大流士朝不同时期的铭文里对帝国疆域的记录,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大流士四处征服的过程。 大致是在征服撒加人之后不久,大流士开始准备征服印度河流域。我们不知道这次战役的具体时间和过程,总之在517-515 BC年间,大流士占领了印度河上游的部分地区。所以在他把全部波斯帝国划分为20个“太守领地”并给各地制订税额的时候(三89至三95),印度也是“太守领地”/税区之一。 在划分税区之外。大流士还采取了不少办法来统一帝国各地的内政管理,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起类似今天高速公路的“王家大道”网络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他为以前没有自己文字的波斯民族创制了一套新文字,即古波斯文。关于这些方面,我在第三卷第9项札记“大流士的波斯帝国”中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大流士本人在波斯波利斯的雕像(点击可放大) 大概是在517 BC,大流士开始营建自己的新首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这座新城取代了原来居鲁士的帕萨伽代,成为帝国新的中心。他,以及他的后继者们,在这座新城里建立了许多壮丽的宫殿,里面有大量的艺术精品,比如早先提过的“进贡浮雕”等等,其历史价值甚至超过了艺术价值。这些宫殿和艺术品后来都在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被毁。 大概是在513 BC,大流士率领70万人出征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这在《历史》的L11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我在第四卷第6项札记中也仔细讨论过,这里也不再重复。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大流士最后一次御驾亲征。 大概是在大流士远征斯基泰人的同时,波斯帝国驻埃及的太守征服了非洲的利比亚(大致相当于后来罗马人治下的阿非利加行省)。关于此事的记载可参见《历史》的L12。 大流士在此后的10多年的活动,波斯和希腊方面都没有什么记载。有可能,这时的他一直在致力于完善帝国内部的治理。 499 BC,伊奥尼亚起义爆发。大流士先后派出了许多将领平定这次起义,具体过程见《历史》的第五、六卷。最终,起义者最后的根据地――伊奥尼亚的明珠米利都于494 BC被攻陷,伊奥尼亚起义最终失败。 还在伊奥尼亚起义进行的过程中,497 BC,大流士又完成了一项伟业。以前的埃及法老涅科斯想挖一条运河,沟通尼罗河和今天的红海(可参见二158)。后来因为这条运河可能会导致东边的敌人更方便地攻进埃及,涅科斯放弃了工程。现在大流士把这项已经废弃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的工程继续了下去,并最终完成。因为这时埃及和它东面的国家都在大流士的统治下,挖这条运河再也不存在什么国防上的隐患了。这条苏伊士运河的前身,确实是人类工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其工程量和难度并不亚于建造金字塔。而我们能够确切知道这项工程完成的时间,是因为大流士为庆祝这件事而特别铭刻的一段铭文保留到了今天,他在里面自豪地写到:“从埃及可直航至波斯,乃朕之愿也。” 平定伊奥尼亚起义之后,大流士又策划了两次进攻希腊本土的攻势。一次是由玛多尼奥斯率领陆军从北路,即沿小亚细亚→色雷斯→马其顿→帖撒利→雅典的路线进攻(约492 BC)。但是这次进攻由于玛多尼奥斯的舰队在阿托斯山附近遭遇风暴而沉没,再加上当地人的袭扰,最终没有完成[2]。但波斯的势力已经抵达了马其顿――希腊人的家门口了。这就为未来薛西斯的进攻铺平了道路。另一次进攻就是更有名的马拉松之役(490 BC)。虽然从希腊人的角度上说,波斯人这次也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但大流士自己也许并不那么悲观。毕竟这次战役之后,进攻希腊的南路,即小亚细亚→基克拉戴斯群岛→希腊本土这条线上最重要的一个据点――纳克索斯岛已被波斯人控制。