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评人大版高校教材《世界古代史》(2004040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米辰峰先生主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商务印书馆等单位中青年学者执笔撰著的高校教材《世界古代史》。拜读之余,笔者感觉这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世界古代史教材。
    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或价值就在于对新观点、新材料的充分吸收和运用。本书作者都是学有专攻的中青年学者。第一章的作者长于原始社会史学的重要相邻学科民族学;第二章古代西亚的三位主要作者精于亚述学、赫梯学,熟悉楔形文字,是我国世界上古史学科第三代学者中的佼佼者;第三章古代埃及的作者是国内培养的首位埃及学博士,曾应邀赴国外出席国际埃及学大会;主编米辰峰先生从事世界古代史教学、研究工作多年,数次到意大利、希腊等文明古国访问讲学,洞悉国外世界古代史学科的最新动态;其他几位作者也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重镇东北师大和吉林大学的教学骨干。这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作者队伍切实保证了教材的写作质量。各章作者均能站在学术前沿,广泛搜求国内外相关信息,在充分借鉴吸收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将最新的学术信息、观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传递给读者。如人类的远祖、早期智人的代表化石、人类形成的动因、赫梯国家形成的时间、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都是此前同类教材未予着墨或较少涉及的。以往我国学者在编著世界古代史教材时往往因过分注重观点的成熟稳妥而妨碍了对已经过充分论证、几成定论的学术观点的及时吸纳,历史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教材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这部新教材的面世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
    该书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解释也提出了独到见解。如关于城邦特点是学术界聚讼多年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该书作者则将其归纳概括为7大特点并对 “公民统治非公民”这一城邦根本属性进行了重点阐释,这在城邦问题研究中是一种新观点,它对认识公民与非公民、奴隶主与奴隶的产生与演变、区别与联系,对理解公民个人与城邦集体间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以及对进一步揭示城邦的本质都有一定启示。此外,作者在苏美尔神话对《伊索寓言》的影响、酋邦政制与以色列早期历史、印度奴隶制的特点、佛教部派形成的原因、城邦与国家两概念的差异、神话起源与民族特性的形成、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关系、古罗马两个特里布斯会议的区别、屋大维整顿元老院的目的等问题上也都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国内为数不少的学者在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中似乎惯于将文学史料混同于文献史料,许多结论建立在文学史料(二手史料)而不是文献史料(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对此郭小凌先生已有专文论述(见《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该教材的作者在写作时发挥熟悉外国古文字的特长,尽量运用第一手的文献史料解读上古世界各国历史,使分析与结论都建立在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基础之上,从而也更具说服力。如用玛尼什吐苏方尖碑铭文和西帕尔石刻及汉谟拉比书信集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的土地占有与管理、汉谟拉比的统治政策;充分利用最新考古资料解说埃及前王朝历史;用巴勒莫石碑等碑铭材料描述埃及王权的产生与发展;运用佛教文献,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分析早期佛教的进步性;在原始社会一章中,除应用大量考古资料外,作者还运用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说明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婚姻形态等。上述这些都是该教材的超迈前人之处。
    近年来,受高校世界史课程课时压缩的影响,世界古代史教材的篇幅也越来越短,字数越编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门既洋且古的课程的教学效果。据笔者的体会和同行的反映,近几年历史系学生世界古代史课程考试成绩(包括研究生入学成绩)的下滑已是令人忧虑的事实。要扭转这一局面,或是在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中增加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或是在大学阶段增加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授课时数,或是在教师引导下扩大学生世界古代史论著(包括教材)的阅读量。现在来看,前两者都很难实现,而阅读量的增加既取决于图书馆世界古代史图书种类与复本的增加,也仰赖于世界古代史教材篇幅和字数的增加。目前看,世界古代史论著存在着出版难的问题,加之高校图书经费匮乏,所以短期内寄希望于以世界古代史藏书量的增加来解决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扩大世界古代史教材的内容信息涵量,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现实可行的途径。米辰峰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的出版恰恰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教材近50万字,是10 年来国内出版的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世界古代史教材。