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中,马克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可谓一朵奇葩。该书以精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对文明史的撰写,古已有之。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于1756年写成《风俗论》,此书可谓文明史的滥觞。20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完成巨著《历史研究》,这是一部 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此后,学者们纷纷尝试写作世界文明史,尽管这些著作从各自的角度对世界文明史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解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真正的世界文明史既不是各个文明的历史的总和,也不是包罗万象的人类史。因此,《世界文明史》在撰写过程中,力图避免两种极端趋势的影响,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构建一种与众不同的阐释。 作为一部文明史,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据统计,文明一词有上百种解释,对文明的不同定义,会形成对文明史的不同架构。在《世界文明史》中,“文明”被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既包括物质的方面,也包括精神的方面,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这就意味着这本《世界文明史》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的历史。在内容上,该书不仅囊括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而且论及文明之间的交往。在空间上,该书立足全球,东西并论,既包括欧美,也包括亚非拉。在时间上,该书从古典文明纵论到现代文明,按照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把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而以此把全书分为三编。在农业文明时代,该书重点谈论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等,此外还另辟一章,专门谈论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在工业文明的兴起阶段,该书在论及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后,从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化时期的西欧文化几个方面谈论西方工业文明,接着谈及俄罗斯文明的重要特征、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等问题。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阶段,该书首先陈述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这样一个背景,然后分述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俄罗斯的新文明、拉丁美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工业文明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演进、东亚文明的演变、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非洲争取文明复兴的努力。可见,该书在时间主线的贯穿下,把世界文明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结合起来,以历史的方法解读世界文明的多重性。 《世界文明史》的主要编者均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知名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全书主编马克垚教授是世界中古史方面的权威,以研究封建社会见长,著作等身。副主编高毅教授是法国史方面的专家,对法国大革命有独到见解。关于各编的主编,朱孝远教授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对世界中古史,尤其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颇有研究,颜海英副教授以世界上古史见长,专攻埃及历史,郑家馨教授专攻非洲史和殖民主义史,郭华榕教授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从事欧洲近代史,尤其是法国史研究多年,卓有建树,董正华教授师承中国现代化理论开山鼻祖、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教授,以研究现代化理论见长,兼攻东亚历史,许平教授主攻法国史,尤其是19世纪法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已有多部著作出版。不仅如此,为了使此书线索清晰,内容详尽,编者们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仅构筑框架就花费了两年时间。 撰写中国人的《世界文明史》,反映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思考与解读,这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要求历史学家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用新视角重新考察世界文明的新趋势。西方学者在撰写世界文明史时,或多或少会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正如张广勇教授和马克垚教授指出的,虽然斯塔夫里阿诺斯试图“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看世界”,但是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遗留有西方中心论的痕迹。该书的作者均是中国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东方式的思维,该书以中国人、东方人的立场探讨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研究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互动。当然,本土化不是宣扬自我中心论,要把历史研究和道德批判区分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