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和刘少奇都同意进行整风。但两人在整风方式上却存在着分歧:毛泽东主张全社会参与整风(或称党外整风),刘少奇则主张只在党内进行整风。两人分歧产生原因在于对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上的不同:毛泽东认为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很有必要,有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且不至于引起社会的混乱;刘少奇则认为党内整风就足够了,不需要进行党外整风,党外整风只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并加深人民内部矛盾。 [关键词] 毛泽东 刘少奇 人民内部矛盾 党外整风 党内整风 一 57整风运动的背景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抨击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这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西方国家趁机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浪潮,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乱,甚至威胁到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国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动荡波及到中国,在一些人中引起思想混乱,加上建国几年党所犯的一些失误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新旧社会矛盾集中到一起,出现了一些闹事事件。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一些农民闹退社等。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上主要有两类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转化为敌我矛盾;处理两类矛盾的方式不同,对待敌我矛盾,实行专政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要使用民主方法,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刘少奇也在4月28日作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表现形式,并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了重要阐述。 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进行整风运动的通知。整风运动是改进党的作风,改善党同人民关系的有效方式。1942年的延安整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一点上,两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再次通过整风,以便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在整风方式上两人却存在着分歧:毛泽东主张党外整风(即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刘少奇则主张党内整风。他们在整风方式上的分歧源于对党外整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上的差异。 二 毛泽东:党外整风 由于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全社会参与党的整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参与党的整风。毛泽东在1956年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他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3-p54]肯定“双百”方针,意味着对知识分子给予足够的言论自由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p34] 因此,欢迎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整风,对党提出批评,与坚持“双百”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双百”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发展的逻辑必然。 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现在共产党中央做出决定,准备党内在今年开始整风,党外人士可以自由参加”[3-p274] ,“各地方要召开像这次宣传会议一样的会议,讨论当地的思想工作和有关思想工作的各方面问题,这种会不但要有党内的同志参加,还要有党外的人士参加,要有不同意见的人参加。”[3-p282] 整风开始后,毛泽东又提出组织党外人士对党的缺点错误展开批评。在党外整风中,党员干部处于受批评的角色,许多党员干部对此不满并有不同程度的抵制,毛泽东为了获得党内的谅解,以减轻党外整风的压力,对党内同志解释说:“在过去的几年运动中,群众和干部都有段难过的日子,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喘气的机会。他们应当有机会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意见”[7-p341]他还解释说:“我不是鼓励群众造成混乱,我不是开促乱的会议。”[7-p351]他安慰党内同志:“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应该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运动。……应该多采用同志间谈心的方式,即个别地交谈,而不要开批评大会,或者斗争大会。”[1-p224]但毛泽东坚持认为,党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放”,要接受批评。 毛泽东还鼓励非党人士通过批评来帮助党。他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希望一切同我们共同奋斗的人能勇敢地负起责任,克服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也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批评建议。‘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精神。在共产党方面,我们要给这些合作者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同他们建立同志式的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要团结他们一起奋斗。”[3-p275-276]他想通过对内劝说党内同志,对外鼓励党外人士达到顺利进行党外整风的目的。 毛泽东之所以主张党外整风,这与他对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的认识有关。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11]毛泽东认为,正是党内的官僚主义使党脱离了人民,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毛泽东十分厌恶官僚主义,这从毛泽东一生的活动中可以体现出来。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官僚主义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作了分析:“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的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减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3-p284]这样下去,势必破坏党的优良作风以及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因此,针对官僚主义现象,他愤怒地说:“官僚主义,其罪恶的严重性,不是‘不如贪污’,而是大于贪污。”[5-p120]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官僚主义现象更严重地发展起来,不仅渗透到国家机关,而且渗透到党内。