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话中的独白——读《柏拉图对话全集》(2005082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邓晓芒曾做过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演讲,他如是谈道:"在言说的性质上,只有苏格拉底对话才真正具有对话的性质,孔子的对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对话,而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和独白,问者所起的作用只是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与孔子在对话中的"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形象不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多半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释者和回答者。但全部对话的灵魂恰好是提问者而不是回答者,是针对回答的提问才使问题变得更清楚了。"苏格拉底的这种自己很少先给出结论,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人,让他人思考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人们还因此称苏格拉底为"精神助产师"--苏格拉底也自称过。
    但是,在我看了《柏拉图对话全集》后,对"苏格拉底对话真正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结论却不敢苟同,我觉得苏格拉底对话的实质仍然是苏格拉底的个人独白。
    在对话录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总是在提问,在引导,在驳斥,在说服,而且在与大量人物的对话之后,除了普罗泰戈拉等极少"顽固分子"外,几乎全部被驳倒,被说服--不过好些人都是被驳倒,却并不服。在苏格拉底面前,只有被说服者和未被说服者,苏格拉底则永远不被驳倒,不被说服。真理可以说是"先验的"就站在了苏格拉底这边,因为苏格拉底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这是德尔斐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我们从对话双方输赢比上就可以看出,其实质并非是对话,对话应该是平等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输赢比虽并不要求五五对半,但也不应该是占绝对压倒性优势的。但在对话录中,受作用的却仅仅是对方,只有对方被改变,苏格拉底永远保持不变--真理改变就要导致谬误了。可以说,在对话录中,他人不过是苏格拉底的变体,不过这是负面的变体,是儿童,是病人,是傻子,是要被苏格拉底教育、治疗、矫正的对象。
    对于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如果我们打个比方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话,那么,孔子的言论就是一座灯塔,给他的弟子们指引方向;而苏格拉底则是一条黑暗的两面是墙的走廊,对话者似乎是能动的,可以自由行走的,但只要他不是按苏格拉底给定的方向行走,他就要碰壁--苏格拉底的驳斥。
    苏格拉底在对话录中是以一个年老的智者的面目出现的,--在古希腊这样一个玛格丽特o米德所说的处在"前喻文化"的时代里,老年天然就是教师,更何况他还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不可能有平等的对话的。苏格拉底与孔子之间的区别,不过是方式的不同而已。对话的结果都是个人意志的结果,而不是对话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不具有民主性质的。
    独白具有专制性质,而对话则是种民主做派。说苏格拉底的对话是"真正具有对话性质的",似乎在暗示是苏格拉底是民主派,这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是不相符的。苏格拉底对民众的极端蔑视,对选举制也极尽嘲讽之能事,可以说,他是当时专制政体的头号理论家。虽然他没有亲自参与推翻民主制,但民主制的两度被推翻,领导者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苏格拉底的思想之所以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其它的形式--孔子式的对话或尼采式的宣言的形式--出现,这并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是柏拉图凭其文学天才有意为之,以使其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也并非因为苏格拉底民主作风或是作为"精神助产师"的高尚情操,而是其思想和方法的必然结果。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很多人不明就里的人把这句话作为苏格拉底"谦虚"的标志,他们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单单从这句话本身去理解,而没有看到苏格拉底的那种强烈的否定本能。"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从这句话本身看来,的确是极端谦虚之语,但苏格拉底的否定本能却把它变为了极端狂妄之语。苏格拉底通过对他人的提问,驳斥和否定,通过证明他人全都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从而证明了自己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就因其"自知一无所知"而比其他人的"不知道自己无知"略胜一筹。他也深信,阿波罗说他是"全雅典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这一点。
    苏格拉底"自知一无所知",他也就没有什么是可以肯定的,因此他不可能采用尼采式的宣言,在形式上,它也就不可能是独白式的,对话体也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在辩论手法上,他也就很自然地采用了"否定式辩论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柏拉图对话集》里的对话结构就可发现,苏格拉底总是提出问题,根据对手的回答,从中找出漏洞或矛盾,直接予以驳斥;或者是继续提问,对对手加以引导以将其推向错误的极端,从而战胜对手。"从来不首先确立了自己的结论",与其说是苏格拉底民主,不愿用权威式的独白,不如说这恰恰是苏格拉底的阴险之处。如果他首先确立了自己的结论,他也就无法避免遭到驳倒的可能。正是通过这种否定式辩论术,苏格拉底才使得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格拉底的这种否定式辩论术在当时就有很多人相当不满,芝诺的《言行回忆录》里的希庇亚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希庇亚斯是个多才多艺的哲学家和教师,他多次游学雅典,有一次遇到苏格拉底在谈一个常谈的话题,便戏问他道:"难道你还在说那很久以前我曾听到你在说的话?"苏格拉底甚为不悦,就邀他辩论。希庇亚斯断然拒绝了,说:"你取笑别人,对人人都提出问题考人家,却从来不愿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什么事情谈谈自己的意见。"三个世纪后的西塞罗也这样说:"在听苏格拉底对话的人用这么不同的方式如此充分记录下来的几乎所有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用的方法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反驳别人。"就连奥古斯丁也称他是"纯粹破坏性人物"。
    无论我们说苏格拉底的对话是"真正具有对话性质",还是称他为"精神助产师",都有着某种道德上的肯定意味。但事实上,苏格拉底对话很多时候都不是在一种善意的氛围中进行的,对话往往是使得他人陷入到被取笑、被羞辱的境地。很多人都因此对苏格拉底咬牙切齿,这点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自己就强调过。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死型,他对他人的诘问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