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岁月虽艰矢志不渝——记姜义华教授(2005102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1957年考入复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姜义华教授可谓命运跌宕起伏,劫波度尽。但痴心不改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学术研究的孜孜以求,和对复旦的挚爱。
    姜义华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与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历史与当代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教学与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史学理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化的各项实际问题。 
    姜义华教授的大学生涯一多半不是在课堂和图书馆度过的,而是在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在学校里反右,大炼钢铁,批判学术权威,参加修造物理大楼,最冷的冬天里到崇明垦荒。“什么都干了,就是没怎么上课,只有1961~1962年比较定心读了一点书。” 姜义华教授回忆起学生时代,非常感慨。
    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姜义华教授可算是那时复旦园中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所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每学期至少用烂一俩张借书证,几乎读了所有的新出版的文史哲经方面书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我都很熟悉。” 姜教授动情地回忆了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我一进复旦就去拜访了陈守实先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时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他开的‘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等课,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非常深的理解。他说:‘读历史的人不仅仅要读历史著作,首先要在理论上下功夫。’他推荐我读《资本论》。受他影响,我上大学时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研读马恩列斯的著作,还有古典经济学古典哲学等著作。还有周谷城先生,他提倡学历史的人要博大精深,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社都要关注,研究时可从小处着眼,但眼光一定要广阔。还有谭其骧先生,他做学问非常严谨,考证极精审。”名师的言传身教让姜教授受益匪浅,大学五年间,他勤读好思,形成了重视理论、重视历史资料训练的研究特长,树立了从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的研究观,为他的学术生涯夯实了基础。
    也是这种特长给姜义华教授带来了灾难。在临近毕业时,他经过深入的思考,对当时的政治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 1958年以来的问题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脱离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准,脱离了中国农民的觉悟水准,没有准确把握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中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不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绝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因此1958年以来的错误不是工作方式的错误而是路线性的指导思想的错误。没想到这个在小组学习会上的发言被层层上报,他由好学生成了“反动学生”,跌入人生的深渊。定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生不能去读了,改分内蒙古。刚去一个月又奉命调回复旦接受批判。
    这顶无形的“反动”帽子他戴了17年,其间名义上在历史系资料室工作,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从事体力劳动。姜义华教授笑说:“复旦园里好多树都是我种的。”一句戏谑,轻轻带过岁月的艰难。就是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姜义华教授从未放弃学术研究,在资料室里研读各种报刊杂志,重读了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并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思考了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1971年后,劳动之余他奉命参加了《日本军国主义史》、《沙俄侵华史》的编写。1972年又注释了章太炎著作。
    1979年2月,正在挖防空洞的姜义华教授接到了平反通知,开始走上讲台,用真名发表论文,真正成为一名复旦教师,也从此开始了他学术生涯中的黄金岁月。
    多年的潜心研究使姜教授厚积薄发,在1979—1983年间,他发表了一批关于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如何理解马恩列斯毛著作与批判民粹主义问题的文章,当时的《复旦学报》甚至一期就有他两篇论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85年姜义华教授出版了《章太炎思想研究》,这本集20多年思考大成的书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奖是首届吴玉章奖,那届历史学奖只授予了三部书,而《章太炎思想研究》是其中唯一的学术专著。
    从1982年开始,姜义华教授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史的研究,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国文化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江泽民同志出席了会议。在姜教授和同事们的推动下,1983年在全国形成了一阵文化热潮,在此基础上,复旦历史系又开始了世界文化的研究,出版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研究丛书。90年代他策划组织全国200多位学者撰写101卷《中华文化通志》,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词作序并在1998年该书出版时接见部分编委会委员与作者。
    80年代后期,姜义华教授转入了史学理论研究,1988年出版了《史学导论》一书,在史学理论方面是一本总结性、前瞻性的著作。
    1988年复旦成立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在姜义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心汇聚了复旦文科一批最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如王沪宁、王战、程天权、李良荣、谢遐龄、陈伟恕、周振鹤、葛剑雄、杨新宇等,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给中央提供了一批咨询报告,如关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大平衡、中国如何应对苏东事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台湾问题、上海如何与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等报告,都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后来在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2000年3月,整合复旦大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组建了“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定位于综合性的、开放性的研究中心,在较高层次上实现跨学科的整合。“中心”目前承担着教育部委托的重大课题“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历史变迁的多维视野研究”。此外,“中心”研究人员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项,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政治学研究》等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3篇。在各项社科评奖中,有27项获得奖励。同时,通过研究人员的互访、资料交换与合作研究课题的方式,“中心”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起密切的学术交流机制。近年来“中心”接待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计40人,他们在“中心”作了约40场学术报告,不仅活跃了“中心”的学术空气,也使年青学者及学生从中获得极大收益。
    展望母校的百年寿诞,姜义华教授最想说的是:复旦要真正出人,出有思想的人,就要有胸怀有气度,要敢于留下一批有棱有角也许思想不太成熟的人。
    回顾自己的复旦生涯,姜义华教授的体会是,时间本是个常数,但对学者而言它又不是常数,关键在于它是以怎样的速度和质量在运动。他寄语复旦学生,一定要关心国家和民族,关注世界大事,要勤于思考。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他有多少社会性,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