毛泽东感到很忧虑:“各阶层相当地普遍地不满意我们许多干部的强迫命令主义的恶劣作风,……如不及时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4-p56] 他认为官僚主义比主观主义的危害更大,提出打倒官僚主义:“有些人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7-p340] 毛泽东感到,官僚主义已严重威胁到党的领导地位,并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如不加以解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毛泽东在实践中认识到,光靠党内整风,不能有效地消除官僚主义。他认为,要消除官僚主义,必须有来自外部的批评。党外的批评对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以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的。他意识到不让人民说话的危险:“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不让发表错误意见,结果错误意见还是存在着”[3-p232],“把人民当作敌人压是很危险的。”[7-p357]因此,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乱,国内也出现一些闹事事件时,毛泽东便考虑让人们把不满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改善党的领导。因此,当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时,毛泽东决定采用党外整风的方式。 除了让党外人士批评党和政府的官僚主义外,毛泽东还想以整风运动为契机,建立和党外人士的良好关系和巩固同盟,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他认识到,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更好,要把中国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他说:“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使无所畏惧的。但是仅仅靠我们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3-p275] 在党外整风可能性的考虑上,毛泽东认为党外整风不会带来社会动乱。这种考虑基于以下两点:对参与整风的党外人士(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性质以及他们在整风中的表现的积极估计;对党控制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自信。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毛泽东认为党外整风是可行的。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性质还是持积极估计的。他说:“这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3-p268]他认为,知识分子懂得“如果离开社会主义事业,离开共产党所领导的劳动人民,他们就会无所依靠,而不可能有任何光明的前途。”[3-p231]在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赞成的而且比较熟悉的,占少数;反对的也占少数;多数人是赞成而不熟悉,赞成的程度有很不相同。”[3-p269] 毛泽东认为多数人尽管不太熟悉马克思主义,但却赞成马克思主义,而且“我国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是愿意进步的,愿意改造的,是可以改造的。”[3-p279]即使有一些共产党的“反对派”,也“常常由反对走向不反对”。[3-p35] 正是对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了积极的估计,所以,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在整风运动中的言论不会超出党所能容忍的范围,正如一位当时在政府担任部长的非党人士说:“尊敬的毛以为民主党派会很有礼貌有限度地提出一些批评意见。”[7-p354]相反,他认为党外人士所提的意见对党也会很有利的。 毛泽东能放心地提倡党外整风,还同他对党领导国家和社会的自信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党有很大的力量和很高的威信,掌握着国家政权,并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怕资产阶级造反。因此,他提出:“不要怕放,不要怕批评,也不要怕毒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怕批评,它是批评不倒的。共产党、人民政府也是这样,也不怕批评,也批评不倒。”[3-p280]针对党内对党外鸣放所产生的担忧,毛泽东指出:“某些错误的东西的存在并不是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他作斗争。” [3-p280] 他嘲笑道:“在匈牙利,大民主一来,把党政军都搞垮了。在中国,这一条是不会发生的。几个学生娃娃一冲,党政军都全部瓦解,那除非我们这些人都是饭桶。”[7-p345]他安慰他的党内同志:“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3-p280]正是出于对党控制国家和社会的自信,他才大胆地推行党外整风。 三 刘少奇:党内整风 与毛泽东的观点相反,刘少奇反对党外整风,主张把整风限制在党内。从现有的资料看,刘少奇在讲话中,从未提到过欢迎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整风诸如此类的话。他所提到的都是党内整风。他说:“整风整什么?认真学习文件,联系实际,讨论问题,检查自己的思想。”[1-p250]他进一步阐释:“就是要整这个风,联系个人思想,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在讨论中也要互相批评,彼此熟悉的同志,更可以进行同志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批评。” [1-p250]上述讲话是刘少奇在1957年5月7日的讲话《关于高级党校学员整风问题的谈话》中的内容。当刘少奇在高级党校作这篇讲话时,整风运动已开始近十天,他选择这个时间去高级党校作这样的讲话,说明他还是想把整风用限制在党内。实际上,刘少奇对于让共产党接受全社会公开批评的做法很是不满。由刘少奇控制的人民日报拒绝发表毛的文章,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到六月份才得以发表。[11] 刘少奇反对党外整风,主要有下列原因: 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而不是官僚主义对党的危害最大。刘少奇在提到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时,总把主观主义放在前面。在中共中央发出整风指示的同一天,刘少奇作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他讲到:“如果讲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在今天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大家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首先要在共产党内部解决,而且首先在共产党的干部中间解决。要把我们共产党干部中间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搞的少一点,越搞越少才好。”[1-p229]他这句话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把整风限制在党内,即“首先要在共产党内部解决”;二是把主观主义放到官僚主义前面,这正好与同一天中央发出的整风指示中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排序相反(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主要体现了毛泽东的意志),此举意在强调主观主义对党的危害最大。让人们把目光主要放在克服主观主义上。 