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埃及学研究的万花筒———评刘文鹏教授的《埃及学文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刘文鹏教授的《埃及学文集》(以下简称
    《文集》)已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它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埃及学论文集 ,标志
    着我国原来几乎属于空白的埃及学研究取得
    了决定性进展。
    《文集》是作者从近 10余年发表的数十
    篇论文及有关论著中选编而成的。除了《走
    向法老的王国———代序》及后记外 ,共收入论
    文 16篇 ,其中 3篇分别出自人民出版社、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有关论著 ,其余 13篇则大多发表于《历史研
    究》、《史学理论研究》及《世界历史》等杂志
    上。另外 ,《文集》还备有附录 ,附录中选用了
    一篇译文 ,一篇游记。《文集》丰富多彩 ,涉猎
    甚广 ,可称得上是埃及学研究的一部精彩的
    万花筒。现不妨就其荤荤大端者归纳如下 :
    一、匠心独具 ,成功地构建我国的埃及学
    体系
    《文集》的开篇之作———《埃及学的诞生、
    发展与现代的研究》一文中 ,作者对什么是埃
    及学、古典作家和旅行者的记述和考察、埃及
    学的诞生与发展、20世纪的埃及学 ,尤其是
    对中国的埃及学等问题 ,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和论述。作者从古到今 ,追述了埃及学的诞
    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指出 :“所谓埃及
    学 ,乃是近代兴起的 ,研究古代埃及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一
    门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它既包括古埃及的考
    古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与古文献学 ,又有
    宗教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内容 ;而且还涉
    及到医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和技术史等
    自然科学的各分支。”(第 1页 )
    埃及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 19世纪随着近
    代科学的兴起而兴起的。关于其诞生日 ,作
    者指出 :“1822年 9月 22日 ,法国学者J·F·
    商博良在法国科学院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
    语音的字母给M·达西尔的信》,将他的研究
    成果公布与众 ,宣布象形文字译读成功。通
    常把这一天看成是埃及学诞生日。”(第 6页 )
    虽然埃及学从诞生之日起 ,至今已有百
    余年的历史了 ,然而 ,埃及学作为世界古代史
    学科中的一个分支 ,在我国却刚刚起步。“新
    中国诞生后 ,在 50年代初 ,我国开始注意世
    界古代史专业人才的培养 ,某些院校招收了
    研究生。东北师大受教育部的委托 ,举办了
    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 ,聘请苏联专家讲
    学。”(第 17页 )我国的老一辈专家对中国埃
    及学的创建给予极大的关怀。为了填补我国
    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19 85年以来 ,
    在我国著名史学前辈周谷城、吴于廑和林志
    纯教授的呼吁下 ,经教育部批准 ,在东北师大
    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19 9 1年 10
    月 ,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 ,内蒙古民族
    师院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这
    几个所的研究人员与其他兄弟院校合作从事
    埃及学研究。
    作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
    是历史年代的纪年 ,即年代学。所谓年代学
    “简单地说 ,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
    的时间和计算方法 ,或者说 ,排列时间顺序的
    方法。”(第 21页)“至于古代埃及历史的分期
    问题 ,由于传统影响的根深蒂固和欧洲中心论的歪曲 ,也并非得到完满的解决。因此 ,全
    面地掌握古埃及年代学的发展和新的成就 ,
    科学地解决古埃及历史的分期问题 ,关系到
    我们如何进一步完整地揭示古埃及历史发展
    的基本规律 ,从而加强和提高我们的古埃及
    史研究水平。”(第 21页 )
    作者对埃及年代学的比较混乱而令人头
    痛的特点 ,对断代的依据和方法进行了详细
    介绍 ,并指出了埃及年代学的传统分期法的
    局限性 :“第一 ,仅仅以王朝世系的继承和排
    列为依据……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 ,国家形态发展的不同类型和文化发展上
    的不同特点 ,不能体现出丰富的历史发展的
    本质的内在联系和社会、文明与国家演进的
    不同阶段与规律性 ;第二 ,传统古埃及史的分
    期往往以前王朝文化为开端 ,以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埃及为终结……排
    除了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埃及的历史阶
    段。”(第 31页 )“这种分期法 ,显然是不完整
