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金重远:“巴拿马革命”丑史揭秘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金重远 参加讨论

    原编者按:2012年 6 月 7 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重远先生在家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亲人、朋友、祖国和事业。金先生视野宏阔、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精通多国文字、讲课口若悬河,其在世界历史教学与科研上的贡献将铭记史册。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金先生作为我刊的骨干作者,不仅长期奉献力作,而且热诚关爱我刊的成长,乃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尚在为我刊撰稿。今特刊发其人生的最后遗作,既表达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的沉痛心情,又藉此哀叹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爱国胸襟、学问卓越的老专家“黄鹤一去不复返”,亦给世风日下、浮躁纷繁的岁月,吟一曲无奈的挽歌……
    内容摘要:19 世纪的美国长期把在中美洲开凿一条联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作为自己的国策。在把英国排挤出局后,美国把目标瞄准巴拿马地峡。1903 年 11 月,推行大棒政策的西奥多·罗斯福藉助法国政客布诺-瓦里亚挑起所谓“巴拿马革命”,强行将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离出去。随后美国又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并设立完全由它控制的运河区,将其变为国中之国。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迫使美国在 1999 年底将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全部归还给巴拿马。
    关键词 巴拿马地峡 西奥多·罗斯福 布诺-瓦里亚 巴拿马起义
    1903 年 11 月 3 日,美国使用武力,策动所谓“巴拿马革命”,促成巴拿马地区脱离哥伦比亚。此后,美国又通过各种高压手段,在巴拿马境内强行筑成一条完全由它控制的联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这一发生在 20 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在美国外交史上颇具代表性,我们不应淡忘。“温故而知新”,美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种种表演,其实仍在重复着过去的老路。
    与英国争夺中美洲
    在中美洲开凿一条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的构想,早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便出现过,当时就有多达 20个方案。
    美国取得独立后,对开凿两洋间的运河尤感兴趣,因为它会使纽约到旧金山的路程一举从1.4万海里减少到5000海里,大大有利于美国的交通和商业,因此在1815年便成立了“美国和中美开筑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运河公司”。美国对于独占这条运河一开始便雄心勃勃,国务卿亨利·克莱在 1826 年宣称:“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占两洋间的运河”,这显然是把矛头指向英国。然而当时英国在美洲拥有不可小觑的经济实力,自 1822 年至 1826 年,英国先后共向西属美洲各国贷款 10 次,总计达 2100 万英镑;从1825 年至 1827 年,平均每年向那里输出的商品价值即达6600 万英镑。[1]
    所以美国在拉美的行动必须要考虑到英国的利益,在重大问题上和英国共进退。1850 年 4 月,美国国务卿约翰·克莱顿和英国驻美公使布尔沃签订 《美国和英国关于联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 《克莱顿—布尔沃条约》,规定两国不得在中美洲修筑运河问题上相互排挤,运河建成后应由两国平等使用,并保证运河的中立和永远自由开放。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拉美的经济扩张势头虽仍不如英国,但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则日益增长。自 1856 年至1903年间,美国共对拉美实施过50次武装干涉,其中14次针对巴拿马地区,规模最大的4次,先后发生在1860、1865、1868和 1873 年。
