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世纪40年代,纪念馆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不足200人的村子,名为“白石龙”,800多名中国当时最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奇迹般躲避了日军的搜捕,从沦为敌占区的香港逃离,在附近的茅寮里安营扎寨,然后跋涉千里,走进大后方。深圳市龙华新区的小巷深处,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门口的铁牌上标注着“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这个院落里,并排着数间茅草搭成的小屋,说明牌上依次为“公木坑兵工厂遗址”、“草寮招待所遗址”、“后方医务所遗址”。草屋旁边,是一间200多平方米的钢铁结构的展馆,其中的陈列室中,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物品——几沓纸张、一根扁担、两只水桶,墙上的几十张人物照泛着历史的灰黄色,凑近一看,都是在中学课本中被反复提及的“大家”——茅盾、邹韬奋、范长江、戈宝权…… 身陷敌占区 1941年,香港。 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多,但此时这座英国人治下的租界城市还未见硝烟。 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本空军就在香港启德机场扔下了炸弹,当时机场停驻了三架鱼雷轰炸机和两架水陆两用机,这已经是英国在香港的全部空中军事力量了。在短短5分钟的轰炸后,它们尽数被炸毁。而当时驻防在南海的两艘英国军舰“威尔士王子”和“击退”号,也迅速被击沉。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夏衍与田汉、王莹等合影。 由夏衍、金山、司徒慧敏组成的“旅港剧人协会”的几位成员当时都住在启德机场附近,据司徒慧敏后来回忆,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轰炸机场的时候,他们都“弄得很狼狈”,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想到在最危急的时候该怎么办。” 日本陆军同时从新界的青山公路和城门炮台推进,只花了5天时间就占领了新界和九龙半岛,开始轰击香港市区。18日22时,日军从北角、太古等地登陆,一个星期后的25日,港督府扯起了白旗,香港沦陷。 这一天,本应是香港人习惯合家庆祝的圣诞节。 香港刚刚沦陷,日本的“南支派遣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圈”就在报纸上登出了启事:“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一个文化特务还在香港的各大电影院打出幻灯“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晤”。 为什么日军要搜寻这些文化人?深圳“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馆员黎金良说,“日本侵略中国是这样一个思路:不仅要完成军事上的占领,而且要在精神上让中国屈服。” 据他介绍,1941年在港文化人中的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年代从重庆、桂林、上海等地来到香港的。他们中的部分人因揭露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而受到政治迫害,这才举家搬迁到当时处在英国治下的香港。 随着大批文化精英的到来,香港出现了一股蔚为大观的文化风潮:范长江办了《华商报》,邹韬奋、茅盾、夏衍编辑了《大众生活》,乔冠华、郑一声主持了“香港中国通讯社”……他们继续着抗日讨顽的舆论战。“皖南事变”后,柳亚子、何香凝等国民党元老联名发出致蒋介石和国民党中执委的公开信,邹韬奋、茅盾、范长江等九人发表了《我们对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他们的这些活动引起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因此,日军名为“邀请”,实为诱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