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狄亚(Medea)的故事:美狄亚是科尔启斯(在今黑海东岸,格鲁吉亚一带)的公主。伊阿宋(Jason)带领下的“阿尔戈号”英雄们到科尔启斯寻找金羊毛。而金羊毛是科尔启斯的镇国之宝。美狄亚因为爱上伊阿宋,违背她父亲的命令,暗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在其父准备惩罚她时,美狄亚登上“阿尔戈号”,和伊阿宋一起返回了希腊。(另一位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名著《美狄亚》是此故事的后续演绎。)这个传说反映出的是古希腊人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交往情况。金羊毛其实是一种误解。格鲁吉亚至今仍有用羊毛从河里淘金的传统,可能希腊人便以为羊毛本身就是金的了。 海伦(Helen)的故事:因为《荷马史诗》的缘故,这个故事流传太广,这里略去。 以上是这些神话的通行版本以及现代人对它们的解释。但希罗多德的解释完全出乎我们,以及当时希腊人的意料――这也可能是他要借波斯人之口说自己的观点的原因。 他依次将这四个神话解释为:腓尼基人将爱娥从阿尔戈斯拐到了埃及、克里特人将欧罗巴从提尔拐到了克里特、希腊人将美狄亚从科尔启斯拐到了希腊、特洛伊人将海伦从希腊拐到了特洛伊。这样。东西方各有两个女子被对方绑架,所以就起了纷争。虽然他在一5马上自我否定了这些解释,开始真正的研究,但是这样一种解释神话的做法仍然叫我们吃惊。不过,就“想从神话中寻找历史真相”的动机而言,我们现代人的神话研究仍然是和希罗多德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他的解释由于太初步,我们看起来才觉得幼稚。 四.一出戏 在《历史》一7至一12,希罗多德讲到吕底亚王国是如何建立的:吕底亚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巨吉斯(Gyges)原来只是前任国王坎道列斯(Candaules)的大臣。坎道列斯对自己的王后喜爱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他想让巨吉斯来看王后的裸体,让他知道王后有多么漂亮。巨吉斯的抗议没有效果,他只有遵命。结果王后发现了有人偷看,便暗地里胁迫巨吉斯杀死国王以雪耻辱。巨吉斯无奈,只有被迫和王后合作,杀死国王并取得了王位。 这段故事不太会是真实的历史。一来是因为它太戏剧化,二来是因为我们大概知道确实有一部希腊悲剧就叫《巨吉斯》,很可能希罗多德就是根据这部悲剧写的这个故事。 五.一段可能的神话 希罗多德在L1中曾经用了很长的篇幅(一34至一44)讲了一个故事。吕底亚王克洛索斯想传位给一个儿子。但他做了一个梦,预示他的这个儿子将被铁器刺死。于是他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可是最后这个儿子还是在一次捕杀野猪的围猎中被人误伤而死。 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这是真的,不过仔细地分析的话,小亚细亚一带倒的确流行一种,或者说一个类型的传说,可能是这个故事的背景。一位代表着生命力、大地、谷物的女神,总有一位年轻的男神作为配偶。他们之间的结合被视为农作物丰收、国家人丁兴旺的保证。而这位年轻的配偶往往命中注定早死,于是悲伤的女神无心照料人间的事,大地便陷入一片荒芜贫瘠。无望的人们只有靠分享女神的悲哀、祭奠男神的死亡的方式来乞求女神重新关注人类的困境。 这类神话明显是用来解释四季的轮回,大地由春天的生机勃勃变成冬天的毫无生气这样的自然现象的。动植物在春夏的繁盛的生长被认为是女神和其配偶之间爱情的产物,而一切生命现象在秋冬时趋于停滞则被认为是男神的死亡和女神的悲伤。人们每年进行的哀悼男神的仪式其实是在乞求世界重新充满生命力,希望春天快点取代冬天,是对丰收的祈祷。 这类神话在东西方各地有着大同小异的各种版本。比如两河流域有伊斯塔(Ištar)和塔穆兹(Tammuz),在希腊有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和阿多尼斯(Adonis),在埃及有伊西斯和奥西里斯(Osiris),在弗里吉亚有库伯勒(Cybele)和阿提斯(Attis)。所有这些神话有着大体上一致的结构和特点,都可以被认为是对春天和生命力的祈望。想具体研究者可以去看弗雷泽的巨著《金枝》第29章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组,即库伯勒和阿提斯的神话,因为弗里吉亚离吕底亚最近,而神话中年轻的男神阿提斯就是被野猪杀死的。当然,在希罗多德讲述的故事中克洛索斯的儿子并不是直接死于野猪之“手”,但这个儿子的名字还是泄漏了这个故事和神话的关系――他也叫阿提斯(Atys)。 六.一种模式 如果说巨吉斯和克洛索斯儿子的故事的戏剧性还不明显的话,那么居鲁士出生的故事就太富有传奇性了。一位注定要改天换地的大英雄,出生时却历尽艰险。稍稍联想一下我们就能想到罗马建城始祖罗慕路斯兄弟(Romulus and Remus)的故事,和居鲁士的故事有多么相似!有趣的是,和母狼给罗慕路斯兄弟喂奶一样,居鲁士的传说中提到他是由母狗养大的(一110、一122)。不过按希罗多德的说法,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抚养居鲁士的是那个牧人的妻子,而她的名字正好和美地亚语“狗”同音,所以后来才会产生这种“母狗抚养”的误会。我们倒是可以反过来看:居鲁士传说的原始版本里的“狗”,可能确实是指真的狗,而不是牧人的妻子;波斯人可能真地相信居鲁士是野狗养大的,就像罗马人相信是野狼救了罗慕路斯兄弟一样。是希罗多德自己因为不相信这个说法,才发明了“同音巧合”的细节来解释“母狗问题”。