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法流》是郭世佑教授散文、讲演、时评及为师治学的札记合集。作为“法大人札记”之一种,最近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刊行。这本集子所收篇什从1978年二次高考录取受挫感怀赋诗至今,浸润着作者30年的思辨和薪传,篇篇入心,恰如屐齿印苍苔。我想,这本书也许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早就隐藏在作者睿智和平静的眼眸里,意蕊心香,透过漫漫岁月,渐渐在纸页上飘零和沉积。近来,多少个夜晚,我就借着一晕青灯开卷摩挲,任思绪滑向辽远的蓟北,在岁暮寒天穿越时流,聆听一位本色而智慧,儒雅而内敛的师长,用他磁性的潇湘口音,于沧桑的历史中,扣问人性的荒芜,述说学者的良知。 作为一名饮誉学界的史学教授,作者并没有和部分“为人师”者一样,遵循“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史学的枯寂也没有湮灭内心的真情,作者饮水思源,敢于自曝,丝毫不掩饰彼时的挫折,将真实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晚学如我者透过粼粼笔端,在宁静中追寻一位师者不求闻达的足迹。 绚丽浩荡的楚地,从益阳、长沙到湘潭,曾是作者出生、采芹和涉世任教的地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将作者妪煦成人。多少年来,故园的双亲、恩师和旧雨,始终牵引着作者深情的目光,凝结成一份份深藏的眷恋。在力作《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杀青的当晚,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双亲为自己求学赤手奔走,为自己参加工作冒雨添加新衣不慎摔腿,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起早贪黑的场景,继而检讨孝敬得不够,“近年来,我不禁时常扪心自问:与世无争,洁身自好固然无可非议,然而整天同书本打交道,还远不如某些少读书甚至不读书者赡养双亲,严、慈送子读书又有何益?倘若自己常温伯俞因慈衰而泣杖之故事,或姑效毛义以亲存而捧檄之孝举,当不致如此。何况,为人独子,却以五尺之躯浪迹天涯,双亲欲求菽水承欢亦不可得,不亦忤逆乎!”(《不为鸣谢,只因往事悠悠》)林增平、李时岳诸师是作者学术履历的引路人,春风化雨,作者一直念兹在兹,心怀感恩。“申江应请,理当饮水思源。恩师猝逝,此源竟成乌有!一纸凶讯倍添冬天的寒冷,满江流水带不走我心中的无限哀痛。西望故乡,抚今追昔,唯有仰天长叹——大度犹容五车富,恩师一去半山空。”(《申江挥泪悼恩师》)大学同窗分手20年之后,作者只强调一个既普通又神圣的符号:“同学”。 “站在时间之神面前”,是他提议:“在10年之后,我们一起再来母校看看,让时间继续证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78级仍然是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在此之前,谁也不要擅自离开,等10年之后再说,好吗?”(《让时间作证:在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78级毕业20周年聚会上的发言》)夜雨西窗,缱绻就一针一线地包孕缝纳在字里行间。不得不承认,一次又一次,我粗糙的性情被作者深情的话语击中,眼眶潮湿,俯首低徊,内心涌动阵阵暖流。罗兰.巴尔特曾说:“从人身上读出书来。”我却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一位诗人,一位回响着灵魂的诗人。 多年学术训练所积累的底蕴,在书中营造的思想穿透力是自明的。从如何安排大学四年而对政法大学同学的勉励(《慎把青春读明天》)到大学的定位与走向(《大学是什么》);从研究生教育的忧思(见《做人漫谈》、《博士生教育之患》、《学术规范与博士论文的创新》和《导师的权利》诸篇)到教师职责的反思(见《欲为师,永为生》、《另一种名誉》、《一所重点中学的人文气象》、《母语文化的现状与教师的责任》和《言志不言谢》等),作者在在围绕自己倾注了最大心血的校园知人论世,这也许是作者治史求真的秉性使然,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师道职责的召唤。毫无疑问,并非每一位教师的召唤都能激起涟漪,渐行渐远。“作为教师,最能打动自身心灵的名誉,其实既不是来自社会承认的过程或政府行为,也不是代表那些过程或行为的符号,而是来自学生的内心世界,深藏于他们的记忆里,凝聚在他们的成长中。……学生之于师长的回报往往是滞后的和五花八门的。那滞后和五花八门的汇报都出自同一个活水源头,它的名字叫真诚。”(《另一种名誉》)这样的识见是需要底气的。我不禁想起乡贤,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杂诗,己卯在京师作》中说的:“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 与龚氏的自负相比,作者更多了一份谦和。但是,如果没有雄健足以绕梁的学养,如何能够做到既“深”且“情”的“笔下”呢? 《史源法流》是作者2003年作别浙江大学历史楼,走进中国政法大学之后将史与法相结合的产物,《观念的脚步》、《仁者如斯》等篇章则轻松自如地展示着作者多学科的底气与风采,论起法来也是那么洋洋洒洒,入木三分。岁月倏忽,人事皆变,而作者将学术旨趣与人生信念融为一体,其知行合一的求索始终不变。所以,与其说是在读郭世佑教授的作品,不如说是读他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这份追问契合于心灵,直指一种精神的方向。读罢掩卷,我们也许会发觉,或多或少,自己已不再是从前的自己。 阅读好书往往是一次精神的探险,《史源法流》铺设出一条精神的路径,逶迤连绵,使得这次探险显得沉毅而致远。 不妨让我们在某个夜晚展卷…… 2007-12-22 (丁凯,在职博士生,现供职于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00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