    即使对哥伦比亚,美国也动辄挥舞大棒。1856年4月经过巴拿马城的一位美国旅客因购买西瓜拒付钱款而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美国为此竟悍然进行武装干涉,迫使新格拉纳达 (今哥伦比亚共和国) 支付41.2万美元的赔偿费。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在开凿运河问题上与英国妥协的政策越来越不满意。1880 年,美国海斯总统便称,未来的运河应是“美国海岸线的一部分”。次年,加菲尔德总统又公开宣称准备废除1850年的 《克莱顿—布尔沃条约》。[2]1896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尼更正式提出要废除1850年美英间签订的条约。
    1900年 2 月 5 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和英国驻美大使庞斯福特签订有关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的新约,但因在某些方面仍限制美方在运河的权利,未被美国国会批准。1901年 11 月 18 日,双方又签订第二个 《海—庞斯福特条约》,迫使英国放弃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废除 1850 年条约;2.美国有权在运河区设防;3.除美国外,他国无权管理运河。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此鼓掌叫好,指出它彻底消除了其他国家军舰通过运河对美国造成的威胁,同时也使任何国家都无法借助对运河的管理来渗入南美地区。[3]
    目标瞄准巴拿马
    将英国排挤出局后,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究竟选择何地,是尼加拉瓜?还是巴拿马?美国是经过一番长时期的考量的。
    巴拿马地峡位于哥伦比亚境内,长约 720 公里,宽51—181 公里,系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 (绝大部分海拔不超过600 米),从修筑运河的自然条件来看,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1850 年,美国即动工建造巴拿马铁路,1855 年竣工,全长 75.6 公里,共耗资 740 万美元,自 1856 年至 1904年,美国便从中获利 3700 万美元。
    但仅有这条铁路仍无法满足两洋间繁忙的商业往来,因此1899 年在美国专门成立由沃克为首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在尼加拉瓜和巴拿马之间选择一条可供开凿运河的路线。比较两者的优劣,巴拿马似乎占有上风,因为未来的巴拿马运河要比尼加拉瓜运河短 135 海里,通过它只要 12小时,而通过后者则要花上 33 小时。此外巴拿马运河的两端均有天然港口,在开凿费用上,尼加拉瓜运河每年要比巴拿马运河多花上135万比索。
    然而为向哥伦比亚施加压力,美国最初曾作出准备在尼加拉瓜修筑运河的姿态。此时有一位后来在开凿巴拿马运河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法国政客布诺-瓦里亚骤然来到美国的政坛。1894年,在承包巴拿马运河开凿的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破产后,工程师出身的布诺-瓦里亚便另组新巴拿马运河公司,准备继续在巴拿马开凿,但因财政和技术困难,无以为继,于是便把目光投向美国,亲自到美国活动。他深信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定会挑起这付担子。
    布诺-瓦里亚一到美国,就吹嘘自己“不是作为一个私人利益的代表,而是为了捍卫一个伟大且崇高的理想,为了科学的真理而工作”。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他十分青睐,多次赞扬布诺-瓦里亚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他有本领知道我们的政府会做些什么”[4]。
    布诺—瓦里亚在美国积极展开活动,很快便组成有律师克伦威尔和参议员汉那参加的关系网。克伦威尔成为新巴拿马运河公司的顾问,他和布诺-瓦里亚一起在美国国务院和哥伦比亚驻美使团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极力推动各方面接受巴拿马方案。
    1902年在国会辩论究竟应选择哪一条路线时,布诺-瓦里亚修改 1901 年已写好的小册子 《尼加拉瓜或巴拿马?》,并将其出版,断言应在巴拿马开凿未来的运河。同年5 月,马提尼克有火山爆发,在布诺-瓦里亚鼓动下,《纽约时报》 刊文呼吁人们必须注意尼加拉瓜火山也随时有可能爆发。同时布诺-瓦里亚又致函所有国会议员,指出尼加拉瓜共有 6 座大火山,其中之一曾在 1835 年爆发,共延续 44 小时,每 6 分钟喷出的泥沙和石块就相当于尼加拉瓜运河的工程总量。[5]