不过他倒是很正确地指出这个说法的广为流传是因为有人“想使波斯人相信居鲁士的得救是由于特别的神意”(一122)。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母狗”在王以铸的中译本中被翻成了“母狼”,但这是不准确的。希罗多德提到牧人妻子的名字用希腊文写就是“Cyno”,而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只可能指狗,而不能指狼。著名的“犬儒主义”(Cynics)就得名于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经常活动的一个地方――“白犬之地”运动场(Cynosarge),这个词的词根就是Cyno。如果说Cyno是狼的意思的话,那么哲学史上出名的就应该是“狼儒主义”了。) 我们可以稍微深入一点来看这个类型(居鲁士、罗慕路斯兄弟)的故事。首先,这类故事是极广泛地存在的。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都曾不约而同地用它来解释其民族领袖的诞生。远的比如第一位史诗英雄吉伽美士(Gilgamesh),传说他就是一个弃婴(见《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赵乐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9页)。还有两河流域古阿卡德王国(2340-2159 BC)的建立者萨尔贡(Sargon),有这样一段他的“自传”传世:“我名叫萨尔贡,全能的国王,阿卡得的国王。我的母亲是个尼姑,我不知道我的父亲;而我的叔父住在山里。在我的城市阿苏皮兰尼――它座落在幼发拉底斯河畔――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女尼,怀上了我。她秘密地生下了我,然后把我装在芦苇箱里,用沥青封好箱子,放入了河中。河水没有淹死我,却把我带给了阿克,提水人阿克。他出自善心救我出水。把我当成他自己的儿子哺养成人。阿克让我当了他的花匠。我当花匠的时候,伊斯塔和我相爱了。后来我成了国王,在位统治了45年。……”难以想象吧?说得这好象跟真的一样呢!这当然不是历史事实,除了明显的传奇色彩之外,伊斯塔是近东的一位著名女神,作为一个人的萨尔贡怎么可能和她相爱? 另外,《旧约·出埃及纪》中讲到先知摩西(Moses)的诞生,和这里的萨尔贡王也很相似。摩西在三个月大时被母亲装在一个篮子里,放进尼罗河任其漂流,最后被人救起并养大。中国的传说中也有类似情况。比如《诗经·大雅·生民》篇、《史记·周本纪》都说周人的始祖后稷,因为其母姜原在野外踩在一个大脚印上而怀了他,生下来之后觉得“不祥”,于是三次将他抛弃,可每次他都奇迹般地得救了。姜原这才知道这孩子不寻常,于是“收养长之”。后稷的另一个名字“弃”就因此得名。其他民族的类似故事还有很多。既然巴比伦人、犹太人、波斯人、罗马人、周人等等都有类似的传说,那么不太可能是谁抄了谁的故事,而是因为这类故事表达了人类史前时代中某种共通的东西。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从先前的精神分析学者们到后来的结构主义者们,都或多或少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不重复他们的观点,下面只是简要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在萨尔贡王、摩西、后稷、罗慕路斯兄弟、居鲁士这五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分辨出至少两个共同之处。1.这孩子的来历是不明的。他的双亲的身份要么都不清楚――摩西的父母《出埃及纪》只简单地说是“有一个利未家的人,娶了一个利未女子为妻。那女人怀孕,生一个儿子……”,这几乎和没说一样;要么只有母亲的身份比较清楚,父亲的身份则不太清楚――萨尔贡王、后稷、罗慕路斯兄弟都是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后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往往说这孩子的父亲是神(比如罗慕路斯兄弟的父亲被说成是战神玛尔斯)。如果双亲的身份都清楚的话,那么也是母亲的身份要明显地高于父亲――居鲁士的母亲是美地亚的公主,而父亲“刚比西斯则比中等身分的美地亚人都要低得多了”(一107)。在我看来,这些特点都是先前的母系社会在后来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先民们更重视母系方面的血统,对父系不太重视,所以后人创作传说时就只强调母系。 2.孩子诞生后总要被“抛弃”。至于抛弃的理由,有时是因为对上面讲到的来历不明的血统的排斥――萨尔贡王的母亲是尼姑,她生的孩子当然是可疑的;姜原觉得后稷“不祥”而弃之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想这大概是后来父系社会时代人想象出的一种解释,因为只有到这时人们才会觉得父亲的身份不明是一种“不祥”,母系社会的人们对此则安之若素。“抛弃”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这个。更多的时候,这种抛弃是出于一种阴谋:一种不想让孩子出生、如果出生就要害死他的阴谋――这在摩西、罗慕路斯兄弟、居鲁士的故事中很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阴谋?这三个故事也给出了一样的答案:这孩子将威胁到阴谋制订者的权威和统治。特别的,在罗慕路斯兄弟、居鲁士的故事中,阴谋制订者都是孩子在母系方面的亲属。想害死罗慕路斯兄弟的是他们母亲的叔叔,想害死居鲁士的是他的外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