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僭主群像 阿里斯塔戈拉在宣布起义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僭主身份,并在米利都和爱奥尼亚其它地区建立了民主政体。这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初,僭主在普通人民心中已经是不怎么受欢迎的了。在此我们可以就《历史》全书来看看这些曾经在历史上风云一时的僭主们。 关于希腊僭主的总体性研究,做的最好的当然是英国学者安德鲁斯。他的《希腊僭主》一书[4]是这个问题上的经典著作,下面的讲述部分依据了这本书。 僭主的产生,如第三卷第7项札记所说,是由于原始的“军事民主制”解体后,尚没有出现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政治体制,从而出现的一种过渡现象。社会的发展超过了“军事民主制”能控制的范围,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这就给一些有野心、有头脑的个人获得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而我们分析希腊的僭主们,其实就是分析当时希腊社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致使于僭主们能利用这些矛盾,从而登上历史的舞台。 社会矛盾中最基本的当然是经济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阶级矛盾。这在前面讨论雅典的政治发展和介绍庇西特拉图的时候已经讲了不少了,此处不再重复。只需补充一点:一些人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成为僭主,在当时的希腊并不罕见。比如梭伦,他在立法调和城邦内的阶级矛盾时,就有人劝他乘机夺权,自立为僭主。不过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个人统治是不可能长久的。普鲁塔克在其《平行列传·梭伦传》第14节中引用了梭伦这样的诗:“我当然也曾愿意获得这个权力,和无数的财富/在雅典做不过一日的僭主/然后我被剥皮/我的后代被消灭”。 古希腊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点击可放大) 梭伦不愿意利用阶级矛盾当上僭主,不代表别人也不愿意。庇西特拉图就这么做了。而在庇西特拉图之前大约一个世纪,也有人这么做了。那就是科林斯的库普塞罗斯(Cypselus)和配里安德(Periander)父子。关于科林斯的僭主政治,我们可以参考斯巴达人召集同盟国开会讨论是否继续进攻雅典,好让被赶走的希庇亚斯回来时,科林斯代表的一大段反对僭主制的发言(五92)。 库普塞罗斯的父亲叫阿埃提昂(Eetion)。他只是一介布衣。当时统治科林斯的是一个叫巴齐代伊(Bacchiadae)的贵族小集团。他们自称是传说中的科林斯国王巴齐斯(Bacchis)的后裔。而且五92β告诉我们,这个小集团是内部通婚的。这很明显就是雅典的“Eupatridea”/“好父亲”小集团的翻版。后面的故事就很有趣了。阿埃提昂娶了巴齐代伊贵族集团中的一个跛脚女子拉布达(Labda)为妻。看来拉布达如果是健康人的话,阿埃提昂是没资格娶到的。结果在德尔斐神谕的预言下,拉布达给阿埃提昂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库普塞罗斯。在另一边,巴齐代伊小集团先前得到过一个神谕,说“雄鹰将在山里怀孕”,而这只雄鹰将生出一头狮子,这头狮子将对巴齐代伊诸家族不利。巴齐代伊小集团现在明白这条神谕里的“狮子”说的是阿埃提昂的儿子了。因为“雄鹰”的希腊文是aetos,这是在暗示阿埃提昂的名字Eetion;而“山里”的希腊文是petrai,这又对应着阿埃提昂的居住地Petra。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把拉布达刚生下的儿子杀死。可是前去执行任务的10个人见着孩子的时候都心软了,都下不了手。拉布达也看出他们来者不善,等他们刚走就把孩子藏在柜子里,以防他们又回来下手。库普塞罗斯(“柜中儿”)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这个传说很明显和我们在第一卷第6项札记讨论过的居鲁士等“弃婴英雄”故事是一个类型的。英雄的母亲来自统治阶层,父亲则是个平民。英雄母亲方面的亲属,也就是统治者们得到一个预言,于是在他刚出生时试图加害他,但是被英雄逃过了。