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简论陈衡哲《西洋史》历史教科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陈衡哲绝对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人。她是唯一一位为中学生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女性作者,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她依照新学制为高中学生编写的《西洋史》。更重要的还在于,陈衡哲的《西洋史》,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是一部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历史教科书。这种鲜明突出的特色,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历、思想主张、拥有的非凡学识和智慧,及其特殊的“女性角色”,有着密切联系。
    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和分析上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西洋史》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一大“亮点”。具体而言,陈衡哲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全部历史教科书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从女性的角度、女性的立场去论述历史进程的作者。就笔者所检阅到的全部民国历史教科书版本收藏最多的北师大图书馆来说,这一结论是实事求是的。这种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和分析上的“女性”视角,恰恰反映了陈氏史学研究中独特的价值导向和历史解释。这种价值导向表现在,主张关注女性的历史,关注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主张全面地、重新解释“历史”。
    文字叙述的鲜明个性
    叙述的精彩性、强烈的可读性、趣味性是《西洋史》的第一个特点。
    比如《在叙述欧洲宗教革命时,她这样写到:“所以宗教革命的意义,不啻便是这个拆城毁壁的事业。国王欲取回本来属于他们的城砖屋瓦,人民要挥走那般如狼似虎的守卒,信徒又要看一看那光华久藏的明珠(笔者注:基督教教义)。于是一声高呼,群众立集,虽各怀各的目的,但他们的摩拳擦掌,却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目的,乃是在拆毁这个巨堡。因此之固,宗教革命的范围便如是其广大,位置便如是其重要,影响便如是其深远了。”这样的描述《西洋史》里还有许多。难怪胡适缘何赞扬她“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文艺气息”。
    毫无疑问,精彩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是历史教科书在文字叙述上的应有之义。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使用白话文已成为学校教科书编写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如1923年吕思勉编写国内当时最早《白话本国史》,影响很大。尽管教育部1920年4月发布公告,规定截止到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然而在实际中,大量用文言文或者半文半白文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依然很多,这自然会影响学生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缘于编写者大多没有将“著作”与“教科书”区分开,用“著史”风格来编写历史教科书。1942年周谷城受当时教育部委托,专门考察国内中学历史教育情况。其中在150多个学校的300多份调查问卷中,充斥着对学校历史教育方方面面的不满和批评。其中对于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比如因为学生国文程度太底,“不能看懂课本”;“文字艰深,教者学者都极感不便”;“文字太干枯,无趣味”。由此看来,像陈衡哲《西洋史》文字叙述的鲜明个性,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独特的女性视角
    陈氏阐释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时,就专门指出,靠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妇女已能获得经济的独立,靠了教育的普及,妇女的智识与能力,也日益增加了,所以,女子在教育、经济、职业、政事诸方面,确已与男子争到了平等的地位。在陈氏看来,女子能够参与政权是“妇女运动得到胜利的最明显的标帜”。虽然陈衡哲就工业革命对于妇女问题的积极影响表现出了过于乐观的姿态,但她分析问题的视角却是相当独特,与众不同,是值得称赞的。
    在论述工业革命这一节内容时,陈氏在教科书的“小字部分”就妇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探讨,论述了她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主张。陈氏将智识、能力、人格与妇女的自身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地指出了妇女问题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反映了她思考问题的睿智和深度。这也是陈衡哲人生经历的深刻总结与真实反映。她在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人民常有把女子参政运动视为女子运动的唯一事业者,这是一个大错误。女子参政固是妇女运动的一件事,但他绝不足代表妇女运动的全部。……妇女们如欲与男子们争到真正的平等,根本上尚以自己的智识的解放,能力的修养,及人格的提高为最重要。”所阐发之言论,引人深思,对于我们今天也有启发和借鉴。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在我们今天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给予思想上的重视。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历史人物评价”内容中,也因为全部是清一色的男性人物,没有女性人物而受到学界异议。相反的是,在这一点上,美欧的教科书评审规则就比较严格,这也是男女平等思想在学校教育上的体现。其中特别规定,教科书应尽可能公正地对待不同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教科书除了反映男人的社会活动外,也应关注女性在过去和现在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而不应只将内容集中在男性身上。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声势浩大的公民权利和平等权利运动中,许多社会民众就直言不讳地指责历史教科书中很少涉及历史上的妇女,进而在学校选择和使用该历史教科书时施加强大压力。实际上,从性别角度分析历史教科书已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学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如1971年研究者发现美国常用的13种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女性内容不到1%,妇女的生活被“轻视、歪曲和忽略”。
