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魏文享:在历史关联中寻找过去的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爱思想 魏文享 庄徐英 参加讨论

    走进国交一号楼魏文享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的是书,书橱里排满了书,有专业研究论著,还有大量的史料汇辑;办公桌上也堆了不少书;而茶几上,除了茶具,是书,还有几十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魏文享说,做历史研究,离不开大量一手资料的查阅,“要从文献、资料中去发现问题”。
    1998年,魏文享进入华师历史文化学院读研,2004年于华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毕业。此后,他一直留在华师任教,从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四十出头的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并参与多本学术著作的主编、合编。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及重大攻关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曾多次荣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魏文享的研究以“群体”和“社团”为中心脉络展开,涉及到近代商人团体、农会组织、职业会计师、行业市场和直接税史等多个主题。看似相隔,但不论是从研究的路径,还是从历史的关联来说,都极具相关性。群体和社团,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实施社会整合与集体行动的直接体现和组织依托。透过商人、农会及自由职业者社团内外的组织行为和权力网络,可能更容易理解处于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历史主体的生存状态。
    从进华师读书,到以做学术为职业,对魏文享而言,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喜欢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做研究和教书,一来思想自由、充实;二来可以和学生在一起,把生活和自己的事业合二为一。”
    从小,魏文享便喜欢文学和历史。那时的农村小学家里,藏书都不多,难得搜集到几本古典小说和历史演义等方面的书,他视若珍宝。翻阅多了,魏文享不知不觉喜欢上读书读史,慢慢有意识地去学习历史。最初看得较多的是叙事性和文学化的历史书籍,读小学时,他便看完了白话版的《史记》。
    1994年夏,魏文享高中毕业。九十年代初期,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是财经专业,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高考志愿,他填了财经大学却未能如愿,最后进入湖北师范学院学习。魏文享本以为至少能够就读中文系,却被调剂到不好找工作的历史系。
    虽然很喜欢历史,但考虑到现实的就业问题,彼时的魏文享并不能欣然接受这样的结果,“当时就想要读研究生,就业的时候比较好找工作”。考研究生时,他还是不想离开专业领域,通过老师介绍和自己了解,他得知我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有雄厚的学术实力,因此报考了华师。那时的他不曾想到因为这样一个决定,自己会走上做学术研究的道路。
    2000年,魏文享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民国时期苏州的丝绸业同业公会》。第一次做学术研究,在分析问题上没有经验,请教指导老师,和同学讨论,不停地查阅资料,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课题研究上。
    当时数据库还不多,为了能搜集资料,他还特地跑到苏州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查资料是比较枯燥的过程,整天埋头于书海中,得下功夫还不一定有所获,“但你必须要看,这样你才能从资料中发现问题”。不断地翻阅资料,不断地修改论文,三四个月的全情投入,换来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认可。
    作为研究生在学报上发表论文,对魏文享而言这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与肯定。在广泛阅读史料,深入思考的开拓研究方法中,他体会到与被动接受知识有着不同乐趣的探究式研习方式的魅力。到读博士时,魏文享选择继续进行同业公会的研究,希望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究下去。也正是在研究生阶段,他开始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有结合的可能,于是还在读研的他确定了以学术为职业的方向。
    行万里路,查万卷书
    做近代史研究,奔走各地查阅资料是家常便饭。中研院、上海、北京、安徽、重庆、成都、天津、台北……很多地方的档案馆、图书馆,魏文享在读书和工作时都跑过,“行万里路,查万卷书”,魏文享这样形容自己做学术研究的状态。只有在尽量全面掌握历史信息的情况下,才更易于接近历史的真相。
    做博士论文时,魏文享确定以同业公会作为论文选题。但学术界关于商人团体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各个方面的理论也都有运用,因此同业公会的研究很容易落入既入窠臼,重复商会研究的已有结论。做这样一个课题如何能够在历史解释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摆在魏文享面前的难题。
    更加广泛地阅读史料和与之相关的研究是魏文享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更详尽地查阅关于近代同业公会的资料,他到本地的武汉档案馆,外地的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档案馆都跑过很长时间。其中,上海档案馆的同业公会史料最为齐全丰富,耗费的时间也最多,魏文享前后去过多次,最长的一次,他连续查阅了近两个月。
    借宿在上海大学的同学处,他每天便早早起床坐一个小时半的公车到上海档案馆查资料,直到下午闭馆才回去,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是他两个月来的写照。“每天都这样会很闷,也会很累,但你会有所收获,这个就比较开心,而且对于做研究而言,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平常的事。”魏文享轻描淡写地说。
    在查阅过程中,他也曾因为找不到创新的视角而准备放弃对同业公会的综合制度研究,但通过史料的追寻和广泛的阅读,魏文享意识到不能脱离历史实情去寻求创新,与其纠结于理论,不如从实际出发。同业公会兼有社会团体和经济组织的属性,在政治、经济及社会体制中居于中间地位,其集体行动和职能发挥也是以此为基础,于是魏文享确立从中间组织的分析视角切入,将同业公会置于近代国家形态及社会系统和国家经济这样宏观的框架之中,进行角色分析。
