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两者[历史和诗歌]的真正差别在于一个叙述了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了可能会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富有严肃性,因为诗意在描述普遍性的事件,而历史则意在记录个别事实(ἀλλὰ τούτῳ διαφέρει, τῷ τὸν μὲν τὰ γενόμενα λέγειν, τὸν δὲ οἷα ἂν γένοιτο. Διὸ καὶ φιλοσοφώτερον καὶ σπουδαιότερον ποίησις ἱστορίας ἐστίν· ἡ μὲν γὰρ ποίησις μᾶλλον τὰ καθόλου, ἡ δ᾽ ἱστορία τὰ καθ᾽ ἕκαστον λέγει)[①]。且不论诗歌,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阐释了历史书写的两个重要见解:秉笔直书,不扬善,不隐恶,还原历史真实;史学就是史料学,讲究详赡精微,拒斥宏大叙事。以这样的原则来考镜时下的历史书写,无疑无数的历史书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它是主题先行的叙述(而且只是有限的几个主题),事实在作者的有色眼镜下扭曲了真面目,它是西绪福斯式的荒谬叙述,写文学就是写第101遍的荷马、鲁迅,写哲学就是写第101遍的庄子、海德格尔。没有新方法,没有新观点,没有新材料,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也只能证明出版业的繁荣昌盛,此外的意义付诸阙如。 上面的感慨来自格莱夫斯《中世教育史》的阅读经验,在书中欧美中世(此处的含义不同于习见的中世纪,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6世纪至18世纪)教育的发展如同一组风景画一样一一在眼前展现,色彩斑斓而又法度谨严,它和我们此前见到的骨架式的教育史著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此书的内容异常详尽富赡,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陌生的素材,不但讲述一般西方教育史都会提到的阿奎那、伊拉斯谟、拉伯雷、路德、夸美纽斯等名家,也大量记载了一些历史上的“失踪者”,如亚尔琴、赖伯讷、克里索罗剌、文斐林、缪克士脱、来迪克等。不但提及教育大家们的思想认识,更要涉及他们具体的教育实践;不仅仅是论述学理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展现教育制度、课程设置的沿革;不单单叙述教育的演变,还要牵连帝王的政治举错、宗教的思想改革、人文思潮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如此宏富浩繁,作者却能任意驱遣,巧妙裁剪,进退有度,读来没有任何滞塞之处,令人不能不叹服。 读史的趣味也许在于细节的呈现,让我们了解一些前所未知的好玩之事。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不时会有这样的惊喜,比如会看到查理曼大帝如此威风,但在学习希腊拉丁语时也不得不把小册子藏在枕头下以备暇时温习,和你我儿时没什么差别。现在所谓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原来起源于“七通艺”,其前“三支”(Trivium)是文法、修辞学与辩学,后“四支”(Quadrivium)是算术、几何、音乐与天文学。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来自意大利的萨勒诺(Salerno),它以医学研究著称。蒙田、洛克、卢梭都主张“苦练法”,让儿童冬天著单衣,夏天晒太阳,以磨砺意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是这些无数的细微之处体现了历史书写的价值,读者不仅增长了知识阅见,也收获如沐春风的美学快感。 严格的学术写作应该是描述性的,不夹杂大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然就缺失其客观性、真实性。本书作者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但在写教育史时从不随意以自己的见解屠宰奸污别人的思想,尽量做到“同情的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历史地对待历史,在历史的语境中书写历史的现实,具体地描述教育史上的思想、事件,在关键处征引原著说话,而不是添加自己的按语。在这一点上和史上著名的失败的历史写作——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形成对照,用金岳霖的话来批评罗素,则应该说:“哲学要有成见,而哲学史不要成见。哲学既离不了成见,若再以一种哲学主张去写哲学史,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所写出来的书无论从别的观点看起来价值如何,总不会是一本好的哲学史。” 这只是论及哲学史写作,但也可以作为其他历史写作的法则。 本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作者的写作素材大量来自原始文献,计有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等,不是得自英语译本,更不是从二手材料转引。在此涉及到一个古典研究的学力问题,假若一个西方学者不能读汉语的《论语》,我们完全可以怀疑其汉学研究,如果一个人不懂古希腊语、拉丁语,研究西方古典历史如何成为可能?在国内翻开一本中世纪历史的著作,无不从法兰克讲到俄罗斯,再及阿拉伯,再及印度,再及日本,可是作者是否学过四五种语言,有没有研读过任何原始资料;就算以汉译本为参考,但是海量古典文本根本没有汉译本;即使有汉译本、英译本,它们究竟是不是可靠的依据?一个朋友在谈及以译本作研究根据时说:“从听闻过雄狮怒吼的鸟的嘴里,您只能得到的是鸟儿婉转的啼鸣。”由此可见,认真扎实的古典研究必须具备古典语言的功底,而这恰恰是作者格莱夫斯[②]的优势所在,他曾经在塔夫茨大学担任希腊语和古典语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中世教育史? 或许其意义有二:第一,给中世纪正名或者纠谬。历史叙事有三种,一种呈现真实,一种遮蔽历史,还有一种胡言乱语,不知所谓。中世纪,“黑暗”的中世纪正属于被遮蔽被误解了的历史,热爱真理(希腊文为aletheia,即去蔽的意思)的我们有责任拂去蒙蔽在中世纪的层层尘灰,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中世纪虽然进步缓慢,但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是历史演进到今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能以黑暗二字轻易抹杀。单就教育来讲,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大学制度的创建、经验归纳的科学方法等等,无不有赖于中世纪学者的劬劳,而这些全是现代社会得以兴起的奠基。 第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真正历史都是当代史”(Ogni vera storia è storia contemporanea)。当代中国大学理念、大学改革的讨论风风火火,但好像没什么人真正关注大学的来历和传统,比如说不出University的拉丁词源,也不清楚大学制度诞生前西方如何进行教育以及诞生后进行了什么样的沿革。如果没有历史的回顾,没有就一些基本问题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认真的有价值的探讨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温习教育史,其目的就在于从历史的演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真切地认识理解整个教育体系围绕着人才培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种种改造,做现在我们思考研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的家庭作业。 [①] 英译:The true difference is that one relates what has happened, the other what may happen. Poetry, therefore, is a more philosophical and a higher thing than history: for poetry tends to express the universal, history the particular. 法译: Cette différence consiste en ce que l'un parle de ce qui est arrivé, et l'autre de ce qui aurait pu arriver.Aussi la poésie est quelque chose de plus philosophique et de plus élevé que l'histoire ; car la poésie parle plutôt de généralités, et l'histoire de détails particuliers. [②]格莱夫斯(Frank Pierrepont Graves, 1869-1956),美国教育家,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1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1-1896年在塔夫茨大学教授希腊语和古典语文学,1896-1898年任怀俄明大学校长,1898-1903年为华盛顿大学校长,还先后任职于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其专著有《希腊语初步》(A first book in Greek)、《中世纪前教育史》(A History of Education Before the Middle Ages)、《中世教育史》(A History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Times) 、《现代教育史》(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