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古典学的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典学的精神
□张治

    《古典学的历史》
    [德]维拉莫威兹 著
    陈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6月第1版
     
    德国古典学学者维拉莫威兹的著作Geschichte der Philologie有了中译本《古典学的历史》(陈恒译),这是件了不得的大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西方古典文学与历史的重视大大提高,“言必称希腊” 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对于西方人研究的他们自己最正宗的古代传统的学问,可惜还没人认真去翻译出一部学术史来。以英语世界目前还不算过时的古典学术通史著作而言,除维拉莫威兹的这部著作之外,也仅有两种比较重要的书,一是英国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的三卷本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二是德国流亡学者鲁道夫·法伊佛的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1968—1976)。桑兹的著作详赡渊博,可谓是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虽时过境迁,问题意识和文献考辨已显老态,但尚无可以取代其地位者。而法伊佛的著作精要妥洽,尤其以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研究受人瞩目,可惜他的著作没有写拜占庭和中世纪的学术史部分。除此之外,像德国学者古德曼的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1902),在定本形制上比其后来的德文版偏小些,但这只是一部提纲或称为书目简录。其他分国、分时代、分学派的学术史甚多,但也不能详述。
    维拉莫威兹的这本书略古详今,是简略的“史论”体。他对早先的史事始末和学者生平大多不会展开来谈,而是以印象和直觉去做点评,这对于大学者而言是一种功力的体现。例如,在桑兹著作中被啧啧称赏的罗马帝国时期“拟古”风气下的语法学著作家,落到维拉莫威兹眼中便只有一句讥诮之言了。而对于少数的大学者,如斯卡利杰、本特利及19世纪的学者,却又不吝笔墨,以彰显其成就。其中,该书对本特利学术生涯的论说要比耶博所写的《本特利传》一书涉及的范围还要广,足见维拉莫威兹之功力与论才。
    另外,此书的字里行间还体现了德国学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围绕着Altertumswissenschaft(古典学)一词展开,Altertumswissenschaft是19世纪德语中出现的新词,它将一切古代世界相关的学科统称为古典学。维拉莫威兹相信学术的认真精神会帮助我们复活已经逝去的世界,而这种复活的意义在于唤醒情感和理想,为现在和未来的时代注入古人曾有过的生气与活力。为何孜孜不倦地校雠异文、训诂古音?为何历尽艰辛地发掘古迹、誊录碑铭?为何要将古人遗献,哪怕是只字片语的残篇零简视如珍宝、集缀成册?就此而言,虽Altertumswissenschaft一语为新造语,但就其精神而言,绝不仅限于19世纪以后,亦绝不限于日耳曼之学术界。事实上,此书德语原题中的philologie更能说明这种精神传统。
    一般说来,philology译作“语文学”,以区别于“语言学”。欧陆学界的philologie有一古老来历,即古希腊文的          ,字面上解为“对言辞的爱好”、“喜好修饰文词”,最早见于柏拉图。而使之成为学问、学术之代称,并以          (语文学家)自居的,则是自亚历山大里亚的博学之士Eratosthenes开始的。此后,拉丁语世界也出现了philologia和philologus,嗜好文词、信而好古的学术精神推动着知识的发展和分化。公元5世纪时,Martianus Capella写了一部名为《斐萝萝嘉与墨丘利之联姻》(de nuptis Philologie et Mercurii)的梦幻传奇般的寓言体语法学著作,在中古早期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说的是,司掌传达和解释的神使墨丘利发愿求一妻子,日神力荐一位睿智无比的少女,名为斐萝萝嘉(Philologia)。新娘被引领至神界,显形为言辞之女神,七位伴婚少女分别是语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术、天文学和音乐,这正是中古人文七艺的人格化身。1777年,F. A. Wolf立志要做一名“语文学”专业(当时并无此专业)的学生,从此方发展出近代意义上的语文学这门学科。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碑铭钱币、考古文物、纸草文献等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料,纸上之学问也更有赖于地下之新材料的佐证,但是以训诂学、考据学为支撑的φιλολο之精神尚未磨灭。因此,不仅Wolf对语文学情有独钟,法伊佛亦是如此。在成书之日,法伊佛在前言中依然标举的是philologia perennis(永恒的语文学)。可见“语文学”作为一切学问之始的地位已经深入人心。
    译者系西学名家陈恒,著译成果很多,且热心于组织学术翻译事业。此中译本包含着他的趣味,令我们十分感佩。但翻译中存在一些瑕疵,主要集中在人名绰号、教会神职、典籍题名和专业术语上。下面列举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人名、地名类】Georgius Choeroboscus当译作“豢猪者”乔治、Thomas Megister宜译作“大师”托马士,Monte Cassino译作卡西诺山,与蒙特卡罗无关。
    【术语类】patriach当译作“宗主教”;prosodic不是“做诗”,而是“作诗”之法,即诗的格律;epigram可译作“警铭诗”、“隽语诗”,未必是“铭文”;“花园学派”宜还原作伊壁鸠鲁学派,否则上文的Stoa也该译为“柱廊学派”。
    【题名类】Photius的Bibliotheca不是文献目录学的《书目》,而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故而可译为《群书集缀》;亚理士多德在拉斐尔画中手拿的是《伦理学》(Ethics),而不是《论理学》;Scaliger编纂的Triumviri amoris译作《三种爱情》不合适,此书是Catullus、Tibullus和Propertius三人的情诗集,应译作《情诗集三种》之类才好;将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译为《奥古斯都历史铭文》显然不对,可按照王涣生的译名作《皇史六家》;Statius的Silvae是《诗草》(周作人)或《诗林》(钱钟书),而不是《杂录》;Lexicon Cantabrigiense应译作《剑桥藏本辞书》;众多的Anecdota,都属于文献辑录,类似我们中国的《汉魏遗书》,而不是轶事汇编;拜占庭君主的De caerimoniis不是《论崇拜》,而是他编辑的一系列百科全书中的一种《仪礼类书》;Leonhard von Spengel与令人羡慕的著作和艺术品无关,而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修辞术著作的汇编;西塞罗的De finibus不是《论死亡》,而是《论目的》或从中译本作《论至善与至恶》。
    另外,中译本的译注虽多,但略嫌草率,且有些不能起到补充解释正文的作用。英译本译注也有一些被翻译了出来,偶而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