基克拉戴斯群岛的岛民如果不敢参与抵抗,那么希腊人的海军力量将大打折扣。毕竟,从波斯文的记载来看,马拉松之役的两位波斯军将领:阿塔弗列涅和达提斯,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得到了大流士王的重用。 大流士王的陵墓(点击可放大) 大流士肯定还计划着下一次对希腊的打击,但埃及发生的叛乱打断了他的部署,还没等到对埃及或者希腊人出兵,他就去世了。从考古发现的波斯人文书可以知道,从486 BC的12月开始,波斯人开始用“薛西斯王在位之元年”纪年,所以大流士应该是在486 BC的11月底逝世的。终年约64岁。他的墓在自己建立的新首都波斯波利斯附近(今名Naqsh-i-Rustam)。此墓至今尚在,这是波斯帝国最重要也最有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在墓前的铭文里,我们读到了这位一代雄主向世人作最后的告白:“朕乃善之友,非恶之友。以强凌弱,非朕之愿也;以弱欺强,亦非朕之愿也。……朕非横暴之人。怒所生者,朕以智制之。……一面之词,朕不信也;两造之词,朕乃信之。……朕,体健。于战,朕乃勇士,……于骑,朕乃良驭;于射,朕乃神射,无论马上马下;于矛,朕乃善刺,无论马上马下。此皆阿胡拉·马兹达神赐予朕之能也。……” 以上这些介绍,可以参考这里。 可以说,波斯帝国在大流士的统治下,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和居鲁士比较,他更称得上是波斯帝国的建立者。 三.文史岂能不分家? 在希罗多德的时代,文学和历史尚没有完全地分开,很多文学化的描写出现在他的著作里。比如第一卷出现的“吕底亚王克洛索斯即将被烧死时被神拯救”的情节[3]。而第七卷的L20中也有两处很重要的文学性大于历史性的描述。 一处在七5至七18,即波斯宫廷内部争论是否应该攻打希腊的时候。首先,波斯人根本不会争论这个问题。在平定了伊奥尼亚起义之后,大流士王向希腊两次进军,都说明攻打希腊是波斯既定的国策。薛西斯如果不去完成大流士未竟的事业,也将面临着希腊人重新夺回对基克拉戴斯群岛的控制权,或者马其顿人争取独立的反击。只要希腊本土一天没有被纳入波斯帝国的统治,这些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解决。所以薛西斯在平定了埃及的叛乱之后,肯定会将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对付希腊人。 其次,即使波斯宫廷确实有过这么一场讨论,也绝不是我们今天在L20中读到的这个样子。比如反对出兵的阿塔巴诺斯,用“雷霆打击高大的树木,却从不打击小动物”(七10ε)的比喻来劝说薛西斯,这几乎可以肯定是希腊悲剧作家们常用的比喻,而不是波斯人惯用的说法。虽然在文学上,这些比喻是很动人的,但这确实是虚构,不是史实。 最后,犹豫不定的薛西斯,因为在梦中被神警告,所以最终下定决心出兵。读过《荷马史诗》的人马上会联想起《伊利昂记》二卷中,宙斯用了同样的一个梦去鼓动阿伽门农王去进攻特洛伊人,为的就是让他惨败。古希腊的听众,在听到希罗多德讲薛西斯做的这个梦时,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而我们今天如果想考察历史真实,当然要清除文学因素的影响。 L20中另一处像小说不像历史的地方在七45至七52。这一段也和薛西斯、阿塔巴诺斯有关。原来在即将渡海进入欧洲之前,薛西斯看着眼前浩浩荡荡的大军,居然哭了起来,并感叹起“人生不满百”、“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来了。于是阿塔巴诺斯安慰他到:“神不过只是让我们尝到生存的一点点的甜味,不过就是在这一点上,它显然都是嫉妒的。” 这么深刻的人生见解,作为文学作品的确是很合适的,但虚构的就是虚构的,再深刻也不是史实。波斯人是信祆教的,而祆教徒都相信所有生前行善的人都会在善神阿胡拉·马兹达重新君临世界时复活,所以薛西斯不会有这种“死去元知万事空”感慨。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潮,其实是希腊人自己在“智者派”的理性主义、怀疑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减少原来对奥林匹斯神话体系的依赖,开始走出宗教信仰,开始用人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和人生,才产生的。