    2007年,历经前前后后的资料搜集和研究,魏文享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中间组织: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出版。从博士论文到专著的出版,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博士论文出书,是进入学术界的一个标签,对于魏文享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查阅商人组织史料的过程中,魏文享发现档案馆中还有丰富的农会档案、各业自由职业者公会档案。更重要的是,在史料中可见商人组织与农会组织都在近代政府、政党的社团组织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自由职业者与商会之间更有着紧密的业务关联。
    2004年,魏文享申请到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访学,借此机会,他到台北档案馆查阅资料,开始近代农会方面研究。除去开会交流等访学活动,他几乎泡在档案馆。绝大多数资料还不能复印,他便用笔手抄。“这些都是我平时搜集的。”谈起资料的搜集,他打开书橱下的两个柜子,里面放了好几纸箱复印和手抄的资料。在台北访学的三个月里,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术研究上。
    历史事件有其自身的逻辑关联与时空特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还原却不是容易的事。而魏文享体会最深的是:整体史关怀下的关联和比较研究。历史中的人、事和制度,往往既有相关性,也有其独立性。做研究,就是要通过证据史料关联,去寻找史实真相关联。比较不仅仅是异同程度的比照,也是研究中的换位思考。
    魏文享说自己有很多课题都是从商人团体研究出发,从史料和事实关联中得到的灵感。从工商同业公会到农会、到自由职业者公会,从商人、农民到会计师,都存在这样的联系。近两年,他又回归到行业和市场的研究。关注点不再聚焦于行业组织本身,而是希望将组织讨论与行业经济结合起来,去探求行业市场的运作逻辑。关于直接税的研究也是与商人的抗税活动相关,如果将商人团体作为纳税人的组织来进行思考,就可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研究和学习密不可分。在做会计师的研究时,涉及很多近代财务管理和公司制度的知识,而一开始,魏文享对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完全不懂。“做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懂就得去学。”从最基础的经济知识学起,看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方面的书,请教校内外相关专业的老师,魏文享一点一点自学会计学方面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经过几年的专题研究,他关于会计师方面的研究也逐步汇集,以《职业、市场与社会:近代中国的会计师群体研究》为题的专著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教书是一种生活状态
    把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对魏文享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有时会把自己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给我提意见,这对我也是一种学习”。
    每两周,魏文享会组织一次读书会,有时是分年级进行,有时是硕士和博士一起参加。他要求学生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读书,通过阅读思考、查询史料、动笔训练的反复过程,将学习到的理论与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心得。读书会的主题提前确定,有经典书目,也有问题与学派的讨论。有时还会按照学术会议的方式,来讨论学生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和提交论文。他希望学生在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得到启发,开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
    拿出学生赠送给他的相册,魏文享指着照片中的人一个个细数起来,谁调皮活泼爱偷小懒,谁刻苦踏实,谁到哪儿工作了……谈起自己的学生,魏文享一脸笑意,和之前聊自己学术研究的严肃脸明显不同。
    但严肃是他留给历史基地班学生盛差偲的第一印象,而随着接触的深入,盛差偲愈发地感受到魏文享的严谨和认真。基地班每个人都有导师,魏文享在大一时便成为盛差偲的导师。他要求学生在看书时做读书笔记,第一次盛差偲将读书报告交上去,反馈回来的读书报告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和错别字。“当时看到批注特别感动,原以为大学老师不会那么认真地批改作业,但是魏老师改得很认真。”
    基地班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导师,正是因为魏文享的严谨和认真,三年来,盛差偲一直都选他做自己的导师。和盛差偲一样,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万浩一直都选择跟着魏文享学习。
    在万浩眼中,魏文享是一个低调、真诚的人,“他很少参加一些评比之类的活动,更多地是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校里,有很多学生为了加分花钱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但魏文享一直都和学生强调,发表论文一定要慎重,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甚至是课程论文他都会仔细修改,达到发表水平后便主动帮学生联系投稿,“要是达不到他是绝不会发的,感觉他特别真。”
    让万浩感动的是,魏文享总是细心地关心着学生,已经就业的他对自己有所放松,但魏文享总会不时地提醒他,就算进入职场,也要多看书,学习英语,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提升自己,“很多老师在学生就业后就不管了,但是魏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
    而这些和学生相处的点滴对魏文享而言便是他生活的状态。
    魏文享说:“对老师而言,工作就是你生活的方式。”而他,喜欢这种学术研究的纯粹和与学生相处的简单。
    本文刊于《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2015年9月30日,感谢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硕士张莉同学提供稿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