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历史》第六卷的评论(1)(2006051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承上启下的第五卷之后,《历史》余下四卷的写作/讲述风格变得越来越明晰,即使还是有一些“插话”,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主题,即希波战争而展开的。这就让我们下面的评论工作变得比较轻松了。
    一.第六卷概述
    本卷可以分成3个logoi,现简述如下:
    L17(六1至六41):爱奥尼亚起义的最后阶段。在L16的结尾,我们知道起义的领导人阿里斯塔戈拉已经在色雷斯战死。这时,一直被大流士软禁在波斯的原米利都僭主希斯提亚欧,设计骗过了大流士,回到了爱奥尼亚,继续领导起义(六1、六2)。希斯提亚欧想回到米利都,重新执政,但是已经由阿里斯塔戈拉给予了民主制度的米利都人不愿意又一个僭主回来统治他们,于是他只好从列斯堡岛上的米提林城借了几条船,北上赫勒斯滂,重新占领了拜占庭(六5)。他这么做的目的,和我们前面分析起义原因时强调的爱奥尼亚人对此地的敏感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波斯人集结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和起义军的海军会战于米利都城外的拉德(Lade)湾,起义者遭到惨败(六6至六16)。随后波斯人包围了米利都。这座爱奥尼亚最著名也是最繁荣的城市,在受到长时间的围城战之后,终于陷落,全体人民被卖为奴隶(六18)。爱奥尼亚起义至此已经可以算作失败了。参加了起义的萨摩斯人逃到了西西里岛,并最终定居在臧克列城(即今天的墨西拿,六22至六24)。在拜占庭的希斯提亚欧听说拉德湾海战失败之后,马上回到爱奥尼亚,试图控制各海岛,继续对波斯的反叛,可是他也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并最后被波斯帝国驻吕底亚的太守阿塔弗列涅杀死了(六28至六30)。波斯人剩下来所要做的只是完成清理工作而已。他们不仅征服了爱琴海东部的各岛屿,还夺回了对赫勒斯滂北岸地区的控制权(六31至六33)。本logoi的最后部分是一大段对雅典人米泰亚德身世的介绍(六34至六41),他将是未来马拉松战役的英雄。
    L18(六42至六93):爱奥尼亚起义被平定了,波斯人开始重新恢复这里的统治。吕底亚太守阿塔弗列涅规定这一地区的税额和以前一样(六42)。从波斯人没有加重税额以惩罚这里的人民来看,他们还算公道。随后,“波斯七贵”之一戈比亚斯(曾任大流士的“持矛者”,并建议从斯基泰地区撤兵)的儿子玛多尼奥斯在爱奥尼亚各地建立起民主制度,以顺应这里的民意(六43)。接下来,玛多尼奥斯率军向希腊本土推进。其目的就是要惩罚在起义初期支持了爱奥尼亚人并烧毁库伯勒神庙的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参见第五卷第10项札记)。他的进军初期还算顺利,波斯陆军征服了色雷斯的布里齐人(Brygi),海军征服了萨索斯岛。可是海军在绕行阿托斯山时遇到了大风,舰队被风吹到岸边的礁石上,损失了大约300条船和2万人,陆军在征服布里齐人时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玛多尼奥斯只好撤退(六44、六45)。
    随后大流士王换了一种方式,想用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重新要求希腊各城邦进献“土和水”,表示臣服。很多城邦都向波斯人称臣,其中包括雅典附近的厄基那人(六49)。雅典人于是以此为借口,和斯巴达人一起来进攻厄基那岛。本logoi剩下的篇幅便主要写厄基那事件,其中插入了一大段介绍斯巴达的政制,以及斯巴达双王之一戴玛拉托斯(Demaratus)逃亡到波斯去的经过(六52至六72)。斯巴达人后来在第五卷中出现过的克里奥美尼王的率领下,击败了厄基那岛上的亲波斯分子,并将他们囚禁在雅典(六73)。后来,克里奥美尼因为得罪了神而发疯而死(六84),厄基那人便要求雅典人将囚犯释放(六85)。雅典人拒绝此要求的结果就是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战争(六87至六93)。