    布诺-瓦里亚和克伦威尔精心炮制的报告由汉那参议员在参议院宣读。布诺-瓦里亚还印制了 90 张印有尼加拉瓜火山喷发的邮票分发给 90 位参议员。此时人们固有的对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902 年 1 月 4 日,新巴拿马运河公司同意以 4000 万美元出售全部财产。同年 6 月 28 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签署斯普纳法案,规定美国以 4000 万美元收购新巴拿马运河公司,并对运河区的治安作出符合美国利益的保障,声称将在巴拿马地峡开筑运河,威胁哥伦比亚政府接受美方提出的条件。
    1903 年 1 月 22 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和哥伦比亚驻美代办埃兰签订《美国和哥伦比亚关于通航运河的专约》,又称 《海—埃兰条约》,规定哥伦比亚将租给美国横跨巴拿马地峡的一条 15 英里宽的地区供建造运河,期限为 99年。美国则以一次付给 1000 万美元和每年偿付 25 万租金为代价。条约在 3 月 17 日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
    但此约在哥伦比亚却立即引起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谴责。哥伦比亚的 《未来报》 指出,“这样等于把一个强国变成一个弱国……在此种情况下,我们的命运将会置于何种境地?为此决不能让出我们一分的主权,让出我们一寸的土地。”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波丕雷承认,“毫无疑问,哥伦比亚的社会舆论坚决反对批准这一条约”,并指出,哥伦比亚的报刊“充斥了敌视的文章,激烈批评它的签约者,尤其是埃兰先生”。[6]
    为此,布诺-瓦里亚四处活动,极力拉拢亲美的哥伦比亚新闻界和政界人士。其中有大地主阿兰戈和他的3个儿子,而尤以时任铁路公司医生一职的阿马多尔最为突出,他曾从布诺-瓦里亚手中接到50万法郎作为活动经费。担任巴拿马州州长的阿巴尔蒂亚公开主张从哥伦比亚分离出去,特别受到美国的青睐。 《巴拿马之星和先驱报》的编辑杜克不惜卖身投靠,向美国方面不断提供各种情报。
    1903年 5 月,有大批身份不明的美国人进入巴拿马,使当地气氛顿时万分紧张。9 月,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派遣两名海军军官身着平民服装潜入巴拿马,收集当地重要情报。
    美国在 《海—埃兰条约》 签订后对哥伦比亚竭尽恐吓敲诈之能事。1903年 7 月 14 日,西奥多·罗斯福告知海约翰国务卿,责成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波丕雷狠狠教训哥伦比亚那些“令人鄙视的小人”,决不能再拖延批准 《海—埃兰条约》,否则将受到严惩。[7]9 月,西奥多·罗斯福告知海约翰和陆军部长塔夫脱,一旦在巴拿马采取任何行动,完全可以不顾及哥伦比亚政府。
    10 月 9 日,布诺-瓦里亚会见西奥多·罗斯福,后者在致一位出版商的信中说:“假如巴拿马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那么我将喜出望外!”[8]
    10 月 16 日,布诺-瓦里亚直言海约翰:“一切将以革命而结束,假如您将不准备措手不及,那么您将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而后者则颇有把握地回答说:“我们不会措手不及,因为太平洋舰队已奉命驶向地峡。”次日,布诺-瓦里亚便致函阿马多尔:“我可以使你相信,在地峡共和国成立 48 小时后,您将得到美国武力的支持。”
    布诺-瓦里亚本人在纽约瓦道尔夫—奥斯都里亚大饭店落脚,并把此处称为未来的“巴拿马共和国摇篮”。他的妻子则忙着为巴拿马共和国制作一面国旗 (黄底替代白底,两个太阳代替星辰,和美国的国旗很相似)。
    他们的活动很快达到几乎公开的地步,以致 《纽约先驱报》 在 9 月 10 日刊登这样的消息,称有人在纽约活动,并和巴拿马的“革命分子”建立联系,准备在那里创建一个新的共和国。[9]
    而此时密谋在巴拿马制造叛乱的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在进行。10 月 28 日,阿马多尔通报布诺-瓦里亚,11 月 2日或 11 月 3 日,哥伦比亚政府军将到达,因此希望美方从速派军舰来。布诺-瓦里亚立即回答称,两日内将有一美舰到达科隆,4 日内将有两艘美国军舰到达巴拿马城,为阿马多尔撑腰。[10]
    美国一方面声称决不干涉哥伦比亚的内政,另一方面又不惜重金收买哥伦比亚的高官,专门拨出5万美元贿赂巴拿马地区的卫戍司令乌埃尔塔斯。
    1903年11月3日,美舰纳什维尔号驶抵科隆。当时8时许,美驻巴拿马总领事埃尔曼报告美国国务院,称可能发生“起义”。才过了一小时,又电告国务院,称已爆发“起义”,但有 400 名哥政府军在科隆登陆,情况紧急。随后,埃尔曼接国务院急电,要他转告到达科隆的美舰纳什维尔号舰长,务必全力阻止哥伦比亚政府军向巴拿马城前进。当天晚上便爆发了所谓“巴拿马革命”。
    11月 4 日,阿马多尔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巴拿马独立,成立共和国,并自荐为共和国的首任总统。他还宣称:“我们的英勇精神使全世界惊讶。昨天我们还是哥伦比亚的奴隶,而今天我们已获得了自由。罗斯福总统援助了我们……巴拿马共和国万岁!
