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后 记 本书译者在即将完成译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的时候,又接到了译注希罗多德《历史》的任务。时光如梭,寒暑三易。这期间,译者在缙云山麓、嘉陵江畔的小屋里,日夜兼程、专心致志地从事着这项艰苦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如今我终于忐忑不安地呈上了这份答卷,敬祈海内外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希罗多德自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的著作是西学名著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亚细亚特别是西亚、北非、希腊以及东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文明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千多年来,后世学界对于希氏的学术成就一直争议不断,对其评价分歧颇多。希罗多德有生活在西亚、生活在波斯帝国境内甚至是作为波斯帝国臣民的背景;而他又是一位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见解并且是极富探索精神的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后世某些西方学者对他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 译者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希腊历史文化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也发表过40余篇相关的论文,数年前也主持译注了修昔底德的著作。然而,这些艰苦的工作非但没有使我退缩,相反,它一方面更加激起我探索希腊文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几分把希腊的文明成果和正确知识介绍给中文读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希腊文明,译者虽然做过一些思考和研究,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初学者。因此,译者目前的基本想法依然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有关希罗多德著作的正确知识,介绍给广大的中文读者。 近代以来,国际古典学者对于希罗多德著作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出版过许多精深的研究成果。关于希罗多德著作的西文译本、注释本以及相关论著难以胜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参考了《劳易卜古典丛书》希腊文版以外,还参考了以下著作。 1.G. 罗林森之英译本(Francis R. B. Godolphin Edt. The Greek Historians,Translated by George Rawlinson,In Two Volomes,New York,1942,简称“罗译本”); 2. A. D. 哥德利之希腊文英文对照译本(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va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1,Herodotus,In Four Volumes,Translated by A. D. Godley,简称“哥译本”); 3.W. W. 豪和J. 威尔斯的注释本(W. W. How and J. Wells,A Commentary on HERODOTUS,In Two Volems,Oxford,1979); 4.G. 罗林森之注释本(History of HERODOTUS,by George Rawlinson,In Four Volomes,London,1862) 5.S. 霍恩布鲁尔、A. 斯鲍福斯主编:《牛津古典辞书》(S. Hornblower & A. Spawforth,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3rd Edition Revised,Lond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P. 格利玛尔:《古典神话辞典》(Pierre Grimal,The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 Translated by A. R. Maxwell-Hyslop,Oxford,1988) 中国学者对于希罗多德其人其著的译介工作始于19世纪末。新中国建国以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以铸">王以铸ersonName>先生翻译的全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5年第9次印刷),2005年版重印本除了把原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以外,译文的正文和1959年版只字不差,因而可以说,这个译本依然完全保持20世纪50年代的原貌。正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以铸">王以铸ersonName>先生所言,“我介绍此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②]然而,近50年来,国内外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甚至汉语语法和词法在这期间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学界对希罗多德其人其著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们在译注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介绍,以适应学术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王译本是多年来中文读者所惯用的译本,因此本书译文凡是明显与王译本不同的地方,我们大都加以注明,以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另外,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敦书">王敦书ersonName>教授的选译本,精选了第7、8卷的部分内容,加上了小标题,译文准确、流畅、典雅、传神,是译著中的精品。它作为《外国史学名著译介》之一种,[③]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我的老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孙培良">孙培良ersonName>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古代波斯史专家,通晓古波斯语以及多种现代西语,对古代西亚、中亚历史文化以及中西交通史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孙">孙ersonName>先生曾经认真研读过希罗多德《历史》多种外文本(如笔者手头有其读过的罗林森之英译本及4卷本的注释本),并留有不少的批注(实际上是其研究心得)。另外,国内的西方史学史专家,特别是张广智教授、郭小凌教授、杨俊明教授、陈德正教授、陈新教授等的研究成果,译者也曾予以认真学习和借鉴。译者在译注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以上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我们注意到,希罗多德的著作不仅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以及一些业余爱好者的关注。其中有一位笔名“静斋”的学者,他在两年(2005年6月~2007年5月)的时间里,先后在自己的博客(http://LiptonTea.bokee.com)上连续发表“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25篇以及其他相关讨论文章,累计字数估计超过40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就希罗多德著作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静斋”先生广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都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注释,主要有3个主要来源:一是“罗译本”的注释,由于数量最多,因而没有特别加以注明;二是译自“哥译本”的一些注释,注明为“哥译本注”;三是译者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工具书和自己所接触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编撰或者编译而成的,其中也多少包括译者的一点点读书心得,还有一些不同译本的不同译法,以及英译者、汉译者的一些明显的误译等等,皆以“译者注”标出。译者希望这些注释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内容。书末的索引,主要根据哥译本、罗译本和正文内容编译的;书末的综合年表,收录了公元前4世纪末以前希腊以及古代近东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这样,也许可以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些许方便。原著中的度量衡,特别是长度单位,大都换算成为公制,以求更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此外,本书的9幅地图,均采自于R. M. 胡特琴斯总主编:《西方世界名著》(R. M. Hutchins,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第6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15~324页。 顺便说一下,就我们目前的学术国情而言,外国名著和史料的移译工作依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按照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译著似乎是不在“学术成果”之列的。这自然又给我们的工作平添了几分难度。事实上,拙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出版,在学界受欢迎的程度实在出乎译者意料之外,而这又增强了我加倍努力的信心。译事之难,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理解的。这一点,我的同窗好友、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在《封建社会》中译本的 “译后赘语”中有精彩的高论。[④]话虽如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凡是有利于发展学术、提高学术水平的工作,都应当义无返顾地去做,而且要全力做好。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在自己学术成长道路上一直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三位恩师。他们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永采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兴运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敦书教授,他们分别是我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我多年来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诸位恩师的心血。尤其是王敦书教授,不仅一直关怀、鼓励我,还把自己购买和珍藏的多种重要文献资料,慷慨相赠,为我的译注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黎冬梅女士,没有她的长期一贯的支持、鼓励和付出,我是无法完成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的;同时也感谢犬子徐海涛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为本书提供了出版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晓旭副教授校对了书中的部分希腊文词语;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陈思伟(现任教于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陈彬强(现在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工作)翻译了部分注释;他们和张素军、颜旭、隋娟等都阅读了部分译稿,并且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谨此一并致谢。书中出现的所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当然是一概由我负责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