库普塞罗斯故事的唯一的异处是他没有被“抛弃”,但从“柜中儿”的名字还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在藏篮子里的摩西和萨尔贡王。同样,依照我们在第一卷第6项得到的结论。这个传说正好证明库普塞罗斯的背景就是民间底层平民。而他推翻巴齐代伊诸家族,自立为科林斯的第一任僭主(此事发生于657 BC,比雅典的“库隆未遂政变”稍早),其实就是平民阶层反抗贵族阶层的一次革命的结果。库普塞罗斯就是一个早了100年的庇西特拉图。 库普塞罗斯的统治,在五92ε中被说得很残暴。但这可能是后人的虚构。因为后来的僭主们,比如变坏之后的希庇亚斯,确实是很残暴的,而早期僭主们,比如庇西特拉图就不残暴。希罗多德在五92β引用了德尔斐的配提亚对库普塞罗斯的父亲阿埃提昂说的一个预言:“阿埃提昂,虽然你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尊敬,但崇高的荣誉还是应当属于你的/拉布达不久将要怀孕,她将要给你生下一块圆的石头/这石头注定要落到王族的头上,而对科林斯执行正义”。这个预言当然不会是说给阿埃提昂的,因为我们不相信有先知先觉的神。这个预言应该是在库普塞罗斯的时代被创作出来的,为的就是赞颂他在科林斯“执行正义”。这个预言为我们保留了在“僭主”一词变成贬义之前,人们对库普塞罗斯统治的真实评价。另外,我们在《历史》一14知道库普塞罗斯在德尔斐为科林斯城修建了一座宝库,这肯定是他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了神的保佑的一种回报。而有能力修建一座宝库本身就说明科林斯的经济水平有了提高。当时有诗人写到:“库普塞罗斯以温和政策治理科林斯,不设贴身卫士,并深得科林斯人的好感”[5]。所以我们可以把库普塞罗斯算作是一个“好僭主”。他在城邦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建立起公正的个人统治,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并努力发展经济,为科林斯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佩里安德像(点击可放大) 如果说庇西特拉图的儿子希庇亚斯使他父亲的事业蒙羞的话,库普塞罗斯的儿子佩里安德就把继承来的事业发扬光大了(佩里安德于625 BC继位,http://www.livius.org/a/1/greeks/periander.JPG)。现在人所共知的古希腊建筑“三种柱式”里最先出现的“多利克式”,就诞生在他统治下的科林斯[6]。希罗多德也在一23、一24告诉我们当时的著名诗人阿里昂(被海盗所害又被海豚搭救的那位)曾在他的宫廷中生活。阿里昂创造了一种叫“颂歌”(dithyramb)的新诗体。 科林斯式陶瓶(点击可放大) 现在的考古学也证明当时科林斯的陶器,以其鲜明的风格、巨大的体积、完美的造型广泛流行于爱琴海周边各地,是当时东地中海的国际贸易里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参见右图)。艺术史研究者甚至专门用“科林斯式”来特指这种风格的陶器。科林斯在经济、文化上的繁荣要到100多年后才被雅典取代。佩里安德入选“七贤”,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佩里安德和他父亲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有军事上的野心。《历史》三50至三53讲了他对科西拉(Corcyra)和埃皮道鲁斯(Epidaurus)作战的情况。(科林斯和科西拉的冲突是后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在外交上,他也注意和当时希腊的强力城邦搞好关系。比如五92ζ提到他和爱奥尼亚最富庶的米利都的僭主塞拉叙布罗(Thrasybulus)就是好友,这肯定有利于科林斯商品在东方的出口。另外,佩里安德可能和富裕的吕底亚王克洛索斯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克洛索斯献给德尔斐神庙的大量珍宝才寄放在科林斯的宝库里(一14)。他还出面调停过雅典和米提林之间的冲突(五95)。总之,科林斯在他治下其影响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但是,也许是他的扩张过于迅速,以致超出了科林斯的实力能承受的极限。由于过多的军事征伐,可能他还在世时科林斯人就对他的统治有了抱怨。