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代木刻本《伊索寓言》 ?? ?? 《伊索寓言》人们大都读过,但历史上是否有伊索其人,迄今没有定论。传说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由于他的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获得自由。后来他游历希腊各地,写作了大量寓言故事,对古希腊寓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雅典哲学家德莫特里乌斯曾收集200多个故事, 编辑成“伊索故事集成” ;十四世纪初,拜占庭的僧侣普拉努得斯收集了近150个寓言。 ?? 不同版本的《伊索寓言》所收篇幅和字数相差很大,从数十至一干多篇都有。中国最早的版本大约是明天启五年(1625)西安出版的《况义》“况”即比喻的意思,周作人先生曾在东京上野图书馆读过一册1840年出版于广东的英汉对照本,书名《意拾蒙引》,“意拾”即“伊索”的译音。但据说并非初版,初版应是道光十七年(1837)由教会组织出版的。汉籍文献库藏有一册木刻本清光绪戊子(1890)年张赤山先生编汇的《海国妙喻》(伊索寓言早期中文译名),就是把当时零星发表在各种杂志、报刊上的伊索寓言小故事汇集而成,赤山先生在自序中说∶“┅希腊国有文士名伊所布,其所著寓言一书多至千百余篇,借物比拟,┅文章在西洲久己脍炙人口,各国以该国方言争译之,┅近岁经西人翻以汉文,列于报章者甚多,虽由译改而成,尚不失本意味,惜未汇辑成书,余恐日久散失,因竭意搜罗,得七十篇,爰手钞付梓以供诸君子茶余酒后之谈。庶可传播遐迩,藉以启迪愚昧于惩劝一端,未必无所裨益,或能引人憬然恍悟,感发归正,束身检行,是则寸衷所深企祈也,┅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天中节赤山畸士谨识于紫竹林之致知讲会”。此书由明达学社校刊,扉页题名《泰西美潭》,由元和(今江苏)江标先生书写。江标,字建霞,光绪十五年进士,近代诗人。书中每个故事小标题与今译本略有出入,如“农夫和蛇” 译为“救蛇” ;“狐狸与葡萄” 译为“葡萄味苦” ;“狼和犬” 译为“骗狼” 等等。 ?? ?? ?? 《伊索寓言》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马恩著作中常常引用寓言中的语句和形象,毛泽东也引用过农夫和蛇的故事。 ?? ?? 1930年代的国文课本,就有这寓言中不少故事,很开化人的心智,儿童与少年终生受益。此清代刻本说明从西方传播来的并非是洪水猛兽,从清朝那么反洋的空气下,也有这种先进文化进入,今天,我们能看到现代的先进文化进入吗?清朝最渴望的是坚船利炮输入,好像今天统治者的认识与口味与前清相仿,渴求的也是美欧的军备开禁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