    的 ,它割裂了埃及本民族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也是不公正的。”(第 32页 )因此 ,作者认
    为“现代的埃及学应该摆脱历史学的束缚 ,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为指导 ,以埃及
    学 (研究 )的新成果为依据 ,修改、补充和完善
    古埃及史的分期问题 ,确立一个系统的、完整
    的古埃及史的新体系。”(第 32页 )
    作者独具匠心 ,成功地构建了埃及史的
    年代学 ,将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分成以下若
    干阶段 :“1 原始社会或史前时代 ;2 阶段和
    国家的形成 ;3 奴隶制统一王国的形成与分
    裂 ;4 埃及王国的发展与衰亡 ;5 奴隶制帝
    国的形成和霸权时代 ;6 帝国的分裂、复兴
    与衰落 ;7 托勒密王朝与罗马的统治。”(第
    3 3— 34页 )作者力排陈腐的“欧洲中心论”的
    长期干扰 ,并对传统的历史学吸其精华 ,弃其
    糟粕 ,进行辩证地吸收 ,从而颇富远见卓识地
    构建了一个完整、系统而科学的埃及学研究
    的新体系 ,这对国际上埃及学的研究也是颇
    具借鉴意义的。
    二、博大精深 ,重点突出
    《文集》涉猎甚广 ,涵盖量大 ,熔古埃及的
    历史学、考古学、文字语言学、文学、艺术、宗
    教、建筑、丧葬等学科于一炉 ,而且还涉及某
    些自然科学。其次 ,时间跨度大 ,囊括了从尼
    罗河流域的人类的出现开始 ,包括史前各文
    化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
    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第三中间期等
    埃及学所研究的不同阶段。再其次 ,《文集》
    涉及社会领域宽泛 ,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
    化、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简直就是
    一部古埃及的百科全书。实堪称博大精深、
    蔚然大观。
    由于世界古代文明距离我们今天较为久
    远 ,加上沧海桑田 ,时事变迁 ,保存下来的古
    代遗物、遗迹等十分有限 ,这都给我们的研究
    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因为距离我们越远 ,
    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考古证据就越少 ,我们研
    究起来也就越困难 ,而且往往众说纷纭 ,观点
    不一。然而 ,话又说回来 ,这恰恰正是学者们
    值得认真研究 ,重点探讨的问题。埃及学也
    不例外 ,其研究的重点显然是有关文明的形
    成及有关城市、国家的产生等重大问题。《文
    集》收录了《论埃及文明的起源》、《古代埃及
    的早期城市》、《古代埃及的早期国家及其统
    一》、《前王朝至早王朝时代埃及墓葬的发展》
    等有关埃及文明早期阶段的论文 6篇 ,在《文
    集》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作者紧紧围绕学术
    界所关注的焦点 ,就某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而
    深入的探讨。
    作者根据恩格斯有关“文明”的概念与含
    义 ,结合埃及历史的实际 ,着重考察了作为埃
    及文明最直接的现象———文字、王权、城市、
    城市国家等的发生、发展 ,探讨了它们产生的
    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 ,从而断定 :“埃及文明
    基本上发生于涅伽达文化Ⅰ之末和涅伽达文
    化Ⅱ时期 ,从绝对年代来看 ,大约是公元前
    3500年以后。”(第 62页 )
    作者针对学术界“古代埃及的早期阶段 ,
    是否存在过城市和城市国家” ,这一模糊不清
    的问题 ,立论鲜明地指出 :根据文字、文物和
    城市遗址的考察 ,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中
    叶以前 ,埃及已出现了城市。”(第 79页 )并对
    人类早期城市起源的共同规律进行了概括 ,
    即“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 ,在不同的
    地方同样可以由不同的乡村发展为城市 ,但
    是其演变发展的时间、规律则可以有所不
    同。”(第 80页 )
    作者还就埃及国家的诞生问题 ,结合最
    新的大量考古证据 ,进行了不失有益的探讨 ,
    指出 :“在前王朝时代的后期 ,涅伽达文化Ⅱ
    时代 ,埃及出现了各自分立的诺姆 (诺姆是指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以某一城市或乡村为中
    心形成起来的城市国家 )。”(第 9 7页 )作者主
    张放弃传统的认为美尼斯是埃及的第一位国
    王之观点 ,因为“美尼斯是具有神话或半神话
    传说性质的王”。最后 ,作者指出 :“那尔迈则
    是考古学上所公认的第一王朝的第一王 ,
    (即 )埃及统一国家的创建者……埃及的完全
    统一是经过了早王朝时代几百年间的 ,长期
    的和反复的上下埃及之间的斗争最后实现
    的。”(第 9 7页 )从而 ,对埃及国家的诞生问
    题 ,做了较为科学地阐述。
    三、高屋建瓴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
    养
    《文集》中的《“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
    古埃及历史的扭曲》一文 ,作者对美国学者魏
    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这部具有反马克思
    主义 ,反共产主义政治意图的代表性的著作 ,
    进行了深刻而尖锐地揭露和批判。
    魏特夫以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自居 ,破天荒地杜撰出所谓的
    “治水专制主义”的理论模式。他旁征博引 ,
