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陈衡哲绝对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人。 ??作为唯一的一位为中学生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女性作者,1924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她依照新学制为高级中学学生而著述的《西洋史》教科书。其实,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陈衡哲著述的《西洋史》教科书,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是一部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历史教科书。笔者觉得,这种鲜明突出的特色,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历,思想主张、拥有的非凡学识和智慧,以及扮演的极其特殊的“女性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陈衡哲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 ??陈衡哲,生于1890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曾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开家庭。13岁后她到广州、上海求学。曾在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1914年第一批考取清华学校留美生,先后在纽约、芝加哥上学。并入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瓦沙女子大学(Vassa College),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兼学西洋文学。 ??在美国,她与胡适、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朱经农等民国时期著名的学问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以“莎菲”为笔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2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1924年,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半年。1930年又回北京大学执教历史一年。1927年至1933年,她曾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檀香山、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加拿大召开的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1935年9月赴四川大学担任西洋史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病逝。 ??专修西洋史的陈衡哲在史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25—1930年间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她的《西洋史》(上下册)专著、《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史》等。不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享有的地位甚至比她在史学研究上的地位要高。陈衡哲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作家之一。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新文学史•中卷》中这样写到,当文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首先响应拿起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实是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女作家。胡适在为陈衡哲创作的《小雨点》撰写的“序言”里也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一日》(1917年刊于《留美学生季报》),便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的最早的作品。” ??民国虽然易清而立,但长期以来女性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上还处于极其卑微的地位。陈衡哲能够以一名女性的身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通过读书,自强自立,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没有向命运低头,成为一个极不平凡的女子,与他的舅舅对她的关怀和帮助是分不开的。陈衡哲曾回忆,“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者,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我的能免于一个官场里候补少奶奶的命运,因此终于获得出洋读书的机会,都不能不说是靠了这进学校的努力”。她的舅舅在她很小的时候便鼓励她要“有志气”,“要努力去学习西洋独立的女子”。 ??陈衡哲还在她的一篇散文《运河和扬子江》里,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世人对命运的三种态度:安命、怨命和造命。她主张要敢于“造命”,要和恶劣的命运奋争,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这,无疑是“五四”时期人文知识分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生活信念的反映。 ??《新青年》杂志曾发表了她的一首散文诗《鸟》:我若出了牢笼,不管他天西地东,也不管他恶雨狂风,我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直飞到筋疲力竭,水尽山穷,顺便请那狂风,把我的羽毛肌骨,一丝丝的都吹散在自由的空气中!从中我们不难读出陈衡哲对个性解放和自由追求的强烈渴望。 ??“五四”期间,陈衡哲对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妇女问题,寄予了强烈的关注,并发表了许多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讨论。比如《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畅?、《妇女问题的根本谈》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谈及妇女与政治、社会、家庭和子女教育的问题。在四川大学任教的时候,她发现有许多女学生是官僚、财阀们的姨太太,这一事实,使她心头萌发了对四川当局的强烈不满,也更同情那些深受蹂躏、压迫的女性。愤怒之下,她在《新新新闻》上发表了一篇揭露四川问题的文章,说这是女性的耻辱,也是大学教育的破产,号召妇女要争取独立自主。她在后来所写的散文《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对女子教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女子教育是“几千年来奴性的铲除”,“是独立人格的教育”,是“帮助她们能自己解放自己,从牢笼中跳出来,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 ??二、《西洋史》教科书的几个鲜明特色 ??史学上的专门造诣,文学上的突出修养,以及陈衡哲自身的社会经历、学识、政治及社会主张以及女性身份等诸多因素,成就了《西洋史》教科书,在民国历史教科书发展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1、叙述的精彩性、强烈的可读性、趣味性 ??比如《西洋史》上册第三章,陈衡哲在叙述欧洲中古社会的宗教束缚时,这样描述,“总而言之,亘中古之世,宗教不啻是欧洲人生的唯一元素。他如天罗地网一样,任你高非深蹈,出生入死,终休想逃出他的范围来”。在叙述欧洲宗教革命时这样写到,“所以宗教革命的意义,不啻便是这个拆城毁壁的事业。国王欲取回本来属于他们的城砖屋瓦,人民要挥走那般如狼似虎的守卒,信徒又要看一看那光华久藏的明珠(笔者注:基督教教义)。于是一声高呼,群众立集,虽各怀各的目的,但他们的摩拳擦掌,却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目的,乃是在拆毁这个巨堡。因此之固,宗教革命的范围便如是其广大,位置便如是其重要,影响便如是其深远了”。上册第230—231页她又这样描述到,“但是,看呵!中古人民买到这个安慰的代价,是什么呵!