由于教材的容量大,作者不但对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人类起源、汉谟拉比法典、埃赫那吞改革、印度种姓制度、雅典民主政制、罗马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等作了更为透彻、详尽的论述,而且对同类教材着墨很少甚至未予涉及的问题也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比如原始社会聚落的出现、两河古国的早期历史及文化教育事业、希伯来以色列犹太犹大四词的来源与辨析、前王朝与后期埃及历史的发展演变、埃及纸草纸的制作应用传播、古希腊的节庆习俗、罗马的行省制度等等。这样,即便学生无其他更多的论著以资课后阅读,仅精读这部近50万字的教材,则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史实也可以全面、系统地予以掌握。笔者以为,这也是该教材面世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近10年来,已出版的世界古代史教材在编撰体例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体例,基本以社会形态发展为纬线,以国家和地区为经线编写,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分为六章(即通常所说的六大块)。这种分国编列式体例的优点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确,国家和地区的纵向发展过程较清晰,观点成熟,史料丰富,知识系统,条理清楚,既有利于教师讲授,学生也易于接受。缺点是没有超越地区史、国别史的格局,没有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很难体现出来;另一种是改革体例,打破了地区史、国别史的框架,注重对世界古代史进行整体的宏观考察,着眼于世界全局,叙述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以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为基轴,构建了世界古代史的新体系。这种体系对世界古代史的全貌、横的联系写得全面、清晰,读后对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会有宏观的了解和认识。但多年来,学生习惯于以纵向模式,也就是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部连续性来了解世界古代史,而改革体例将头绪众多、内容庞杂的世界古代史分割得更为纷繁琐细,学生接受起来颇感困难,很难说是一种最理想、最适用的高校教材。在笔者的高校教学实践中也曾尝试以改革体例编撰的教材用作课堂讲授的依据,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证明,在学生世界古代史知识近乎于零的情况下,采用以改革体例编著的教材,对普通高校的师生来讲,的确有点勉为其难。米辰峰主编的这部教材没有一味求新求变,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实际,仍采用传统的编撰体例。笔者认为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同时,作者在每章正文前增加了概论,将基本史料、史学发展史系统介绍给读者,使其对学科发展有基本了解,培养其对该学科的兴趣,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当然,如果作者能在各章概论中增加历史分期的内容,在六章内容之后加一余论,对世界古代史的分期、特点、发展大势、古代各族各地的交往与联系、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地位等加以阐释,则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体例之不足,使学生既能见树,也能见林,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世界古代史。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198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由刘家和先生主编的《世界上古史》。笔者和许多同行都认为,这仍是迄今为止最适合高校历史专业本科使用的优秀教材。
    该书作者还注意补充一些与世界古代史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汉语常用世界古代史人名地名的最早汉语文献来源;现代西文中流行的china等称呼中国的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里的演变概况;儒略历的使用传播及其与现行公历的区别等,这都是学生和其它读者迫切需要了解而又为以往教材所忽视的问题。
    该教材的又一可取之处是作者编写了非常实用的三个附录,这也是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创新之处。附录之一是“网上查阅世界古代史指南”。国际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快捷方便的信息检索途径。国内已有少数学者利用国际互联网检索相关信息。但多数学者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学者和学生对此仍茫无所知,即使经常上网遨游,也很难找到与自己从事专业相关的网站和网页。为了方便读者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取更多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网上教学资料,主编及时编译介绍了当今世界最大的超级搜索引擎之一“关于全人类的因特网”及其下设的24个世界古代史网站,扼要介绍了其中的“世界古代史资料大全”和“关于-古代/古典历史”两大网站的检索方法和主页内容。两大网站收集链接的世界古代史资料品种之多、内容涵盖之广,远远超出了我国现有世界古代史论著资料的收藏总量。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发展的资料匮乏的问题。这个附录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师生来讲,其重要性尤其值得重视。