佩里安德死后仅一年,科林斯的僭主统治就崩溃了(约584 BC,大致在梭伦改革的同时)。他本人的形象则在民间传说中变得越来越坏。希罗多德在上面提到的段落里,把他的军事行动和他的家庭悲剧联系了起来。科林斯代表在五82的发言中也强调了他的残暴。所以在后来的希腊舆论中,佩里安德就成了坏僭主的典型。柏拉图就坚决地将他从“七贤”的名单中删除。亚理士多德在《政治学》1313a中还提到佩里安德发明了很多手段来压制人民对他的不满。比如翦除城邦内的优秀之士、禁止结社、雇佣密探等。甚至佩里安德建造神庙也被亚理士多德说成是让人们保持终日操劳而无暇去谋反。我们不知道佩里安德是否发明了那些手段,也不清楚他建造神庙就是为了让人民忙得没工夫去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亚理士多德在其《科林斯政制》(现只剩残篇)中,虽然也提到了他上面的那些恶行,却用了这样一句话来结束对佩里安德的评价:“他在其它方面行事温和,特别是在征税方面,他满足于市场税和入港税”。如果历史上的佩里安德真地是个暴君,这个“行事温和”的评价就太不可理解了。所以,他本人应该至少没有希罗多德和亚理士多德希望我们相信的那么坏。甚至我们今天应该大胆地为他正名。 雅典和科林斯的僭主能够上台,主要是源于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而当时希腊社会面临的另一个矛盾就是种族矛盾。利用种族矛盾上台的僭主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息西昂(Sicyon)的奥萨戈拉(Orthagoras)家族的僭主统治了。这个家族的统治是希腊各地僭主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据亚理士多德说有100年之久[7],实际上是120年(676-556 BC)。 我们知道组成希腊的三大民族里,多利斯族是最后来的,他们从巴尔干半岛北部(这里是所有希腊语系各族的故乡)出发,一路向南,击败了沿路的爱奥尼亚、伊奥利斯等已经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最后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并征服了这里的土著、定居下来。不过在古希腊人的传说中,多利斯族入侵的事件被说成是所谓“赫拉克勒斯族的回归”(可参见这里)。即宙斯原本要让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成为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人。但是天后赫拉破坏了祂的计划,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统治权落到了迈锡尼王欧律斯铁乌(Eurystheus,此人就是后来远征特洛伊的阿伽门农王的祖父)手上,赫拉克勒斯成了他的奴隶。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绩”就是欧律斯铁乌命令他去完成的。赫拉克勒斯死后,欧律斯铁乌还想消灭他的儿子们。这些儿子们逃到了北方的帖撒利。他们联合起当时还居住在帖撒利的多利斯人,想打回伯罗奔尼撒去,去夺回理应由父亲得到的统治权。但是他们几次进攻都失败了。最后到了赫拉克勒斯的第4代孙的时候,他们终于率领多利斯人战胜了阿伽门农王的孙子,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并抽签划分了半岛的领土。 这个传说很明显是对多利斯族入侵的一种“合理化重构”。让原本残酷的战争变成一种似乎合情合理的“回归”。但当时的希腊人对此深信不移。在所有伯罗奔尼撒的多利斯族城邦中,都有4个部落。其中3个是到处都一致的:Hylleis(得名于赫拉克勒斯的儿子Hyllus,这个部落的人都自认为赫拉克勒斯族的后裔)、Pamphyloi、Dymanes(这两个部落据信是原多利斯人的后裔)。第4个则各地都不一样,比如在阿尔戈斯是叫Hyrnathioi,在息西昂叫Aigialeis。这些部落应该代表了被接纳的征服地区的原有民族。他们不像斯巴达的“黑劳士”,不是国家奴隶。他们的地位更像是斯巴达的“边区居民”,享有半公民权[8]。 这种种族压迫导致的社会矛盾,如果激化,就会出现有人乘机夺取政权,并自立为僭主的情况。息西昂的奥萨戈拉家族就是这样的例子。奥萨戈拉本人夺取政权的经过已无法详考,但据信他就是出身于被征服的Aigialeis部落,原来的身份很卑微。可以想见他夺得政权的过程中种族因素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息西昂的种族矛盾在奥萨戈拉的4世孙克莱斯提尼(600-560 BC在位,不是雅典的那位民主派改革者)的身上体现得最显著。