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7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民主是个好东西》等文章显得特别耀眼。细读这些重要文章,最能抓住一年来中国思想界的精要。 一个“好东西”的诞生 2006年12月26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一篇题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日后,这篇2000字不到的短文极大地影响了2007年的中国政治言论走向。 这篇文章原本是俞可平为一本书所作的序言,阐述了民主的实质和内涵,谈论民主的“好”,也谈了民主的“不好”,更点出一些人对民主认识的盲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实,早在2006年9月15日,该文首先在“中国政府创新网”上发表,一周后被光明网转载,一个月后在《北京日报》理论版上以《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为题发表。在《学习时报》再次发表后的一天,该文即被新华网全文转载;次日,又被人民网跟进转载。 这引起了嗅觉灵敏的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幡然醒悟”,并在2007年元旦之后开始转载。 “现在大家终于齐声说了一句大白话:民主是个好东西!难道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吗?”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对此认为,“这真像幼儿园里的一声叫喊,荒废了90年!” 尽管媒体曝光率不高,但是外界一直把中央编译局解读为我国重要的智囊机构之一。而俞可平和中央编译局团队开始大量接受官方委托进行课题研究,有些来自党的最核心机构。外界的逻辑是,身处如此位置的俞可平为何如此“敢言”?是不是某种信号? 对此,俞可平在2007年末的一次讲演中,这样轻描淡写地解释:“我的初衷非常简单,在民主问题上有很多争议,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错误观点,我觉得作为政治学学者,有责任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 温总理“个性化文章” 2007年2月26日,另一篇耀眼的文章发表了。 温家宝总理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回答了必须推动政治改革的种种疑问,并阐述国力急增后,中国应如何在内政及外交上进行改革,以回应外界的“中国威胁论”,而翌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加以刊载。 眼光敏锐的凤凰网发文表示,近30年来,中共高层以个人名义发表政策性宣示文章极为罕见。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主任毛寿龙也说:“总理以个人名义发表这种‘个性化文章’,在改革开放后相当少见,尤其选择在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揭幕前发表这些言论,有特别意义。” 温家宝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文章开篇即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两方面要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稳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此外,“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 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社会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纵观全文,温家宝以“理论”及“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解释中国为什么必须尽快推行政治改革,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既回答了国内近年有关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论,也解释了中国的发展战略。 思想潜流开始奔涌 2007年4月中旬,俞可平再次走上前台,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一文中强调,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推行民主法治。” “跟一年前相比,俞可平这篇畅谈‘中国增量民主’的文章长了,从四分之一版扩至一个整版。字里行间,更显底气。”中新社的报道说。 党内理论专家吴树青则在《求是》杂志上撰文称,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至此,长达半年的思想“潜流”,正式奔涌到河床之上。 4个月后,人们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庄严地承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极具创造性地提出要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全国“两会”时,记者提到俞可平都非常审慎,而十七大的报道中,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已经大量引用俞可平的观点。 2007年是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朦胧之中,人们或许将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