    作为附录二的“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也颇有新意。年表按地中海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将世界古代史概括为三大段列表分述:古代西亚埃及文明领衔主演时代(前4500年-前500年)、古代希腊文明领衔主演时代(前500年-前146年)和古代罗马文明领衔主演时代(前146年-公元668年)。这种形式的年表体例应属首创,它使读者在阅读查阅年表时更清楚地认识到上古世界的发展大势和文明中心的兴衰隆替。同时,年表采取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及东亚分栏并列叙述的格式也有助于学生和其它读者对比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比较中找出各族各地古代历史的不同特点。此外,年表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以黑体字标明,使读者能透过纷繁庞杂的各种历史现象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为使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利用该教材,作者还特意撰写了附录三——《内容要点》(《考试复习要点》)。作者从各类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考前复习的需求出发,按原书正文的章节顺序,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摘要浓缩。每个要点都标以序号,以便记忆、查核。读者在阅完近50万字的正文内容后,再精读4万字的内容要点,自可收提纲携领、巩固复习之效。对于入校时世界古代史知识近乎于零的低年级学生和备考研究生的高年级学生来讲,内容要点尤显重要和必要,相信肯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附录中未列中外译名对照表,但在正文中的常用和重要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和典章文物)之后,大都加注了英文原文,特别重要的还兼注希腊文和拉丁文于英文之前。这种做法比在正文后另列中外译名对照表更便于读者随时检索查核外文原著,还避免了以往在翻译国外专有名词时因译名不一所引起的歧义,也是与日本、中国港澳台等地区解决西文译名不一的做法接轨的方案,值得在同类著作中推广。
    如果参照国外学术论著和大学教材的做法,在附录中增加重要人物事件索引,则会使本教材另收锦上添花之秀之效。
    当然,如果仔细审视,这部颇具特色、新意迭出的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之处。笔者愿意在此提出,供作者参考。
    其一是个别观点、提法的表述及史料的运用值得进一步推敲和商榷。如作者在叙述巴比伦社会等级制度(该书第67页)和古希腊城邦政制的特点(第300页)时均涉及公民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指出失去土地即等于丧失公民权,拥有土地是保持公民身份的前提。众所周知,公民权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成年男子参加民众大会决定氏族部落对外和战及选举首领的权利。只要是氏族部落内的成年男子,都拥有这种权利并可占有使用公社土地。相反,外来居民则既无政治权利,也不能获得公社土地。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族成年男子基于血缘关系的这种权利逐渐演变为公民权,只要拥有公民权就能行使政治权利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相反,被征服者和外来移民即便拥有土地、财富,也不能享有公民权。斯巴达的皮里阿西人和雅典的外邦人均属此类情况。而本国公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仍可保有公民权。古罗马历史上,政治家对失地破产农民公民权的利用就是一例。所以,公民权是“因”,土地占有权是“果”,作者在行文时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似乎不够清晰。再如教材第99页关于大流士取得政权后就采用何种政体与其它6名贵族青年进行讨论投票的细节是希罗多德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显然难称信史,以不作为史料应用为好;在谈及克里斯提尼改革措施时,作者认为在陶片放逐投票中,得票超过6000者将被放逐国外10年,此说不确。当时由于雅典公民大会频繁召开(每9天一次),多数居民因路途遥远或农事繁忙,不可能经常参加。所以公民大会的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万人,通常仅六、七千人。故符合实际的说法是参加投票的人数以6000为最低限,得票最多者即被放逐国外;(参见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第47-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倒1行作者认为古代东方各国的奴隶约占总人口的1/3,不知所据何典?因为即使奴隶制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雅典、罗马等国,奴隶人数也未超过人口总数的1/3(参见郭小凌:《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和近现代人的诠释》,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连奴隶社会是否存在都有很大争论的古代东方,奴隶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又怎会如此之高呢?
    其二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似乎稍嫌薄弱。作为当今世界三大一神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学生和一般读者对此均很感兴趣,迫切希望能够在教材中得到详细了解。但作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问题,对这两大宗教的教义几乎未予阐述评析。可能作者认为宗教教义属于哲学范畴,不必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过多涉及。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要了解各种宗教的教义,恐怕只有通过世界史教材这一条途径。学生和其他读者对此可能会感到遗憾的。再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奥古斯丁、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恩格斯、罗斯托夫采夫、威尔·杜兰、拉尔夫等都对其灭亡原因作过经典性论述,但该教材对此重大问题却基本未予阐述。
    此外,书中的一些误植和个别错讹之处也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制定实施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改革计划,米辰峰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就是高校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材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和有益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