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方法研究》主要内容 ——序—- 《古代东方法研究》一书的作者王立民同志是我的九三届博士研究生。此书原是他的博士论文。现在,此论文已被正式确定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将以学术专著形式出版,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几年前,东方社会发生了些震荡。同时,有些东方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东方社会成了世界瞩目的热点。但是,人们对东方社会过去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研究还很不够,特别是法律。当时,还未见有从整体上研究古代东方法的专著出版,国内外已出版的有关著作只是集中于东方国家国别法制史的研究。其中,有关于一个国家的法制通史,如中国法制史和前苏联法制史等;有关于一个国家的部门法史,如中国民法史、刑法史等;也有些书籍的内容涉足到一些古代东方国家的国别法律,如外国法制史教科书等。他们虽都涉及到一些古代东方国家的国别法律,但均缺乏从整体上对 古代东方法进行的研究。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人们要求从总体上对东方法,特别是古代东方法,有一些深入的了解。作为东方社会一个成员的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条件对古代东方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探索和研究。王立民同志以很大的毅力和胆识,对此做了开拓性的、严肃的尝试,我很高兴。他原是华东政法学院中国法制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一直从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过参与编著的中国法制史著作,发表过大量有关中国古代法的论文。同时,他也触及过古代东方其它国家的法律,发表过论文,对研究古代东方法有较好的基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又钻研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古代东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1年在确定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时,便商定由他专攻古代东方法。历时两载,终于完稿,并与1993年6月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以后,我与袁英光教授一起把此论文推荐到上海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编,各有侧重。上编主要探索古代东方法的一般问题,下编则按部门法,探索古代东方法的具体问题。上、下两编结合起来,便可较清晰地反映古代东方法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各部门法的一些特点。总观全书,有如下几点比较突出。 一是有史有论。作者采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时代的有关史料,其中包括一些原版外文资料,如俄、日、阿拉伯等文。丰富的史料为立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在第九章中,论文援引了中文、中译文等许多殷实史料,较充分地论证了古代东方刑罚的残酷性。 二是把古代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联系在一起。该书避免了孤立论法的做法,使法成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都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他们的变化也不断变化的国家意志。这样,书中的内容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古代东方法发展规律,也便于人们正确认识这一法。如在上编中,它从古代东方法与专制制度、私有制和宗教关系的角度,着重反映了此法与国家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客观地解释了古代东方法随着社会形态地发展、变化,也不断发展、变化的史实。 三是论述古代东方法的特点比较确切。作者不是泛泛而谈古代东方法的特点,而是把它与古代西方法的有关内容相比较,在比较中显示特点,因此书中所述的有关古代东方法的特点比较确切。如在第十章中,通过古代东、西方民法的比较,发现古代东方民法在发展中有先发达后落后的特点,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四是考察了古代东方法在近、现代的变化。此书所指的古代东方法包括了东方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两个时期的法律。古代东方法在近、现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书的下编各章均述及到这种变化。尽管所述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源流脉络揭示得较为清楚。这有助于反映东方法的全貌,较完整地知晓它的昨天。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有关古代东方法的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东方法的过去,也可为人们加深理解东方法的今天和展望东方法的明天,提供一个方面的依据。 此书的出版,将为法制史的研究园地又增添一项成果,也把古代东方法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在这一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努力,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古代东方法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泽 1993年1月于沪西丽娃河畔怡然斋 附本书目录: 序----------------------------------------吴泽(1) 绪论------------------------------------------(1) 上 编 第一章 东方法的起源--------------------------(3) 一、 有关东方法起源的一些说法--------------(3) 二、 东方法起源中的三种内容类型------------(10) 三、 与西方法起源的比较--------------------(15) 第二章 古代东方法的种类----------------------(21) 一、 楔型文字法----------------------------(21) 二、 希伯来法------------------------------(24) 三、 印度法--------------------------------(27) 四、 伊斯兰法------------------------------(31) 五、 俄罗斯法------------------------------(35) 六、 中国法--------------------------------(38) 第三章 古代东方法的法律渊源------------------(43) 一、 法典----------------------------------(43) 二、 宗教典籍中的律例----------------------(46) 三、 单行法规------------------------------(48) 四、 有关著作------------------------------(51) 五、 习惯----------------------------------(54) 第四章 古代东方法与专制制度------------------(61) 一、 专制制度是古代东方的基本政治制度------(61) 二、 古代东方法对专制制度的维护------------(66) 三、 专制制度对古代东方法的影响------------(72) 第五章 古代东方法与私有制-------------------(78) 一、 私有制是古代东方法的基本经济制度-----(78) 二、私有制决定古代东方法的内容-----------(83) 二、 古代东方法对私有制的保护-------------(87) 第六章 古代东方法与宗教---------------------(93) 一、 古代东方的主要宗教-------------------(93) 二、 宗教对法律的影响---------------------(98) 三、 法律对宗教的保护---------------------(103) 下 编 第七章 身份法-------------------------------(113) 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身份---------(113) 二、 统治者内部的不平等身份---------------(121) 三、 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身份-------------(129) 四、 有关身份法的几个问题-----------------(142) 第八章 刑法(上)---------------------------(160) 一、 古代东方刑法总概---------------------(160) 二、 一般原则的规定-----------------------(173) 第九章 刑法(下)---------------------------(187) 三、 犯罪的规定---------------------------(187) 四、 刑罚-------------------------------- (203) 五、 东方刑法在近现代的变化-------------- (218) 第十章 民法-------------------------------- (227) 一、 所有权------------------------------ (227) 二、 债权---------------------------------(244) 三、 继承权-------------------------------(257) 四、 与古代西方民法比较及在近现代的变化---(268) 第十一章 婚姻法------------------------------(281) 一、 结婚---------------------------------(281) 二、 离婚---------------------------------(293) 三、 古代东方婚姻法的特点及其在近现代的变化 -----------------------------------------(305) 第十二章 诉讼法------------------------------(315) 一、 司法机构与司法官---------------------(315) 二、 起诉---------------------------------(325) 三、 证据---------------------------------(332) 四、 审判---------------------------------(339) 五、 申诉与执行---------------------------(349) 六、 与古代西方诉讼法比较及在近现代的变化-(356) 后记------------------------------------------(36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