    从东方到西方 ,对于所谓的集权力量进行比
    较研究。其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治水社会”
    和“治水文化”。魏氏认为“治水社会就是农
    业管理者的专制制度”(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
    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 89年版 ,导论第
    19页 )在他看来 ,这种农业管理者的专制制
    度就是“最专制的文明” ,因而发明了所谓的
    “治水专制主义”的术语。魏氏把埃及说成是
    “治水农业重要的典型地区”。
    作者根据有关古埃及政治、经济等方面
    的历史论述 ,从其灌溉工程、专制君主与官僚
    主义统治 ,以及集权力量与阶级斗争几方面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魏氏在理论上的谬误及对
    历史的曲解 ,具体表现为 :“魏特夫硬是把阶
    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割裂开来 ,提出了所谓的
    ‘社会对立的情况多而阶级斗争少’ ,企图以
    ‘社会对立’代替甚至抹煞阶级斗争。”“魏特
    夫以法老的‘神权政治’和宗教附属于‘治水
    政权’而抹煞王权与僧侣集团的斗争 ,更是掩
    人耳目、自欺欺人……至少也是将两者的依
    附关系绝对化。”“古埃及社会的阶级对立与
    斗争 ,不论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或者统治阶
    级内部……是始终存在的。在专制主义集权
    力量统治下 ,阶级斗争同样也是历史发展中
    的正常现象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作者凭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过硬的
    理论驾驭能力 ,凭着作为一名优秀的埃及学
    者对古埃及有关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深
    厚的知识积累 ,有力有据地指出 :“古代埃及
    国家并非一开始就是专制主义制度 ,专制主
    义并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更不是由
    于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而形成。”“古埃及国
    家的专制主义的产生和‘治水’或水利灌溉工
    程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治水工程并不决定
    专制主义的产生。”“专制主义制度和官僚主
    义机构的强化并不决定于‘治水强度’ ,更和
    ‘复杂的治水农业’无关。”“别有用心地对历
    史事实的掩饰与回避只能导致科学上的谬
    误。”(第 253页 )
    另外 ,作者还就古代埃及的专制主义政
    权的产生、发展 ,法老如何进行独裁专制统
    治 ,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怎样从事行政管理 ,
    专制主义是否是埃及史上自始至终的、普遍
    存在的经常 的现象等一系列问题 ,对法老埃及的专制主
    义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论述。
    四、视野宏阔 ,积极探索中埃对比研究
    古代埃及与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明国度 ,它们都为世界古代文明的进程作出
    了巨大贡献。虽然 ,中、埃文化具有各自不同
    的传统和特点 ,但是 ,二者在文化发展的某些
    方面 ,也有其相似的地方 ,这是由人类历史进
    程总体上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文集》中收录的《古代埃及与中国的丧
    葬制度类比研究》一文 ,作者通过对两文明的
    有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 ,并结合作者本人在
    中国和埃及的实地访古考察 ,从埃及的金字
    塔着手对中埃两国的丧葬习俗 ,包括尸体防
    腐、面具制作、陪葬模型等诸多方面 ,对两国
    古代的丧葬习俗 ,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类比
    研究。这一类比研究的尝试 ,不仅加深了我
    们对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而
    且也可以看到中、埃人民在丧葬文化上的某
    些相似的创造性 ,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
    出的贡献。正如作者所揭示的那样 ,“中国和
    埃及的丧葬文化 ,不仅反映了两大古老民族
    丰富的想象力和坚贞的信念 ,也充分显示了
    两大文明国家的伟大创造力……” (第 307
    页 )。作者不固守埃及学一隅 ,而是涉猎了大
    量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等 ,显
    示出学贯中西、博学多识的学术大家风范。
    此外 ,《文集》语言通俗 ,行文流畅 ,趣味
    性强 ,使人读起来甚感轻松 ,并在轻松之余潜
    移默化地接受古代文明的熏陶。
    当然 ,《文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表现在
    对专有名词的使用不够一致。譬如 ,作者将
    “Hyksos”一词 ,有时译作“希克索斯”(第 35、
    173、208、222页 ) ,但有时也译为“海克索斯”
    (第 225页 )。此外 ,文章的内容重在埃及历
    史的早期 ,而帝国发展顶峰的新王国时代的
    内容涉猎甚少。如果将来《文集》再版时 ,作
    者对这些细微之处 ,稍加修葺 ,就可谓“白璧
    无瑕”了 ,当然 ,这些不足挂齿的小毛病自然
    是“瑕不掩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