在代价便是自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在教会一尊威权之下,中古的人民,不但没有信教自由,思想自由,并没有生活自由,他们自堕地以至老死,一切的日常生活,和日间所思,夜间所梦,都须受教会的节制。我们但看中古教士的权力,便可以明白中古人民的精神上的械锁了。……中古的人民,这样的惴惴然生活于恐惧之下”。这样的描述《西洋史》教科书里还有许多。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胡适缘何赞扬她“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文艺气息”。 ??毫无疑问,精彩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是历史教科书在文字叙述上的应有之义。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用白话文已成为学校教科书编写上的一个基本趋势,比如吕思勉1923年编写出版了国内当时最早《白话本国史》教科书,影响很大。然而在实际中,大量的用文言文或者半文半白文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依然特别多,这自然会影响学生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突出原因就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大多没有将“著作”与“教科书”很好地区分开,用“著史”的风格来编写历史教科书。其中1942年周谷城受当时教育部委托,专门考察国内中学历史教育情况,他的考察总结《考察史学教育报告》发表于《高等教育》季刊1943年4月。其中在150多个学校的300多份调查问卷中,充斥着对学校历史教育方方面面的不满和批评。其中对于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比如因为学生国文程度太底,“不能看懂课本”;“文字艰深,教者学者都极感不便”;“文字太干枯,无趣味”。由此看来,像陈衡哲《西洋史》教科书文字叙述的鲜明个性,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2、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和分析上独特的“女性视角” ??这是《西洋史》教科书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一大“亮点”。具体而言,陈衡哲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全部历史教科书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从女性的角度、女性的立场去论述历史进程的。就笔者所检阅到的全部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版本收藏最多的北师大图书馆来说,这一结论是实事求是的。这种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和分析上的“女性”视角,恰恰反映了陈衡哲史学研究中独特的价值导向和历史解释。这种价值导向表现在,主张关注女性的历史,关注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主张全面地、重新解释“历史”。比如近年来有许多西方女权主义者反对将“历史”翻译成“history”,因为她们认为“history”实际上是“his”的“history”,即“男人的历史”,就是一个例证。 ??陈衡哲在《西洋史》下册第318—319页阐释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时,就专门指出,靠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妇女已能获得经济的独立,靠了教育的普及,妇女的智识与能力,也日益增加了,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经济方面,职业方面,政事方面,确已与男子争到了平等的地位。在陈衡哲看来,女子能够参与政权是“妇女运动得到胜利的最明显的标帜”。虽然陈衡哲就工业革命对于妇女问题的积极影响表现出了过于乐观的姿态,但她分析问题的视角却是相当独特,与众不同,是值得称赞的。 ??在论述工业革命这一节内容时,陈衡哲在教科书的“小字部分”就妇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探讨,论述了她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主张。陈衡哲将智识、能力、人格与妇女的自身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地指出了妇女问题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反映了她思考问题的睿智和深度。这也是陈衡哲人生经历的深刻总结与真实反映。她在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人民常有把女子参政运动视为女子运动的唯一事业者,这是一个大错误。女子参政固是妇女运动的一件事,但他绝不足代表妇女运动的全部。这个理由很是简单的,因为,第一,政治上的活动,不过是人生活动的一部分,他不但不能代表人生的一切活动,并且不是人生活动的中心点。其二,参政权的争得……仍不过是一件比较肤浅的事。妇女们如欲与男子们争到真正的平等,根本上尚以自己的智识的解放,能力的修养,及人格的提高为最重要。……所以热心此妇女运动者的最大责任,即是去帮助我们的青年姊妹,使她们能发挥她们个人的天才于最适当的道途,至于参政运动,却不过是这些道途中一罢了”。所阐发之言论,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的确引人深思。 《西洋史》教科书下册第17页,陈衡哲在叙述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影响时,提到了五点,其中一点就是“女学者的兴起”。她指出,威尼司的佳姗特拉和佛罗稜司的亚历山特拉,是十五六世纪时女学者的两个女子代表。她们颇能与男子自由交际,自由讲学,但同时又都是品潔行高,为一般人士所景仰的。这些女学者实是近代女子解放的先锋。尤可贵的,是她们的解放方法。她们的解放,是由内而外的,是以解放自己的理智为起点的,她们并不曾以解放的责任推到男子的身上去。 ??《西洋史》教科书下册第59页,陈衡哲重点提及了英法百年战争中,一位“平凡的农民女丫头”贞德的爱国事迹。“正在这个时候,法国忽然出了一位女杰,她便是那个举世知名的若安(笔者注:即贞德)。她是法国的一个村女,平易朴直,本没有什么异人的地位。但她目见法国地方的糜烂,外族的欺凌无已,不觉恻然心伤。……他是至诚终于感动了国人,于是大家跟着她,……把英人打败了。……不幸这位救国的女杰,既遭了敌人的畏恨,又遭了她的同事的嫉妒,后来遂被她的国人卖给英,死于火刑之下了。但若安的精神却不曾死”。 ??《西洋史》教科书下册第237页,陈衡哲指出,拿破仑法典给予妇女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但她仍然理性地对拿破仑法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认为,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是根基于人类平等的原理的,虽然用二十世纪的人的眼光看来,他仍有不少的缺点,但他实是当时法律上的一个大建设”。 ??《西洋史》教科书下册第315页,在论述19世纪文化的重要表征时,妇女运动也是论述的一个角度。他说,妇女运动的原动力是民主主义。妇女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及工业革命的一个结果。妇女运动的始祖,是英国人武斯冬克拉夫女士。他的名著《妇女权利的辩护》是关于妇女问题的第一本杰作,这本书的大旨认为妇女与男子是一样的,她们同是具有个性的人物,所以她们在智识方面、经济方面、政事方面等,应当与男子得到同样的机会。显然,这里陈衡哲实质上是在借武斯冬克拉夫女士之口阐释她的妇女解放的观点。 ??这一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教科书内容选择和编写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颇有一定的随意性。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历史人物评价”内容中,也没有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相反的是在这一点上,美欧的教科书评审规则就比较的严格,这也是男女平等思想在学校教育上的体现和渗透。其中特别规定,教科书应尽可能公正地对待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教科书除了反映男人的社会活动外,也应该关注女性在过去和现在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和平等权利运动中,相当多的社会民众就直言不讳地指责历史教科书中很少涉及历史上的妇女,进而施加对这种历史教科书在学校选择和使用时的压力。这么看来,20世纪20年代陈衡哲著述《西洋史》教科书,其旨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