希罗多德告诉我们,他曾经进攻阿尔戈斯(五67)。按照“赫拉克勒斯族”抽签划分领地的传说,阿尔戈斯是这一带的首府。这种进攻可以被看作被征服民族对多利斯人的反击。他在种族问题上走极端的例子还有很多(见五67、五68)。比如他禁止在国内吟唱《荷马史诗》,因为史诗是以阿尔戈斯人为主角的;他不让人们崇拜来自阿尔戈斯的英雄;他甚至改变了原来4部落的名称。多利斯族的3个部落名称被他分别改成Hyatae(猪部落)、Oneatae(驴部落)、Choireatae(豕部落),他把自己的部落改名为Archelaoi(人民的统治者)。不要以为这只是些很可笑的举动,在当时改变部落名称所具有的歧视效果比之当代的“种族隔离法”要立竿见影得多。 除了这些极端的作法之外,他本人的统治还是比较成功的。亚理士多德在《政治学》1315b14中说这一家族“对待臣民谦恭温和,并且在许多方面都遵守法律”,所以息西昂的僭主统治存在的时间最长。直到556 BC,多利斯族的斯巴达人才将克莱斯提尼的继承者击败并放逐。斯巴达人后来恢复了各部落原有的名字。 关于息西昂的克莱斯提尼,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著名的“招婿比赛”。这段故事在《历史》第六卷(六126至六130),现在提前到这里讲。 克莱斯提尼有一个女儿叫阿伽丽斯特(Agariste),他想为她在全希腊找一个最好的丈夫。于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当着所有希腊城邦的面,邀请自认有资格的年轻人都来息西昂参加求婚的比赛。结果当然是各地的青年才俊都来了。希罗多德在六127介绍的13位求婚者,可以说个个都是名门之后。在长达一年的各种比赛,考察之后,克莱斯提尼最钟意来自雅典的希波克列德(Hippocleides)。可是就当克莱斯提尼在一次超级盛大的宴会(全体息西昂人民都参加了)上,准备宣布获胜者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希波克列德在跳很不雅观的舞蹈。于是克莱斯提尼对显然是喝醉了的年青人说:“你把你的婚事跳没了”。年青人居然回答说:“希波克列德不在乎!”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谚语,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别理我,烦着呢”。 克莱斯提尼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雅典的美伽克勒斯。这个美伽克勒斯就是后来成立“海岸党”、和庇西特拉图在雅典政坛上角逐的美伽克勒斯。而他的儿子则取了外祖父的名字,也就是那位雅典民主制的奠基人克莱斯提尼。 其他的僭主,比如第三卷中提到的萨摩斯的波吕克拉底,相比起上面几位来说就没有太多的社会基础了。他们的上台,基本上都是野心家投机的结果。波吕克拉底应该就算是一个典型的冒险家。比如他一开始是埃及法老阿玛西斯的好朋友,后来又背叛阿玛西斯,投靠波斯人,等到有人给他许诺更高的回报时,他又准备背叛波斯人(见三122)。 总地来说,当时希腊社会里广泛存在着经济、阶级、种族方面的矛盾,而原来的“军事民主制”无法解决这些矛盾,僭主们于是得以掌权。希腊各地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在其早期,尚能兼顾到人民大众的利益,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使是冒险家波吕克拉底,也为后人留下了三项伟大的工程(见三60)。但是到了后期僭主的时代,希腊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政治制度。这时的僭主政治,已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反动的制度了。 十三.古希腊人的衣着 希罗多德在L15讲到一个故事。雅典建立民主制之后,曾经和附近的厄基那岛作战。由于厄基那人得到了阿尔戈斯人的增援,雅典军惨败,只有一个士兵活着回到了城里。那些战死的士兵的妻子们大概认为这位唯一的生还者能从这样的血战中回来,一定是个逃兵,于是一怒之下用衣服上的别针把他刺死了。雅典的男人们看到一群妇女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我想他们肯定担忧自己的安全。于是他们命令妇女们以后只能穿爱奥尼亚式的服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穿多利斯式的服装,这样妇女们以后就用不上别针了(五87、五88)。 