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两段可能的伪作 末代吕底亚王克洛索斯,在准备去攻打波斯人之前,想问问神的意见。不过他拿不准哪座神托所的预言最准确,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使者们在一个指定的日子到各地的著名神托所去问同一个问题:克洛索斯此刻在干什么?而克洛索斯自己,到了那一天,做了一件他认为谁想不到的事――把一只羊羔和一只海龟切碎了,混在一起,放进青铜锅里煮。结果使者们回来汇报时,只有德尔斐的祭司准确地说出了这件事。后来克洛索斯就向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奉献了极多的珍宝,而德尔斐的祭司们就对他说了那句著名的双关语(见一46以下以及前面对L1的概述)。 但很奇怪,一49很突兀地说阿尔戈斯的安菲亚劳斯神庙也准确地预言了克洛索斯在煮那锅奇怪的汤。一52又很突兀地说克洛索斯向安菲亚劳斯神庙也奉献了礼物。 我很有理由断定这两节不是希罗多德的原文,是后人插进去的。理由之一:既然有两座神庙能准确地预言,何以克洛索斯只去德尔斐问最关键的“能否对波斯人动武”的问题呢?这岂不是已经说明了他只相信一座神庙的预言么? 理由之二:一52所谓克洛索斯向安菲亚劳斯神庙奉献的礼物,只不过是纯金的盾牌和长枪而已,这和他向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奉献的礼物差距太大――在那里,光金砖就是117块,还有重260公斤的一座纯金狮子像。而且这所谓的向阿尔戈斯城的安菲亚劳斯神庙奉献的礼物,居然不在阿尔戈斯,而是在忒拜。 理由之三:后来克洛索斯在柴堆上“得救”,也只派人去德尔斐质问当初给他预言的祭司们,没有派人去阿尔戈斯。 插入这两段的用意是明显的,如果大家都知道只有德尔斐一处的预言是准确的,那么其它地方的神托所的生意还怎么做哦!还有谁会来这里求神、献祭呢?只插入这两段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毕竟克洛索斯最后失败了,那么就让德尔斐的祭司们独自承担后果吧。这就是典型的“见好处就上,见危险就让”。 关于神托所和预言的详细讨论见对第七卷的讨论。 二十一.历法问题 梭伦在访问萨尔迪斯,和克洛索斯王见面的时候,对他说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顺境和逆境,不要因为现在一切顺心就以为将来就会事事如意,因为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一29以下)。 在一32,梭伦说人大概可以活70岁,不算闰月的话有25200天――这样说来,希腊人的历法就是1年360天,每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他又说如果按常规,隔1年加1个闰月的话,70年里要加35个闰月,这样要多加1050天。 可是每2年就要加1个闰月,平均下来每年就有375天了,和真正的365又1/4的太阳历差距可不小。看来希腊人的历法是蛮混乱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考这里。 二十二.人名问题 我们谈论的这些波斯人、美地亚人,他们的名字都是希腊人传给我们的,其实和他们真正的名字还是有差距的。现在将巴比伦编年史和波斯人自己的记载中他们的名字列表如下:巴比伦阿卡德文 波斯文 希腊文 王以铸的译名 我采用的译名 × Kambujiya Cambyses 刚比西斯 刚比西斯 × Kuruš Cyrus 居鲁士 居鲁士 × Dârayavauš Darius(最先入侵希腊的波斯王) 大流士 大流士 × Khšayâršâ Xerxes(主要入侵希腊的波斯王) 克谢尔克谢斯 薛西斯 Ištumegu × Astyages(末代美地亚王) 阿司杜阿该斯 阿斯提亚吉 Umakishtar Uvakhšatara Cyaxares(前者之父) 库阿克撒列斯 克亚克萨里 二十三.可怕的翻译 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到,很多人名我都没有采用王以铸的译名。不光是人名,一些地名我也尽量采用了通常的叫法,或者是我自己译的。原因就是王以铸的译名有时确实不堪。以下的表列举了一些我特别不满意的他的译名(仅以前面札记中已出现的为限)。