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初埃及学诞生以来,学界对其始终缺少一个明确而又详细的界定。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该专业的建立和学位授予情况,但没有哪一所著名学府敢于对学科本身作一盖棺定论的结语。这并非简单出于严谨学风而避免狂妄之举,乃是埃及学内在的复杂性使然。对于埃及学,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视为研究古埃及的一门学科,包括日常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经济、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显然,从如此宽泛的界定来看,意欲对埃及学发展历程作一详尽全面的阐述实属不易。纵览国内外学术界,不乏历史性的埃及学著作,却鲜有关于埃及学历史的专论。在埃及学起步较晚的中国,《法老与学者:埃及学的历史》(以下简称《法老与学者》)一书可谓这样一本有关学科历史的专门论著。 此书不仅填补了我国埃及学发展史的一大空白,从更深远的视角来说,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埃及学的研究状况与水平。与以往不同,笔者认为其独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宏观与微观的相互映衬,横向与纵向的完美结合 历史是人的足迹。埃及学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文明学科,正是人类不断探索求知的结果。一路步履维艰的发展历程,有利欲熏心的强徒劫匪,也有无数甘之如饴的学者身影。不管是最初的疯狂劫掠,还是后来的科学考察,无疑都为世人进一步揭开了古老埃及的神秘面纱。18世纪末,拿破仑别有用心的埃及之旅,以坚船利炮第一次大规模地击溃了古埃及自我屏蔽的“堡垒”,与之而来的大批学者,尽管更大的兴趣还是在于收集、变卖异域的珍宝来获取高额利润,但他们一路写写画画,并在回国后集结成册,定名为《埃及记述》将其出版。拿破仑“雄心勃勃的军事征服无意间令他承担了首次科学探索的伟大使命”,从而为埃及学的诞生拉开了序幕。伴随远征进入人们视野的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最终成为开启古文明之门的密钥。商博良对罗塞塔石碑的成功破译,使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献资料得以解读,人们可以从更加科学直观的角度来对古埃及文化加以审视,进而逐渐摆脱原本迷信肤浅的认识观。科学意义上埃及学应运而生。 反观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是历史的主角。恢弘的时代巨制下,总有各色里程碑式的人物粉墨登场,他们毁掉一代历史,又重塑一段经典。埃及学不管是在学科意义上,还是就本身发展过程而言,都脱不开历史的辖域。它是宏观历史与微观人物的结合体。因此,当看到《法老与学者》一书时,不禁深感著者的透彻见解。故而,书中最终选择以“人”为切入点,以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典型学者为主线,由点及面地将整个画卷依次拓展开来,呈现出时代面貌下历史的细枝末节。 埃及学不是埃及学家的专利,也不是单一的考古学探索,许多其他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技术支持随认知的需要先后投入到该领域中来,使其日益发展为一门兼容并包型学科。面对内容庞杂、历程曲折的埃及学发展史,如何展现?笔者认为《法老与学者》一书做出了恰当地处理,书中巧妙地将横向——埃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埃及考古学、语言文字学、木乃伊研究,与纵向——埃及学的阶段性发展:前埃及学时代、18世纪末的发轫、19世纪初的建立、19世纪中后期的迅速发展、20世纪的发展现状等相结合,利用小中见大的手法,为读者理清了整个发展史的脉络。
二、通俗的记叙风格,专业的学术内涵 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有着绵亘三千余年的漫长历史。虽然近两个世纪以来对埃及的探险和研究从未终止,但自身复杂的思想文化也不免令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蒙娜丽莎的微笑,使人折服的同时也倍感迷惑。相应地,由人类不断探索而衍生出的埃及学,也不免弱态含羞,在多数人的脑海里只是个模糊的概念。针对目前广大读者对埃及学认知范围和深度的有限性,《法老与学者》一书采用了科普类读物通俗的记叙风格,在介绍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时,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又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如对早期埃及探险家贝尔佐尼搬运胸像时整个经过的再现,“我用四根杠杆抬起胸像,把运送架塞到胸像下面。等胸像慢慢放上架子之后,我再让他们抬起架子的前部,在底下放进一根滚棒,后部亦如法炮制。……当地的农民早看惯了加法尼(Caphany,即当地人给巨像起的名字),以为它永远不可能被搬离。当他们看到巨像移动时,都惊叫起来。尽管巨像移动是他们自己使劲力量的结果,他们却以为是由于魔鬼之力。他们见我在记笔记,便认为我在施魔法指挥这项工程……!”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总是令人手不释卷,反复品味琢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书就是一本肤浅的入门读物,细细读来,不难窥见著者本人在埃及学认知上的思想火花,每个章节、每个阶段,甚至于每个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态度与看法。同样以介绍贝尔佐尼为例,除了他的那些逸闻趣事,其中也不乏专业的学术观点,“这种朦胧的考古意识的出现对当时那个时代来讲却是极为可贵的。我们评价贝尔佐尼不能脱离他生活的年代,而且‘不能忘记有些重要的发现主要是他的功劳,而人们又从这些发现开始,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有的至今还继续进行’。” 借用瑞士学者苏珊·比克尔的话来说,“这部作品详细地追溯了埃及学的多重演变:从古代希腊人的勘察到如今人类科学的一个分支,充分展示了认知古文明的多种途径,不仅趣味横生,而且对现代学者也有适当的指导作用。”
三、紧跟前沿、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后来的摄影摄像、动态跟踪,从先前的简易解剖,到当代的X射线、CT扫描、DNA检测,埃及学也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木乃伊研究,在埃及学探索范围内已成为考古学、病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的交叉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图坦哈蒙身世之谜、死因之谜,由于近年来木乃伊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逐渐迎刃而解。无疑,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使得埃及学研究较之以往更富前沿性。对此,《法老与学者》一书除了对热门的木乃伊话题详加探讨之外,还就纸草文献、碑志铭文、学科机构等相关问题向读者展现了近几十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学术动态。 埃及学的成长史最初就是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今天世人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成就均来自西方人的贡献。东方的文明古国虽然有之悠久的历史,但却对历史本身了解甚微。在埃及学研究上,中国甚至尚不及日本的发展速度和关注程度。目前中国的埃及学还停滞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日本已于近几十年开始了他们的科学考古之路。这种情况当然与该学科在我国建立时间尚短、经费暂且有限不无关系。就此话题,“埃及学在中国”一章立足当前国内埃及学发展现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增加交流机会、加强实地考察、扩展图书资料等,表达了对中国埃及学发展巨大潜力的美好希冀。 同时,著者也深刻认识到,西方的研究底蕴和技术优势令他们在该学科上拥有了更加权威的话语权,对于在埃及学领域刚刚起步的其他国家而言,借用西方国家的研究资料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此,书中结语部分提出了“谁的法老?”这样的质疑,不啻为对当前学术界的理性思考和我国埃及学发展的一大警醒。 掩卷闭目,静自沉思,历史滴答的脚步依然在耳畔回响。而一场别有他图的战争、一次坚信不疑的科学探索,因其无意间承担的伟大使命,令一路上的脚印踩得更深更重。《法老与学者》一书,为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又一个深浅斑驳的足印,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片弥足难忘的印迹。 面对范畴宽泛的埃及学研究,如若通过一本著作试图展现其全貌,相信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本书尚且只是对整个发展史的概览,其中对埃及学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多个方面仅有只言片语或未加提及。对此,笔者以一个忠实读者的心情希望著作人将来有机会出版有关丛书,更加全面详尽、客观真实地凸现埃及学发展的生动画卷。
(本文作者王鸿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