    罗斯福万岁!”
    随后几天,美舰迪克斯号、亚特兰大号到达科隆,波士顿号则驶抵巴拿马城。美军在巴拿马地峡迅速集结达千余人,哥伦比亚政府军则被迫向卡塔黑纳方向撤退,至此美军已完全控制了巴拿马地峡。
    11月 6 日,美国承认巴拿马独立。13 日,布诺-瓦里亚任巴拿马驻美国公使,并着手起草巴美协定,海约翰稍作修改便接受了。18 日,美国和巴拿马签订 《海—布诺—瓦里亚条约》,规定美国为开凿运河有权在巴拿马永久占领 10 英里宽的地峡,并在该地区实行统治和设防;为此美国立即支付 1000 万美元,9 年以后每年支付 25 万美元作为经济补偿。该条约在布诺-瓦里亚的怂恿下,迅速获得巴拿马方面的批准,随后美国国会也加以批准,并由美国总统签署。
    关于这一场闹剧,阿马多尔事后曾吐露如下真情:“已经结束的事件是华盛顿和巴拿马之间长期讨论,并在美国保护和保证下实施的。”他本人甚至承认,早就和美国建立密切联系,并从美国那里得到 250 万美元,以供共和国初期的开支之用。[11]
    至于奉行大棒政策的西奥多·罗斯福,则于 1911 年 3月 28 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讲时毫不掩饰地说:“我先把运河拿了下来,然后再把这个问题交给国会去辩论,而当辩论继续进行的时候,运河的建筑工程早已经开始了!”而在 1915 年的一封信中,他更声称:“假如他们 (一小群巴拿马人) 不起义,我就要建议国会用武力夺取地峡,我的确已写好了适合这一情况的咨文的初稿。”美国的强势面目至此可谓暴露无遗。
    根据所谓 《海—布诺—瓦里亚条约》,美国在巴拿马攫取了 1432 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此开凿联结两洋的运河。在运河区内,美国可以为所欲为,俨然把它变成国中之国。二战期间,在此驻军多达 6.8 万人。战后在那里设有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和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军事联系,并拥有占地达3.4万公顷土地的12处军事基地。此外还开办一所军事学校,为拉美各国先后培养4万名军人,其中不乏臭名昭著的反动军官,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尼加拉瓜的索莫查、海地的塞德拉斯、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等。
    巴拿马人民坚决反对这一屈辱性条约,并为此展开了长期英勇的斗争。1964 年 1 月,巴拿马掀起新的反美风暴,大批学生冲进运河区,遭到美军残酷镇压,导致 21人死亡的惨剧。在巨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与巴拿马政府就缔结新的运河条约进行谈判。
    1977年,由托里霍斯将军领导的巴拿马政府和美国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 1999 年底前,美国将把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的所有权利归还给巴拿马。
    1999 年 12 月 14 日,巴拿马运河交接仪式在离巴拿马城不远处隆重举行。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巴拿马总统莫斯卡索代表美巴两国交换了文件。另有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及其他 6 位拉美国家元首亲临盛典,并作为见证人在换文上签字。
    从此,历经风雨的这条国际水道终于回到了巴拿马的怀抱!
    参考文献:
    [1]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81-1983.
    [2] 祖波克.美国在加勒比海流域的帝国主义政策.莫斯科:1948:210-211.
    [3] 贝米斯.美国的拉美政策,一个历史的诠释 (第4卷).1943:154-156.
    [4][8] 比斯霍泼.通过他本人信札看罗斯福和他的时代(第1卷).纽约:1929:296、279.
    [5] 美国历史评论.1963 (2):356-357.
    [6]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华盛顿:华盛顿政府印刷办公室,1904:142.
    [7] 费雷尔.美国外交.20 世纪诺尔顿公司,1988:247.
    [9] 理查森.总统文件信札汇编.国家文献处:1911:6908.
    [10] 普林格尔.西奥多·罗斯福传.纽约:1931:323-324.
    [11] 哥尼翁斯基.巴拿马革命史.莫斯科:1958:13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