    L19(六94至六140):正当雅典和厄基那酣战不已的时候,波斯王大流士又一次发兵来攻打希腊了。这一次波斯人没有从北面的陆路进兵,而走的是南边的海路(六95至六99)。他们在征服了和雅典人一起烧过萨尔迪斯的埃雷特里亚人(六101)之后,便向雅典进军。其结果就是马拉松战役。具体的战斗过程和评论见后面的札记。
    二.爱奥尼亚起义最终失败
    爱奥尼亚起义的进程(点击可放大)
    爱奥尼亚起义的第三阶段,即波斯人反攻的阶段,还是可以参考我绘制的起义进程图(左图),以及上面对L17的简介。这里仅将一些重要问题说明一下。
    波斯人反攻阶段的决定性战役,也就是整个爱奥尼亚起义的第九次战役,是在米利都城外的拉德湾发生的大海战。波斯方面的记载说此战发生在494 BC的10月20日。起义者方面有353艘三列桨舰(六8),波斯人方面有600条船(六9)。诸位对第四卷大流士远征斯基泰人的故事还有印象的应该记得,当时的波斯远征军就动用了600条船。可见为了这场海战,波斯帝国动用了他们能够调集的最大规模的海军。
    在起义的相持阶段,波斯人曾经尝试过直接进攻起义军陆军,但是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这次拉德湾海战可以看作是第五卷第10项札记所说的波斯人“侵蚀”战术的一种继续。即波斯人在第七次战役已经占领起义者在大陆上的两个重要经济资源地的基础上,为了让起义的中心地带——米利都城——彻底丧失从海上获得支持的可能,必须断绝米利都的海上交通线。
    当年的拉德岛,现已成为一座小山,拉德湾海战就发生在此处,引自www.livius.org(点击可放大)
    这次海战的具体情况就不详述了。起义者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严格的纪律。希罗多德在六12讲述的大家因为训练太苦就不服从领导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起义一开始被阿里斯塔戈拉废黜的那些僭主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六13就告诉我们,原来在第三卷L9“萨摩斯事件”中获得萨摩斯统治权的叙罗松,他的儿子阿伊瑟(Aeaces)被阿里斯塔戈拉赶下了台之后,在拉德湾之战曾前写信来拉拢起义军海军中的萨摩斯将领们。而这些将领们后来果然在海战中逃之夭夭了。学了他们样子的还有列斯堡人,只有开俄斯人坚决地战斗了下去(六14、六15)。上一卷第10项札记在谈起义者的海军力量时,萨摩斯、列斯堡、开俄斯三岛是起义军海军实力的前三强。既然第一、第二强的海军力量都逃走了,光靠开俄斯人自然是抵挡不住波斯海军的。
    (这个萨摩斯僭主阿伊瑟,可能就是第四卷“60个结”的故事中同意放走大流士的希腊僭主名单中的那个萨摩斯僭主阿亚瑟(Aiaces,四138)。这两个名字如果不是传抄致误的话,应该就是一个名字的两种拼法。)
    既然米利都的海上生命线在拉德湾海战中已被掐断,波斯人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清除这个起义的策源地。494 BC的11月,整个起义爆发之后的第6年,米利都城终于在波斯人的围攻中陷落了。波斯人对于这个城市实行了特别严厉的惩罚措施。希罗多德在六19告诉我们:城中的男人大部分被杀死,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被作为奴隶带到波斯本土。米利都城可以说是被完全毁掉了。这个曾经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学派的城邦、这个“爱奥尼亚的精华”,从此丧失了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二等城邦。后来的米利都人都是新来的移民,和以前的米利都人已完全没有关系了。
    (希罗多德在六21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当时的雅典悲剧家福律尼科(Phrynichus)写了一出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悲剧,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演出的效果是全场的观众都被感动得哭泣了起来。照现在的看法,这出戏肯定是大受欢迎,以后会常演不衰的。事实却是雅典人永远禁止这出戏以后再上演。这么做的原因是希腊人对于戏剧的看法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他们希望从戏剧里得到的是一种“净化”/Catharsis,即人性的升华,而不是简单的情绪上的发泄或者同情。真正好的悲剧是让观众们思索的悲剧,而哭泣显然是妨碍思考的。另外,雅典人对于米利都人有这么深的感情,大概是因为他们两座城邦是整个爱奥尼亚族的骄傲。)
