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5 期 16 版“书品”文章之一。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2010年12月21日日本学者绪形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康">康ersonName>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思勉人文”讲座。绪形康,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神户大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著有《中国现代的思想:1991—2003》、《论危机:1926—1927》、《孙中山与南方熊楠》等。 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在新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中,讨论了如何看待16世纪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的问题。书中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我以为有着开创性的、别开生面的阐述。同时,该书关注并且反思了学界对于过去500年的世界历史的看法,在这方面也做了重要的尝试。 帝国博弈中的世界体系 韩毓海关于“漫长的16世纪”的看法,主要是受两位欧美著名历史学家的影响。1977年,美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漫长的16世纪”这个说法,在我的印象中,是沃勒斯坦率先把世界经济体系时代,即公元1500年前后到1850年代,看做“漫长的16世纪”。加州大学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彭慕兰">彭慕兰ersonName>先生在新著《近代的多元化》里说,不应该把1500年代看做世界经济体系开始的时代,应该把1350年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开始,即把1350年到1850年这500年作为一个“漫长的16世纪”。他说,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大转变的“多元时代”——中华帝国、俄罗斯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 “世界性帝国”对欧亚大陆的统治还处于巅峰,而同时,欧洲的英国、法国已经开始构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韩毓海比较、综合了沃勒斯坦和彭慕兰的论述,他的著作的第一部分就叫“漫长的16世纪”,言外之意是,沃勒斯坦和彭慕兰两位说的“世界经济体系”应该是从1350年开始,因为世界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与世界性帝国的博弈中、在世界帝国的框架里面生长、发展出来的。 马克斯·韦伯认为,过去的经济体系中固然有商人资本,但商人资本却不会考虑合理的经营性,如此就不能把商业资本引向产业资本。他说,中国过去也有商人,但是商人挣到钱后马上就花了,没有合理地发展自己,结果商人资本不能发展为产业资本,所以在中国不能产生出资本主义。 韩毓海不认同韦伯的看法。16世纪是英国农奴土地所有制极度残暴的时代,从欧洲经济的历史来看,最落后的英国经济反而走向先进,是由于国家的“圈地政策”所造成的土地资本化。相对来讲,中国在那个时代比较强调“永佃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较小,缺乏由失地农民造成的无产阶级向产业化的城市集聚,缺乏人口和财富向城市和产业集聚。随后产生的“漫长的19世纪”的内涵——产业资本、产权私有,这些都是民族国家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商人资本、手工业经营理念自动“合理化”的结果——这是韩毓海指出的关于从漫长的16世纪到19世纪转变的一个重要内涵。 侵略与金融秩序的确立 整个漫长的16世纪,世界地图和世界经济基本上都很稳定。到了1850年代,英国开始向海外进军,我们把这个新的时代叫做漫长的19世纪。韩毓海认为,这个时代,欧洲国家、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背后有军事力量和金融力量,他们之所以把自己描绘为文明的,是因为在野蛮的侵略背后,有着我们今天所说的金融和虚拟经济的“文明”。所以,这种侵略也有金融秩序的确立。 漫长的19世纪的内涵,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世界资本市场的产生,而这就涉及武力与金融结合的问题。韩毓海谈到了中国的山西商人和山西票号(人们经常把它当做银行的起源)。山西票号和西方的私人银行有哪些区别呢?韩毓海将中国银行和英国银行作比较,通过比较,他认为,最简单地说,山西票号从来没有投资过战争,但是欧洲私人银行主要投向国家战争,然后获取战争红利。这有非常大的差别。 通过比较山西票号和西方私人银行,我们可以描述漫长的19世纪的兴起。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可以说是推动着一个战争债务体制的世界,是通过这债权体制为战争融资来产生的现代资本主义。我们知道,尼采也曾经把资本体制的核心,说成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而在中国,不必说漫长的16世纪,就是1850年以来,也从来没有发展过这种以战争来发展的金融体系,这也是东方各个国家被压迫、盘剥的重要原因。这是非常精彩的分析。 “近代”范畴关乎中国的未来 只有结合“漫长的16世纪”的视野,关于“近代”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才真正有创意。因为“近代”不是“现代”,它是古代和现代的过渡,如果把它计入古代的话,鸦片战争也可以计入古代;反过来,如果计入现代,鸦片战争乃至更早的时期也可以看做现代。沃勒斯坦说世界经济体系自1500年开始,彭慕兰则说现代世界体系自1350年开始,日本专家沟口雄三先生也说,明末清初即16世纪前后中国开始进入近代,而日本中国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先生的说法更有意思,他说中国的近代由宋代开始。宋代无论在科学技术、普适价值、海外贸易和市民社会诸方面,都与现代世界最为接近,起码比西洋更接近。 实际上,“近代”从何时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那里,始终都有“近代”这样一个范畴,这个近代不是现代、不是古代,甚至也不仅仅是从古代到现代的一种过渡,我以为近代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近代”的提法以及保有“近代”这样的视点方才更为重要,它关系着中国能不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洋的现代道路。比如说,不进行军事侵略和殖民,不把农民残酷地消灭掉,不大规模地破坏自然资源,最终就不受资本积累逻辑的绝对支配、控制——也包括分享的、共享的发展模式。毕竟,有一个既不是古代也不是现代的历史分期概念——“近代”,把它放在我们以后的讨论当中,慢慢地我们才能更明确地、更客观地来描述亚洲的、中国的历史。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海龙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