刘少奇把主观主义当作最大危害,同他对党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以及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的判断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主观主义而不是官僚主义是党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他说:“主观主义的错误在目前我们许多干部的思想上和工作中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使我们的工作受到许多不应有的损失。”[6-p268]他指出:“要使我们党今后继续保持正确的、健全的领导,根本的问题在于减少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6-p265]他在总结党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充分地说明了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是保证党的工作顺利发展、避免重大错误的根本关键。” [6-p268]他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也主要是由党内主观主义引起的。所以,当刘少奇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并把它们的原因归结到主观主义上:“认识矛盾的性质,而后决定处理的方针和方法。对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楚,矛盾的性质错了,在处理方针上就要犯错误;方针错了,那在一系列的具体办法上都要犯错误。[1-p234]如果党犯主观主义错误,便会导致党的方针和一系列具体的方法上的错误,进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并且既有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因为这些错误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的解决方式应该采取系统学习和党内整风的方式,根本没有必要采取党外整风。刘少奇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必须进行有系统的努力来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水平。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地加强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在复杂的情况中判断方向、辨明是非的能力,并且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经验中找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第二,必须加强在广大的新党员中理论和实际统一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党的历史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现状的的基本知识,认识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而在知识分子新党员中,则要特别着重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第三,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工作。……使这一系列研究适合于当前党的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适合于向广大党员和广大青年进行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 ”[6-p268-269]他还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应当大大加强对于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 [6-p269]在1957年5月对高级党校学员的关于整风运动的讲话中,刘少奇说:“整风整什么?认真学习文件,联系实际,讨论问题,检查自己的思想。”[1-p250] 他还劝说这些高级干部要把整风和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两不误。可见,刘少奇给党的主观主义开的药方是学习和党内整风,党外整风他一字未提。 刘少奇不但认为党外整风没必要,还认为党外整风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加深。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共产党处于动荡的时局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在非斯大林化的影响下,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大民主”,人们肆意对党和政府进行批评,并且游行示威,结果造成动乱,甚至威胁到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国内,人们也试着把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并出现了一些闹事事件。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一些农民闹退社等。刘少奇认为,在这种状况下,实行党外整风,不但对帮助党改进自己的作风无益,还会使社会把矛头对向共产党,而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必然会对批评和指责做出反应,而做出反应的程度与社会对党的指责和批评的强度成正比。在社会的猛烈批评和指责面前,党只能采取严厉的还击方式。这样党和社会就处在直接对立和面对面的斗争中。这无疑会加剧党同社会的矛盾。在党和社会的这场冲突中,无论谁胜谁负,都不是一个好结果。如果党用高压平息了人们的不满,虽维护了党的领导地位,但却加深了党同社会的矛盾,还使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抗性质;如果党在社会的批评和指责面前垮台,这种结果更难以接受。无论哪种结果都是不理想的,都是和初衷相违背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良好初衷异化为加深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后果,无疑是一场悲剧,这是刘少奇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不愿看到的。他很担心实行党外整风会使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对抗性矛盾。 刘少奇认为,人民群众和领导机关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他说:“至于人民群众与我们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可不可以这样讲:一般说来,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矛盾。”[1-p231]他进而指出:“对这些同志,还是要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达到团结才好。不然就不好办。” [1-p231]显然,这与毛泽东打倒官僚主义者的观点差别很大。他认为,此时采用党外整风的方式就等于采用处理对抗性矛盾的方式,以这种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会使矛盾的性质发生转化。他说: “如果采用处理对抗性矛盾的那样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那是在根本方针上面犯错误。” [1-p234]他这里所说的采用处理对抗性矛盾的方法实际上暗指的是党外整风。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直接说出来而已。这实际上是他向党内主张党外整风的同志发出的警告。后来,反右扩大化悲剧果然发生了。刘少奇的担忧得到了应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8 R·特里尔.毛泽东[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9克莱尔·霍林沃斯.毛泽东及其反对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10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1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12黄峥.刘少奇一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