虽然古希腊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无神论,但像后来的“皮浪主义”、“犬儒主义”等等,都是对“人生无常论”的回答。 我很能理解希罗多德笔下的薛西斯在L20中这么像一个文学人物,因为他在希腊的失败,原本强大得难以想像的力量突然土崩瓦解,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件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测”,都在这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身上有最好的体现。所以由他来发表这些看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事实上,由于L20这两处的文学性描述都把薛西斯、阿塔巴诺斯作为主要的对话人物,所以我怀疑这些描述很可能是有出处的。也就是说,文学细胞非常发达的希腊人,也许已经用他们俩为主角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悲剧或者长诗,而希罗多德在这里只是把他们俩的文学形象融合进了自己的《历史》中。只是由于原来的悲剧或者长诗已经失传,我们无法知道希罗多德引用的是谁的作品而已。 四.薛西斯向希腊进军(第一阶段)/希腊方面的对策 在讲薛西斯出征希腊之前,先说点题外话。希罗多德在第七卷开始的地方(七2至七3),说大流士王是听从了在波斯政治避难的前斯巴达王戴玛拉托斯的建议,才立薛西斯为王储的。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的王宫遗址,现在已经发现了一幅大流士王时期的雕刻,刻的就是大流士王和当时还是王储的薛西斯的像。这幅雕刻的用意是明显的,就是告诉每个进入宫廷的官员和外国使节:国王已经选定了自己的继任者。而之所以希罗多德会记载下这个虚构的故事,可能是受了他自己的时代里波斯帝国继承人问题的影响。比如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之子,465 BC-424 BC在位)的几个不同妃嫔的儿子就一直在明争暗斗,以至于阿塔薛西斯死后1年之内有3个波斯王相继登基。再比如波斯王大流士二世(阿塔薛西斯之子,423 BC-404 BC在位)的两个儿子:阿塔薛西斯二世和小居鲁士,也是彼此水火不容的,到最后只能用内战的方式一决高下。这段历史可以参考色诺芬的《长征记》。 前面“文史岂能不分家”里面讲了薛西斯王出兵征服希腊是必然的,除了波斯人有此需要之外,一些希腊人也是这么希望的。比如490 BC和大流士的军队一起在马拉松登陆的雅典前僭主希庇亚斯。他本人也许没有活到薛西斯王的时代,但他的后代还是希望能打回雅典去,夺回自己家族的统治权。另外,被斯巴达王克里奥美尼以出身可疑为借口驱逐出斯巴达的戴玛拉托斯(参见六61至六66),当然也希望能重新回斯巴达去当国王。另外希望波斯王出兵的还有帖撒利的王族(七6),他们这么想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镇压帖撒利民众想和雅典一样建立民主制度的企图。 希罗多德说整个波斯帝国为了这次远征希腊,整整忙了4年(七20)。动员士兵且不用说。大量的粮食被征集并被转运到预先指定的地点存放起来,作为未来大军的军粮。为了从亚洲进入欧洲,腓尼基人和埃及人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了两座浮桥。为了避免舰队遭到上次玛多尼奥斯舰队在阿托斯山附近被“怪风”袭击的厄运[4],他命人在阿堪修斯附近挖了一条运河。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在481 BC(估计是春天)国王开始从波斯出发。希罗多德对整个大军的进军过程有详细的描述。我把分散在第七卷3个logoi中的整个进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亚细亚→吕底亚首府萨尔迪斯→在阿比多斯附近跨海进入欧洲→到达马其顿的港口城市铁尔玛(七26至七127);第二阶段:马其顿→帖撒利→温泉关(七179至七201)。这里先介绍第一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