    如此看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氏《西洋史》旨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非凡的史识
    胡适特意撰文高度赞扬陈衡哲的《西洋史》,胡适指出:“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我们治西洋史,在科学的方面也许不容易有什么重大的贡献。”确实如此,民国时期国人研究西方历史,史料的缺乏是第一大困难。接着胡适就国人的西方历史研究及其方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近年以来,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颇有逐渐上了科学方法的路的趋势;但研究西洋史的中学者却没有什么贡献”,“但我们以东方人的眼光来治西洋史,脱离了西洋史家不自觉的成见,减少了宗教上与思想上的传统观念的权威,在叙述与解释的方面我们正多驰骋的余地。试看今日最通行的西洋通史只是西洋人眼光给西洋人做的通史。”
    然而在胡适看来,“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是一部带有创作的野心的著作。在史料的方面他不能不依赖西洋史家的供给。但在叙述与解释的方面,她确实做了一番精心结构的工夫。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治西史的学者给中国读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西洋史》。在这一方面,此书也是一部开山的作品。”胡适与陈衡哲的交情颇深,评价之中难免有溢美之词,但实事求是地说,作为在西洋史研究有着专业造诣的学者,陈氏的《西洋史》有着他人所不具有的雄厚史学基础,从陈衡哲所做的历史论断来看,确实来自于她的深思熟虑,而非西洋人的眼光,是具有一家之言的,体现的是一种“独断之学”。
    这里举例说明。比如陈衡哲就拿破仑所做的历史评价,便显示了她的超人卓识。她指出,“拿破仑之以法国革命精神宣传于欧洲各国的真正目的,是很难说的,但我们若知道他对于这个精神所索的代价,便觉得有点不能恭维他了。原来他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却怀着搜刮钱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的至诚目的。但法国的人民,却已深深受到他的愚弄了。”论述的平易与朴实,丝毫掩盖不了陈衡哲历史问题分析的深刻性和敏锐性。这个论断,在同时期的其它历史教科书中,是很难发现的,即使今天编写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拿破仑的评价,与陈衡哲的论断相比,并不显得有多精邃。
    再如,出于战后国人对西洋文明的普遍崇敬之情的考虑,陈氏对一战所充分暴露出来的西洋文明的扩张性与侵略性给予了重点揭露。陈衡哲在谈到缘何编写《西洋史》时是这么说的:“我们至少应该使人们知道,国际间的混乱状态,不但不是西洋文明的精神,并且是他的一个大缺点。但是把这个状态当作西洋文明的要素的,正大有人在。我们眼见西洋历史受这个委曲,真不能袖手不管了,真不能不起来尽一点解释的责任了。”这里的用意很明显,目的在于纠正国人对于西洋文明过于崇敬的偏颇心态,希望国人对于西洋文明,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出于对一战的深刻反思,陈氏极力在《西洋史》中渗透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比如,陈氏在书中对“海牙的和平会”、“国际联盟”、“洛氏基金团”、“卡匿基基金团”、“诺贝尔奖金”等有益于国际和平和国际学术及慈善事业的组织的建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这些国际活动虽都尚在萌芽时代,但他们是“世界文化的一个最大希望,也即是二十世纪历史上一件最足自荣的事”,“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过,她又认识到帝国主义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他说:“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恨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战争。所以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比“和平”的趋势更为明显。陈氏虽然希望世界走和平的道路,但对并不太和平的世界局势颇为忧虑。他说:“主张和平的人实在太少了”,“像俾士麦及路易拿破仑一类的人太多了,所以国际和平运动的前途,与战争的前途相较仍不免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惑。”尽管非常渺茫,世界和平的希望还是有的。在陈氏看来应大力提出“国家主义”。她说,界于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两个势力之间的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足以决定这两个势力胜败的所在”。而这,恰好是陈氏《西洋史》的写作动机或写作旨趣所在:一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战争;二是揭露西洋文明易被人忽视的“侵略性”的缺点。
    清末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与民国大多数缺乏新意的历史教科书相比,陈衡哲的《西洋史》恰恰正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典范,是“一部很用气力的著述”。正如胡适在其文章中所赞誉的:“西洋史要这样做方才不算是仅仅抄书,方才可以在记述与判断的方面自己有所贡献。
    说明:此文部分文字原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现对其中内容做了改动增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