    拉德湾海战失败、米利都陷落之后,希斯提亚欧虽然从拜占庭赶来继续领导起义,但已起不了这么作用了。他本人也在凯科斯平原的战斗中被俘,后被杀(六26至六30,493 BC?)。
    至于整个爱奥尼亚起义的第十一次战役,也就是最后一次战役,即波斯海军(主要由腓尼基人组成)重新占领赫勒斯滂和普罗滂提北岸(493 BC?,六31至六33),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爱琴海和黑海之间的贸易线至此已重新被波斯人完全控制。(在王以铸的中译本里,和上一卷第2项札记中提到的一样,又将这里的“卡尔塞顿”误译成了“迦太基”。)
    三.爱奥尼亚起义失败的原因
    爱奥尼亚起义的失败,除了简单地归咎于双方力量的差距之外,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起义者的战略失误。在起义爆发之初,阿里斯塔戈拉在米利都开会研究起义计划时,“纪事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赫卡泰乌就曾建议把米利都附近的布朗齐达伊(Branchidae)神庙中的宝藏拿出来,充作军费,以便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来和波斯人周旋(五36)。这个建议其实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直到拉德湾海战之前,起义军的海军对波斯人作战时一直都处于上风。起义展开阶段的塞浦路斯战役中,尽管起义者的陆军失利,但海军是战胜了腓尼基人的。波斯人有鉴于此,也只有在尽量从陆地上将起义者的经济支持“侵蚀”殆尽之后,才发动海上的决战。如果说起义者一开始就主要依靠海军而不是陆军,他们成功的希望可能大得多。
    波斯人是陆地民族,波斯帝国的建立过程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波斯陆军的征服史。相比起爱奥尼亚的陆军,波斯陆军肯定是训练有素且身经百战的。即使不谈单兵的素质,光从兵力上说,波斯帝国曾经动员起一支70万人的军队。这种人力资源储备是爱奥尼亚人无论如何比不了的。所以说,如果起义者仔细分析了对手的实力,他们应该选择海军而不是陆军,来作为自己的主力。这一点是由爱奥尼亚一带的地形所决定了的。整个爱奥尼亚,甚至包括爱琴海东岸所有的希腊城邦,除了那些岛屿之外,都坐落在海岸线附近。在陆地上他们完全没有战略纵深。所以他们不可能像斯基泰人用游击战术拖垮大流士的远征军一样对付波斯人的进攻。不过,斯基泰人有大草原,他们有大海。斯基泰人的成功靠的是他们机动力强的骑兵,爱奥尼亚人就应该依靠他们的海军,在海上来一次“游击战”。
    阿里斯塔戈拉没有接受赫卡泰乌的建议,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米利都不像萨摩斯、列斯堡那样的岛屿,它是一个坐落在大陆上的城邦。阿里斯塔戈拉如果想为自己城邦的民众负责任,他就不可能选择海战,只有选择陆战。因为米利都的陆军如果很弱的话,波斯人很轻易地就能攻下它。相反地,如果阿里斯塔戈拉接受了赫卡泰乌重点发展海军的建议,也就得顺带接受他的另一项建议:要准备让米利都人成为一个海上民族,即在附近的莱罗斯岛上准备一个基地,以便在必要时放弃米利都城本身,而把人民迁移到那里去(五125)。这可以说是斯基泰人“坚壁清野”战术的一个翻版。只是爱奥尼亚人不是斯基泰人那样的游牧民族,要他们也来一次“坚壁清野”、“焦土政策”,不要说拥有很多房产的富人们不愿意,就算是穷人,也舍不得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赫卡泰乌发展海军的建议,从战略上说肯定是正确的,但执行起来难度非常大。再加上阿里斯塔戈拉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僭主身份,实行了民主制,他当然不能强迫民众作这样的牺牲。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希罗多德在四46称许斯基泰人没有自己的城市和要塞,而是把所有的家当都放在马背上,随时可以搬家,这种生活方式是“所向无敌”的了。正是因为已经习惯定居的米利都人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在战略选择上的失误。