这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了解古希腊人,特别是古希腊妇女的衣着到底是怎样的。 古希腊妇女最常穿的服装叫“叠裳”(Chiton)。希罗多德所说的“多利斯式”、“爱奥尼亚式”的区别主要就是指“叠裳”的两种样式。 多利斯式“叠裳”(点击可放大) 先介绍多利斯式“叠裳”(参见左图)。假设一个人从肩膀到脚面的高度差为A(注意:不是身高),两臂平伸时两个肘关节之间的距离是B。那么你需要准备一块长为11/4A,宽为2B的布。先把2B的这条边对折,然后将1/4A的部分翻到A的部分之外。原来的一大块布经过这两次折叠之后就可以把人前后包起来。然后在靠近双肩的地方,用两个别针把前后的布料固定在一起,这样已经是一件衣服了。当然,由于身体的一侧是完全敞开的,所以最后需要一根腰带把衣服束起来,否则就“春光乍泄”了。最后完成的效果就是这样的。(在希腊神话中,有时会出现取得女孩子的腰带的情节——比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绩”之一就是取得阿玛松女王的腰带——其实这就是取得其贞操的意思。爱神阿芙洛蒂忒的雕像一般都特意表现出她的腰带系得很松,这就暗示着她有很多情人。月亮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密斯因为是永远的处女,所以她的雕像的腰带都是系得很紧的。) 爱奥尼亚式“叠裳”(点击可放大) 爱奥尼亚式“叠裳”(参见右图)相对要保守一些。假设一个人从肩膀到脚面的高度差为A,两臂平伸时两个手腕之间的距离是C(不是上面的B),那么需要的布料长为2C,宽为A。先将2C的这条边对折,然后将两条重合的A边缝起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筒”。人套上这个“筒”之后,再在两条手臂的位置上用一些扣子把前后的布料固定在一起。最后再用腰带把衣服扎紧,以便于活动,得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注意她双臂上的两排扣子)。 由于爱奥尼亚式“叠裳”用的是扣子而不是别针,所以雅典男人们用这个决定免除了自己以后遭到“家庭暴力”的危险。 而且由于“叠裳”总是由一块大布最后用腰带扎紧而成的,所以我们在古希腊的女性雕塑上往往看到衣服上有非常多的褶,这种“百褶”的效果也是“叠裳”的一种魅力。 >"垂裳”(点击可放大) 在两种“叠裳”之外,还有一种“垂裳”(Peplos,参见左图)。这可以说是两种“叠裳”的综合。还是假设一个人从肩膀到脚面的高度差为A,两肩的宽度是D。那么你需要两块布,每块长为11/4A,宽为2D。先把两块布的两条长边彼此缝在一起,但不要全部缝上,只要缝到长度A即可,再把多出来1/4A的部分翻出来,然后人穿上这个“筒”,还是在两肩的地方用别针固定起前后布料,最后系上腰带,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垂裳”由于比较紧身,很显身材,所以在古典时代后期比较流行。之所以叫“垂裳”,是因为有1/4A的布料是完全垂在胸前和背后的,是纯粹的装饰。你甚至可以用两块长11/2A的布料来做“垂裳”,这样垂下来的部分就有衣长的一半了,更显得飘逸。 另外,在正式的场合或者比较冷的时候,古希腊妇女还会在衣服外面披一件“外氅”(Himation)。这就是一块大布,一般是像这样斜披在身上的。 古希腊男装的样式很接近爱奥尼亚式“叠裳”,但要短得多,应该是为了行动方便吧。而他们穿“外氅”的方式肯定影响了后来的罗马人的标准男装——“长袍”(Toga)。至于罗马人的女装,基本上就是希腊女装的翻版。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卷7章,68页。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卷2章,115页。 [3] 关于对她的崇拜可参见第一卷第5项札记。 [4] 此书有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 [5] 转引自《希腊僭主》,钟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四章第2节,45页。 [6] 品达,《奥林匹克竞技胜利者颂》第13首第21行。 [7] 《政治学》1315b。 [8] 参见《希腊僭主》第一章第2节,以及第三卷第7项札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