希腊文 王以铸的译名 我采用的译名 Delphi(希腊宗教中心之一) 戴尔波伊 德尔斐 Ionian(希腊主要民族之一) 伊奥尼亚人 爱奥尼亚人 Aeolian(希腊主要民族之一) 爱奥里斯人 伊奥里斯人 Amphiaraus(阿尔戈斯城的神托所) 阿姆披亚拉欧斯 安菲亚劳斯 Scythia(著名的游牧民族) 斯奇提亚 斯基泰 Cimmerican(游牧民族之一) 奇姆美利亚 辛美利亚 Phrygia(小亚细亚一地区) 普里吉亚 弗里吉亚 Astyages(末代美地亚王) 阿司杜阿该斯 阿斯提亚吉 Atys(克洛索斯之子) 阿杜斯 阿提斯 Halicarnassus(希罗多德的故乡) 哈利卡尔那索斯 哈利卡那苏 王的音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y他总要翻成“乌”的音;ph他总要翻成“普”的音。 前者还算可以理解,因为希腊文没有y,有的是υ(读作“优普西隆”),用拉丁字母拼写希腊文时才用y代替υ(其实更准确的用法应该是用u来代替υ)。所以,Astyages、Atys中的ty,他都翻成“杜”。这比较符合希腊文原来的读音。但既然用了y,那么最好还是按一般的拉丁字母的叫法把它翻成“伊”的音,ty最好还是翻成“提”。 后者我就不能理解了。Ph是用来代替希腊文φ(读作“发艾”)的,而这个字母在单词中都是发“弗”的音,怎么会出来“普”呢?像Delphi(希腊文原文作Delphoi)因此就成了“戴尔波伊”,Phrygia因此就成了“普里吉亚”,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他总要把m翻成“姆”。于是Am就成了“阿姆”,Cim就成了“奇姆”。这实在没有必要。Am最好还是翻成“安”,Cim最好还是翻成“辛”。同样地,“rau”也没有必要翻成“拉欧”,直接翻成“劳”就行了。希腊文名称翻成中文,最忌讳的就是译名过长,绕口又不好记,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简短。按中文的习惯,三、四到五个汉字是最上口,最好记的。所以译名最好一般不要超过五个字。 希腊人名、地名结尾一般都有s。这个音其实不一定要翻。像比较常见的Socrates/苏格拉底、Athens/雅典,都没有必要翻成“苏格拉底斯”、“雅典斯”。在译名比较长的时候,“斯”就应该去掉。像“哈利卡尔那索斯”,都七个字了还要把“斯”翻出来,太拘泥了。 每个音节都想翻译出来,其实没有必要。翻译再怎么贴近原文,也不可能取代原文。翻译本来就是一种妥协、折衷。根本就没有完美的翻译。懂原文的人也根本不必看翻译。所以如何在不影响原义的情况下,尽量去贴近读者,特别是那些不懂原文,也不必去学那门语言的读者,才是翻译者应该考虑的方向。 最后的这个译名问题是最棘手的。古希腊人分三大民族:Ionian、Aeolian、Dorian。他们居住的地域不一样。他们在爱琴海东岸、今天的土耳其海岸上建立殖民地时也按民族来划分地域。应该说他们很注意彼此的区分。其中Ionian对于古希腊文明,进而对于后世西方古典文明有着重要影响。荷马、雅典的那些政治家、哲学家们,都属于Ionian族。我的第二篇札记就说过,自己是Dorian族的希罗多德,特别用了Ionian方言来写这本书,可见民族问题是很关键的。所以对这几个民族的名称的翻译也是很关键的。但是很可惜,王以铸翻译《历史》时把Ionian翻成了“伊奥尼亚人”,把Aeolian翻成了“爱奥里斯人”。而古希腊历史学的另一部名著――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翻译时则把Ionian翻成“爱奥尼亚人”,把Aeolian翻成“伊奥利亚人”。两人恰恰把“爱”、“伊”两个字对调了一下。这就给看过这两本书的中译本的读者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我不得不说是王以铸错了。Io这个音无论是从希腊文还是英文读音上都应该是“爱奥”,Ae这个音无论是从希腊文还是英文读音上都应该是“伊”或者“厄”。(从这个角度上说Aegean Sea被翻成“爱琴海”是错的,按读音翻只能是“伊津海”,但是这个译名已经流传太广,不好变了。)Ionian这个关键词的翻译混乱遍及国内所有有关希腊文明的书。比如苏联人塞尔格叶夫的那本《古希腊史》的中译本,就是用“爱奥尼亚”的。而汪子嵩等编写的国内最近最好的一套《希腊哲学史》,却用了“伊奥尼亚”。对此,作为1959年就出了第一版的《历史》中译本的翻译者王以铸,是有责任的。 在此我特别呼吁《历史》能有新的中译本出现。好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已经有了新的中译本了,《历史》什么时候有,我将拭目以待。 我在后面的札记中将尽量使用我认为合适的译名,而不受王以铸《历史》中译本的约束。所以如果我用了和他不一样的译名,我将把原文也写出,以便和王译本相对照。可能大家看时会觉得麻烦,特此先行致谦。至于王译本中除了译名之外的误译,比如我在前面第六、第十三项札记中已经提到的两个,以后将随时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