    另一方面,阿里斯塔戈拉不接受赫卡泰乌建议,是因为他说要动用神庙中的财宝来发展海军。这种作法在普通人看来肯定是渎神的。赫卡泰乌提出这种建议,和他本人的哲学家背景有关。他是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的再传弟子。而米利都派在哲学上是以研究自然为主旨的。他们对于宗教报有一种初步的“理想批判”的怀疑态度。所以在他看来,财宝与其放在神庙里彰显所谓“神的光荣”,还不如拿出来用。只是这种想法在当时太超前了。当时的普通希腊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要保守得多。阿里斯塔戈拉本人可能不认为用了这笔财富就等于渎神,但他可能担心民众不同意。而在赫卡泰乌的时代之后,希腊哲学的长足进步、“理性”精神的逐渐普及,让我们在爱奥尼亚起义爆发大约70年后,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伯利克力告诉雅典人:如果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卫城帕提侬神庙里的雅典娜神像上的金饰取下来换钱,等以后有钱了再重新安上去[1]。这种建议被提出,而且被接受,意味着这时人们的思想肯定已经开明多了。
    2.当时的希腊城邦政体在组织形式上有缺陷。我们看到,一旦到了急需用钱的时候,赫卡泰乌居然只有打神庙的主意。后来阿里斯塔戈拉在色雷斯战死,也是因为他要到米尔西诺去寻找新的财源。似乎起义者在经费上总是在“临时抱佛脚”,问题来了才想办法去解决,缺乏平时的经济储备。这说明当时的各希腊城邦在经济组织上尚不成熟,城邦政府没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国库”的机构。这不是说爱奥尼亚人都很穷,爱奥尼亚的富庶其实是很有名的,但爱奥尼亚各地的政府却未必很有钱。所以一到打大仗花大钱的时候,经费问题就总是困扰着他们。
    这种“民富官穷”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在希腊人看来,公民们有钱是公民们自己的事;而一个民选的政府,作为城邦的管理机构,不能随意地从公民身上征税。在讨论雅典政制的时候,我们提到当选高级官吏需要一定的财产资格,其原因就是雅典政府的官员都是无薪的。穷人连自己的温饱尚不能满足,又何来精力投入公众事业呢?既然当时的政府官员都不拿工资,那么政府平时的支出就大不到那里去了。现代社会中,一个政府的开支,除了公务员的薪水之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军费、文教、公用设施(道路、电厂、水利工程等)的建设、国有企业的投资、政府采购(包括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公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而在当时希腊的社会中,军队的组成是所谓的“公民军”,即健康的成年公民都是军人,平时自己准备武器,战时自备口粮和花销(当然,战场上的缴获也是归士兵个人所有的)。在绝大多数城邦里,文化教育的花费完全由公民个人承担,政府没有办教育的义务,在雅典排演悲剧也是由富有的公民出资的。公用设施、国有企业的规模,在当时也很有限。各类贸易在当时则完全是由私人从事,政府不参与贸易。而保险,古希腊人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在当时,一个希腊城邦政府平时的运转根本花不了什么钱,也就没有必要建立“国库”。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理解僭主们为希腊文明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了。因为僭主们聚敛起的财富,其实就起到了后来的“国库”的功能。他们为了自己的荣耀而用这些财富大兴土木、招揽艺术家为自己服务,其实就起到了今天国家投资建设公用设施、国家办教育的作用。前者促进了就业,后者提高了文化、艺术的水平。而后来的民主政府,由于不具备僭主独断专行的权力,他们的财源就窄得多了,再想花大钱搞这样的活动就难了。就算是伯利克力时代雅典卫城上的建筑群,也是动用了提洛同盟的年费,而不是向雅典人收税得以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