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分析秦亡的原因,必须首先考察秦在统一前后做了些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认为秦亡在穷兵黩武,然而从这一段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始皇帝“马上打来天下,马上治理天下”,终至倾覆。 然而,后代史学家认为,不但要看到秦亡的表面原因(穷兵之祸),更要看到深层的根本原因(文化)。本文将着手从文化层面分析秦亡原因,并特别指出传播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这又涉及到儒法两家对待传播不同的态度。可以说,尊法抑儒,在秦灭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 孔子西行不至秦:秦立国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先天不足 唐代韩愈最早发出“孔子西行不至秦”的感慨。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西行不到秦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秦在立国过程中便具有文化传播上的先天劣势。特别是山东诸国的先进文化,并没有传播到秦国去。相反,倒是产生于华夏诸国却得不到重用的法家跑到秦国去大放异彩,成为治国之策。关于儒法两家在秦国不同的命运,我们下面再谈,现在主要看在其立国过程中,秦有哪些传播上的缺失。 首先,孔子的游说讲学儒家积极的社会传播活动。李敬一教授认为,孔子开周游列国的风气之先,是真正意义上游说诸侯的第一人。(《中国传播史论鈥㈠彶瀹炶?銆嬶級 孔子在而立之年以后(35岁至68岁),几乎将其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传播活动中。在三十几年的时间内,他“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很多国君都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如齐景公在听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后称赞:“善哉!”到卫国后,他也很受卫灵公的尊重,在陈国和蔡国各呆了三年之久。当然,颠沛流离的传播经历也说明了孔子进行传播的难度。 虽然困难重重,不见容于各国大臣,甚至遭到追杀嘲笑,但孔子的传播活动自有其积极意义。他广泛游历列国,上交王侯国君,下接平民隐士,传播了其思想文化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周游传播后继有人。他死后,他的学生门徒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就儒家思想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其弟子遍布各国,为当政者担当智囊顾问。《史记鈥㈠剴鏋楀垪浼犮?璁拌浇鍏垛?涓冨崄瀛愪箣寰掞紝鏁f父璇镐警锛岀?鑰呬负甯堝倕鍗匡紝灏忚?浜ゆ暀澹?ぇ澶??鈥﹀瓙璺?眳鍗?紝瀛愬紶灞呴檲锛屾竟鍙板瓙缇藉眳妤氾紝瀛愬?灞呰タ娌筹紝瀛愯础缁堜簬榻愨?鈥︿负鐜嬭?甯堚?銆? 此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开展了广泛的传播活动。孟子曾到过齐、宋、邹、滕等国,年过七十仍然活跃在传播第一线。 以上,儒家薪火相传地展开传播活动,使儒家文化渗透到华夏诸国的文化血脉中,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与当时华夏诸国相比,秦国文化落后。孔子西行不至秦,使秦国长久处于圣人未到过的蛮夷之地,在恶劣而落后的环境中坚忍图存,其艰难的立国过程中,先天便缺乏充分的文化传播。 秦国与华夏诸国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1)春国处于偏僻的西方,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据史学家考证,《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商鞅更认为,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管子》则认为,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2)秦国不重宗法制度,国君之位往往“择勇猛者立之”。秦国有悠久的尚武传统。如在其前中期,襄公即是庄公的次子,穆公是成公之弟(成公有七个儿子,竟一个未立,而立其弟)。在中后期,躁公死后,“立其弟怀公”;灵公死后,不立其子献公,而立灵公的叔父简公。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没有预立太子,咱们只能在史书上读到“长子扶苏”“公子扶苏”,而无法确知其太子身分。何也,习惯使然。商鞅变法之后,以军功授爵,“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表现了山东诸国对秦人文化落后的深切鄙夷不屑。 3)轻风俗伦理。如秦宣太后曾以房事见于外交辞令(《战国策鈥㈤煩绛栥?锛夛細鈥滃?澶?悗璋撳皻瀛愭洶锛氬?浜嬪厛鐜嬩篃锛屽厛鐜嬩互鍏堕珋鍔犲?涔嬭韩锛屽?鍥颁笉鏀?篃锛涘敖缃?叾韬??涔嬩笂锛岃?濡惧紬閲嶄篃銆備綍涔燂紵浠ュ叾灏戞湁鍒╃剦銆傗?绉﹀?鐨囩殑濡堝?绉﹀簞瑗勭帇鍚庯紝鏇存槸鎶婇潰棣?置于宫中,封为长信侯,与其生养了两个儿子。 孔子为何西行不入秦呢?他在离开鲁国后,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颠沛流离,往返于陈卫曹宋间,甚至已经到了秦地边上,却始终无意西向而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孔子是极重华夷之分的,秦国久处西北,与戎狄杂处,这种蛮夷之地,他当然不会去。甚至在他最不得志的时候,他消极到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责任编辑:admin) |